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壮族民间流传有大量的布洛陀神话叙事。布洛陀的形象既有其历史文化背景,又再现了壮族集体精神的塑造和升华。从"布洛陀"的释义来看,他与骆越族群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洛"或许就是"骆"的民间写法。在他身上,带有壮族早期社会首领的身影,又表现出典型的"越巫"特征,同时还象征着历史上壮族麽信仰与早期政权的相辅相成。他是壮族古国、方国时期的大巫师和级别最高的祭司。这些隐含的历史身份在布洛陀神话的叙事平台上以共时的形态出现,展现了壮族文化的深厚积淀。  相似文献   

2.
师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创作风格独特的作家,他的小说《结婚》讲述一个特殊的年代里男女的爱情婚姻,蕴含着深刻的社会现实。它同样适合移植于当今这个时代,爱情婚姻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话题。叙述婚姻话题的小说作品很多,叙述的方式采用书信体的很少,师陀的这种叙事策略在今天看来仍然是不逊色的,而且很有特色。  相似文献   

3.
2014年新学期开始使用的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略有调整。师陀的《说书人》进入了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安排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之后。《说书人》的备课,应立足以下三个角度:备选文——续体裁,重主题;备主旨——爱个人,恨时代;备叙事——比鲁迅,明师陀。  相似文献   

4.
在长篇小说<结婚>中,师陀细致刻画了胡去恶在上海咖啡馆、茶馆等象征现代都市文明的公共空间的心理感受和语言行动,展示了其从淳朴本分、到野心膨胀、再到沉沦毁灭的过程,揭示了上海"毁人炉"的特质.在对上海否定性批判的背后,潜在着师陀的乡土情结:他眷恋着乡土的风物,但也批判乡村的落后、愚昧.这就使师陀的心灵陷入了双重危机:既不能认同现代都市,也无法认同自己原本所属的乡土,心灵的漂泊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5.
布洛陀是壮族民间信仰中的男性始祖神,是壮族神话中的创世者,亦是壮族原生型民间宗教麽教的主神。与壮族属同一语族的侗族,其始祖母神萨岁,"护佑侗乡",在侗族村寨中受到广泛祭祀。布洛陀与萨岁作为族群中地位最高的神祇,存在一些相似与差异。通过对二者历史文化背景、神格特点、民间叙事等的比较,可以发现壮族与侗族在信仰及文化上的不同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6.
陈俐 《文教资料》2014,(10):10-11
师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很有个性的作家,特别在叙事方面更是独具特色。他一直以“乡下人”的眼光呈示中国的“乡土世界”,其代表作《果园城记》就是“古老的内地中国的一个缩影”。恶劣环境中的感时伤身,使师陀对家乡小城刻骨铭心的记忆,化作对小说体式和叙事手法的探索,表现出文本超前的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7.
《死屋手记》是俄国著名小说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发表过的唯一一部纪实体中篇小说。它没有丝毫结构上的刻意雕琢和情节的艺术渲染,却以独特的叙事手法记录了沙俄时代监狱中罪犯们的真实生活,以独特的视角折射出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和现实。文章从叙事语言特点、典型意象和叩问式描写三个方面入手,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叙事艺术进行了创新式解读。  相似文献   

8.
“陀陀巴对抗赛”就是在藏传佛教寺院内部进行的体育活动。它的参加者都是各个寺院的陀陀巴,陀陀巴是原藏区特有的,它的存在体现着在佛教思想的禁锢下藏族体育发展的艰辛,同时也证明了其顽强的生命力。“陀陀巴对抗赛”俨然就是现在的运动会。“陀陀巴”就相当于运动员,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比赛项目和比赛方法。研究“陀陀巴对抗赛”,虽是藏族体育发展过程中之一隅,离开了它将导致研究的不完整。  相似文献   

9.
在唐末藩镇割据的状况下,沙陀作为一支政治力量异军突起,并在唐末五代政治生活中表现出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沙陀人中,就有许多粟特人,其中绝大部分是在六胡州判叛乱之后而逐渐融入沙陀的,最初他们是以部落的形式存在于沙陀之中,此后这一部落逐渐演变为一地方行政机构,并最后消失,这一过程,体现出粟特人的沙陀化及最终与沙陀的融为一体,在五代后期,随着沙陀的汉化,这些粟特人也进一步融合于汉民族之中。  相似文献   

10.
李洱将细节这一叙事法则贯穿于自己的小说创作中,使碎片审美成为他小说的重要修辞策略。这是李洱对当代小说的独特贡献。透过细节的描写,我们可以感触到碎片背后李洱对知识分子庸常生活的批判,看到批判时的疼痛。  相似文献   

11.
《历史无情》是师陀的第一部长篇历史题材小说,小说颠覆了传统的革命历史小说叙事方式,揭示了普通人在战乱中的生活和情感世界,还原了真实的历史场景,从而达到了宏大叙事的目的。本文就从革命叙事日常化、人物形象塑造普通化和淡化了政治意识三方面,分析其叙事特点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众多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传记材料中,他的妻子安娜所著的《安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娅回忆录》和《一八六七年日记》有特殊的价值,某种意义上堪称作家生活的"实录"。安娜从物质和精神等诸多层面给予陀思妥耶夫斯基有力支持,帮助他对抗债务、赌瘾和疾病的困扰,爱情成为作家文学创作的支点。安娜的无私奉献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事业,这一论断至少适用于《卡拉马佐夫兄弟》这部杰作。  相似文献   

13.
星梦启程     
编辑同志:好!我一直惭愧并且怀疑我是不是个音乐盲,后来李陀说我是,我就不再怀疑而只剩了惭愧。我确实各方面艺术修养极差,不开玩笑,音乐、美术、京剧,都不懂。有时候不懂装懂,在人们还未识破此诡计之前  相似文献   

14.
古人在谈到结尾时常以"豹尾"为标准,是指结尾时笔法要简洁、明快、干净利落,犹如豹尾劲扫,响亮有力,给读者以咀嚼回味的余地。现代著名作家师陀曾说:"写文章不管长短,首先要考虑好结尾。有了结尾,如何开头,如何安排中间,便迎刃而解了。"李  相似文献   

15.
大凡作家都爱用笔名。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座被托尔斯泰文学高峰遮掩了的更奇特的高峰,他倒并不为寻找某种特殊的含义去使用笔名,甚至更名换姓,他恭敬地将父辈赋予的姓名一直用到他本人去世。然而,陀氏给自己小说中的人物起名字却煞费苦心,时而格外审慎,时而又异乎寻常的执著。陀氏小说中有些人物的姓名源于作者的亲戚,朋友和熟人。陀氏有个外甥女,叫索菲娅,小名索涅奇卡,陀氏对她特别钟爱。《罪与罚》中,有个被迫跳进火坑当妓女的姑娘,它的名字也叫索菲娅。《农民马列伊》里,马列伊是个憨厚直爽的庄稼汉。还是在陀氏九岁时,就曾经在父母的田庄见到过这位农民的原型。小说问世若干年后,作家的弟弟曾回忆说,这位人物原型的小名就叫马克。  相似文献   

16.
师陀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杰出的小说家,他以其独特的文学创作风格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占据一席之地。对于师陀的研究由早期的单篇文本分析逐渐走向综合研究,但仍然有可供深入研究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墨离军在瓜州附近,朱邪部首领沙陀金山是在长安二年(702年)西迁到处月故地,并担任金满洲都督。为了更好统领该地域的沙陀部落,改姓为"沙陀",自此,沙陀部与朱邪部开始合流,合流后的部族简称为"沙陀"。后在东迁归顺唐朝的过程中,为了与未西迁的原朱邪部落合流,再一次改姓"朱邪",但并未改变其"沙陀"的称号。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建国前的师陀研究以感悟式批评为主,刘西渭、杨刚等人的评论托显出师陀在文坛上的独特身姿.新中国建国后到新世纪以前的师陀研究主要体现在文学史的叙述和学术论文的写作之中:在文学史的叙述中,师陀研究逐渐呈现出去蔽化的倾向,师陀作品的学术地位日益凸显;学术论文的写作于1980年代开始,到1990年代形成了点面结合的立体格局.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师陀研究在学术论文的持续丰富中进入了繁荣期.  相似文献   

19.
师陀是京派散文作家群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散文创作数量颇丰,且多以写人记事为主。他的作品既有京派散文的创作特点,又有个人的风格特色。在散文创作中,师陀用辛辣讽刺的笔触揭示社会的荒凉与颓败,用忧郁沧桑的文字抒写浮生的忧伤与辛酸。在师陀的散文作品里常常透出缕缕的哀惋与感伤情绪。  相似文献   

20.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娴熟地运用梦幻隐喻思维方式,在人的世界复杂性、深邃性描写方面独树一帜。他通过梦幻折射现实,呈现内心,隐喻重大深刻的人生哲理,把生活的荒诞、思想的谬误、生命的感悟变化为多声部的"交响乐"形式,为小说叙事独辟蹊径,有力地扩展了文学隐喻思维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