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高校"行政化"包含政府以行政的方式管理高校以及高校内部管理高度行政化两个方面。高校"行政化"势必会导致大学自主权虚化,学术本位不彰。而目前正在推进的大学章程制定,旨在重新定位高校与外部权力的关系,落实办学自主权,理顺高校内部的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关系。因此,以大学章程的制定为契机来去除大学时行政化,不失为一种比较现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张丽 《高等教育研究》2021,(2):35-39,72
大学章程的功能实现是完善大学治理结构、提升大学治理能力、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关键内涵。当前大学章程实施中,行动者间的互动存在权力与权利失衡现象,即"强政府-弱学校"导致高校办学自主权行使受阻,"统一领导-全面负责"导致政治权力与行政权力界限不明,"重行政-轻学术"导致学术权力弱化,"大学校-小学院"导致学院办学自主权受制约,"泛行政-弱监督"导致师生权利保障不利,给大学章程的功能实现带来了消极影响。为此,应通过权力与权力以及权利对权力的制衡,推动章程实施中行动者的良性互动,提升大学章程的功能实现度。  相似文献   

3.
教授治学是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由于文化、历史等多种原因,当前教授治学面临着诸多的现实困境。作为高校“宪章”,大学章程是破解困境的有力“武器”,是教授治学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大学章程要厘清大学与政府关系,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充分尊重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为教授治学创造前提条件;要厘清高校内部治理各权力的边界,去行政化,实现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和谐共舞;要回归学术本位,切实发挥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的学术权力,确保教授治学及学术权力的实施有切实的平台和抓手。  相似文献   

4.
通过阅读和分析教育部核准的六所高校的章程文本和对地方高校的调研访谈,发现目前各高校在大学章程制定中还遇到这样的困惑:大学章程如何体现学校外部治理中的高校独立法人地位,落实办学自主权;如何平衡学校内部治理中的多元权力关系。基于此困惑的建议是:制定大学章程应尊重高校独立法人地位,通过立法明确政府与学校的权力边界;应明确党委与校长的权力范围与运行机制;应尊重和规范学术权,建立服务行政体系;应保障教师民主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权利,制约行政权,防止行政权被滥用。  相似文献   

5.
解决当前我国高校的问题,需要提高高校自主权,核心是完善高校治理结构。文章阐述了高校治理过程中的问题,即高校自主性不够、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混淆、教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流于形式,分析了高校治理问题的原因,即缺乏内部变迁的动力、制度约束不够、权力没有得到有效配置、监督机制失灵,提出利用大学章程规范管理、利用第三部门进行监督、有效配置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让各个利益主体各司其职的对策,立体式地扩大高校自主权。  相似文献   

6.
建立公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是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从"政事一体"走向"政事分开"是教育行政发展总体趋势,其核心是落实公办高校办学自主权。随着科层管理模式在现代大学的确立,大学内部治理的关注点从"横向分权"转向"纵向分权",基层学术组织自治问题凸显。规制大学权力运行是大学章程的主要功用,中国大学章程主要规制学校与基层学术组织之间的关系。作为法人治理的"宪章",大学章程具有三个特点:从形式上看,大学章程是政府与公办高校签署的行政契约;从内容上看,大学章程既是办学许可证,也是治理委员会和管理层的运行规则;从效力上看,大学章程是法律的延续,对政府、公办高校、理事、管理人员等均具有约束力。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必须坚持"依法立章、依章治校"。  相似文献   

7.
《教师教育研究》2018,(2):21-26
大学章程是大学治理的"宪章",是大学自主办学的基本准则。大学章程既要调整大学与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又要调整大学与政府、社会之间的关系。大学关系是大学章程的治理要素,大学章程则是大学法治化的根基。然而,当前大学章程的执行情况并不乐观,高校行政化倾向依然严重。借助章程建设契机,推进大学治理法治化,应树立法治思维和现代法治理念,强化大学章程执行的外在监督,推进政府对大学的"契约型"管理,完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平衡机制。  相似文献   

8.
关于大学章程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大学章程是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是高校管理的现实需要,是大学文化的制度体现,也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主要内容。文章探讨了大学章程的主要内容,论述了大学章程需要明确的几对关系:高校和政府的关系、高校和社会的关系、党委与行政的关系、学校与学院的关系、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高校与教师的关系、高校与学生的关系等,提出了大学章程需要体现的办学特色问题。  相似文献   

9.
高校"章程"如同国家的"宪法",它不仅关系到高校与政府、社会之间,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而且影响着校内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博弈.世界一流大学都有较完备的大学章程.但目前,我国多数公办高校仍缺乏大学章程,已制定章程的学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内容不科学、制定程序不合理、实施乏力等问题.高校章程的缺失,不仅使我国高等学校法人制度不完善,也使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赋予大学的办学自主权不能真正落实.  相似文献   

10.
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学术本位、民主开放构成了现代大学制度重要的理念基础和价值取向。落实和扩大大学办学自主权,推进大学章程建设,完善大学内部领导体制,协调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加强民主管理,构建大学与社会的新型关系,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着力点。  相似文献   

11.
大学治理是实现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途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学术机构共同构成了大学治理结构的核心部分。英美传统的大学历史久远,一般均在其章程中对此做了明确规定。结合有关大学章程,我们可对英美传统大学的治理结构进行类型化梳理,进而认识多元治理模式与大学自治模式的决策机构,实权型与荣誉型的校长负责制,以及咨询型与决策型的学术机构,从而对英美传统大学治理结构进行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12.
从大学的本质特征、大学的学术组织特性来看大学内部治理自治性具有合理性,而大学治理变异的多样性和大学内部治理的困境需要对大学内部治理进行控制。在自治与控制的冲突中,需要创新大学管理制度、重视学术力量的回归、借鉴西方大学内部治理的经验,以达成现代大学内部治理自治与控制的制衡。  相似文献   

13.
办学自主权既是高校有效实施内部治理的基础,也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三级管理体制的建立,进而到以办学章程为载体的治理体系改革的历史嬗变,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明显扩大。从制度变迁的视角看,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变迁体现了权力与制度的互构关系:权力秩序呈现出从集中管控到分权治理的特点,制度模式从国家本位到多元导向的发展趋势。受路径依赖和高等教育供给制度的影响,我国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在变迁过程中产生了宏观鼓励与微观约束、临时性制度过多与总体性制度欠缺、外部放权和内部集权等多对矛盾关系。在当前我国"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进一步提升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迫切需要加大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的力度,实现从行政主导型的制度变革转向发展驱动下的高校自主性治理改革。  相似文献   

14.
科学完备的大学治理体系是提升大学治理有效性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国大学治理体系呈现规制化特征,集中体现在政府与大学、大学与院系、学术与行政的治理关系中。造成我国大学治理体系规制化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的深刻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的不完善、集体主义文化的过度张扬、大学组织的学术传统不深厚等。基于院校运行的微观维度,新时代推动我国大学治理体系去规制化改革,需要正确认识大学的组织属性,培育学术文化;扩大院系组织自主权力,激发"学术心脏"活力;改革一元化权力运行模式,增强专业权力的影响力,努力探索其变革之道。  相似文献   

15.
战后日本国立大学确立了以教授会自治为中心的"从下至上"的内部治理结构,教授会的权力涉足到国立大学内部管理与运作的整个领域。而2004年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削弱教授会的权力,扩大以校长为中心的行政权力。那么,战后日本国立大学教授会自治是如何形成的,存在哪些问题,为何要进行改革呢?回顾历史,分析其利弊,总结其经验教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的内部原因,也有助于反思我国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power landscapes within Chinese universities, against the larger backdrop of China’s attempt to build modern university governance systems for developing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Drawing upon Fairclough’s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ions of discourse and informed by Pierre Bourdieu’s key conceptual notions of field and capital, the paper provides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statutes of 10 top Chinese universities in terms of their texts, discursive practices and social practices and thus analyses existing power relations. The statute texts construct a hierarchical field of power by wording the ‘core’ stakeholder Party Committee as the leadership, using content sequence as a measure of power ranking, and including only limited stakeholders in the joint governance mechanism. Regarding discursive practices, faculty members’ participation in the for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university statutes is insufficient. The social practices identify with statute texts in terms of power relationships between Party Committee members, administrators and academics.  相似文献   

17.
政府简政放权、校级层面的学术治理机构设置与完善以及校院两级管理改革是高校学术自主权改革的三个主要路径。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这三个改革为主要内容,重新对高校办学自主权具体指标进行拆解和结构化,通过综合指数研究的方法,试图揭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变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总体上,随着政府不断简政放权,高校通过学术治理机构完善和具体学术决策权向学术权力的让渡,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学术自主权,学校内部也呈现出越来明显的学术本位特征;第二,在学术自主权的变迁路径上,沿着先外部自主权后内部自主权、先“如何提供”的生产决策后“提供什么”的战略决策规律演进;第三,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高校的学术自主权也呈现一定差异性,其中部属高校和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高校在学术自主权的增长中贡献了更多力量。  相似文献   

18.
中世纪大学特许状(章程)的特点及变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世纪欧洲大学的特许状(章程),对大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它们的主要特点包括:特许状或大学章程的制定主体极为权威,赋予大学身份合法化,用多种特权保障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明确大学内部管理体制。但之后这些特许状(章程)出现了一些变化:许多特权被剥夺,办学理念日益完善,内部管理体制革新。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examines institutional governance of the public university in China, investigating the extent to which government has sponsored the autonomy of universities since the inception of the opening up reforms of 1978. The paper sets out to explain how the party governance system of China is interconnected with aspects of the university’s governance, little commented upon in academic literature outside of China. In particular, it explores how the Presidential Accountability System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University Committee of Communist Party (UCCP) operates.  相似文献   

20.
"教授治学"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授治学"旨在促进学术自由,完善大学治理结构,推动大学去行政化。在高校治理结构中,以"教授治学"为代表的学术权力应居于主导地位,是"教授治学"而非"教授治校",并要以学生为本位。应通过重塑大学精神,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组织与制度建设,拓展"教授治学"外延,来实现"教授治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