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特殊学生是指自身状况或家庭环境具有特殊性的学生。如学生本人有身体残疾或心理障碍 ;父母离异 ,单亲家庭或孤儿 ;父母下岗 ,家境过于贫困或父母经商 ,物质条件优越等等。如何针对这些学生的特点 ,采取相应的策略是班主任工作中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一、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单亲家庭的学生 ,由于失去了父 (母 )爱 ,因而感情上往往有些失落 ,他们或是性情孤僻 ,不易与其他同学接近 ,或是为了寻找“温暖”和“保护” ,多与社会上的一些讲“义气”的青年交往 ,互称哥们、姐们 ,容易沾染上一些不良习惯。对这类学生 ,班主任老师在…  相似文献   

2.
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道德观念的更新以及种种特殊因素,导致部分家庭出现形形色色的解体。这些家庭一解体,家庭中的子女便成了单亲家庭的孩子。这些孩子或处在感情的纠葛乃至离异的旋涡中,或处在痛失父(母)的悲痛中,心灵必然受到猛烈的冲击,产生不健康的心理。这直接影响着他们正常的学习,乃至以后的人生。本人所任教学校的1500多名学生中,便有195个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占总人数的12.8%。可见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亦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为此,教育工作者应以敏锐的触觉洞悉这一新情况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研究对这一部分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办法,使其健康成长,以健康正常的人格融入社会。  相似文献   

3.
所谓“离异家庭子女”,常指父母离异、再婚,由父母单方、老人或亲戚监护抚弄的孩子.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是一个社会问题.近年来,离异家庭子女正在逐年增多,在社会上已形成了特殊的群体.据有关方面统计,该类学生占在校人数的8-15%.由于在感情上得不到父(或母)的抚爱,在生活上缺乏更多的关心,导致了爱的残缺不  相似文献   

4.
王丹 《快乐阅读》2013,(15):25-26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社会观念的改变,单亲家庭逐渐增多,从而出现了"单亲"这样一个弱势群体。由于家庭不良环境的影响和父(母)爱的缺失,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的性格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本文重点在于分析单亲家庭子女的特殊心理现象,并分别就单亲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提出对单亲子女进行教育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社会观念的改变,单亲家庭逐渐增多,从而出现了“单亲”这样一个弱势群体.由于家庭不良环境的影响和父(母)爱的缺失,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的性格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本文重点在于分析单亲家庭子女的特殊心理现象,并分别就单亲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提出对单亲子女进行教育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单亲家庭与完整家庭初中生自我概念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对长春市、鞍山市 2 0所中学的初二年级 2 99名离异单亲家庭学生和 2 80名完整家庭学生的自我概念及其各维度进行了测量 ,并作比较研究。从总体上看 ,初中离异单亲家庭学生的自我概念与完整家庭学生相比 ,存在显著差异。在离异单亲家庭内部 ,从总体看女生自我概念(除身体、自信自我外 )明显优于男生。而离异单亲家庭男生的身体自我却显著高于离异单亲家庭女生。  相似文献   

7.
王蕊 《宣武教育》2005,(4):41-42
“单亲家庭学生”是指父母一方亡故或离异家庭的学生。社会学家是这样解释单亲家庭的:因夫妻离异、分居或丧偶等原因而形成的、由父亲或母亲与18岁以下子女组成的家庭。文学家则这样形容单亲家庭的孩子:“爸爸妈妈分手了,我的天空有一半塌下来;不论站在哪一边,我都将失去一半的爱。”  相似文献   

8.
家庭结构是家庭功能运行状的影响因素之一,留守青少年与离异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家庭结构存在相似和区别之处。为了解留守青少年和离异单亲家庭青少年家庭功能运行状况,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样方法,选取重庆三所中学1100名学生,使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留守青少年与离异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家庭功能运行状况差异不显著;留守青少年的家庭沟通状况、角色状况均差于一般家庭(前者p<.05,后者p<.001);离异家庭的角色、情感介入、家庭功能总分均差于一般家庭(前两者p<.01,后者p<.05)。  相似文献   

9.
所谓单亲家庭:即只有父或母一方与其法定受监护年龄以下、且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单亲家庭子女作为一个新的特殊的社会群体,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从我县单亲家庭的调查来看,离异式单亲家庭已达到73.1%,并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单亲家庭的产生有两种原因:一种是生身血缘父母的一方或双方因病或意外死亡;另一种是生身血缘父母因为某些家庭因素而导致的离异,子女在法律上随父亲或母亲,生活中失去与  相似文献   

11.
《班主任》2011,(11):51-52
单亲家庭面临双重压力。单亲家庭面临的最现实的困难就是生活问题,农村单亲家庭尤为突出。单身父(母)亲,一人承担抚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既当爹又当妈,一肩挑两副重担;既要承担沉重的家务,又有繁忙的职业责任,双重压力常使单身的父(母)心力交瘁,无暇顾及对子女的关心和教育,经常处于一种无奈之中。另外,单身父(母)亲,往往一人单独支撑一个家庭的全部开销。  相似文献   

12.
一、离异家庭学生心理、行为失衡的原因 1.家庭结构缺损,造成家庭教育功能削弱。父(母)生活负担加重,又兼家庭不幸对其本人的打击,无暇或无心顾及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有的孩子因各种原因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3.
《小读者》2006,(3)
离婚夫妻中有孩子的家庭,约占总离婚家庭的67%。由于父母的离异,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1、痛苦、孤独父母的离异,使他们在心灵深处感到有被父母抛弃的感觉,厌恶或憎恨父母,尤其是看到同伴们在父母面前撒娇时,更加感剑心灵的痛楚,他们似乎过早地领略了人间的痛苦,再加上周围同伴的耻笑,他们害怕与人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沉默寡言的病态人格。2、抑郁、自卑有的孩子对失去父(母)十分痛苦,长时间不能自拔,加上生活动荡和父母的不负责任,心灵受到极大伤害,经常表现出闷闷不乐,悲伤低沉。离异父母对孩子互相推诿,家庭经济…  相似文献   

14.
教育和转化差生,是人民教师的本职工作。坚持正面教育是转变差生的根本途径,个别谈话是进行正面教育的好方法。谈话前的准备:深入了解差生的历史和现状,认真做好思想感情的铺垫工作。和差生谈话切忌随意仓促无准备。谈话前,对谈话对象必须作一番全面的、深入细致的了解,把握学生的思想脉博,从而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性格特点和心理特点,决定谈话的时机、场合、方式和内容。每个差生都有其家庭的、社会的和主观上的原因。有的是因为家庭变异,如父母离异、父亡母嫁或母故父续以及其它灾祸和不测,使他们失去了依托和管教;  相似文献   

15.
朱焱艳 《学子》2014,(8):52
正一、英语学困生的成因1.家庭因素(1)家庭环境的影响。由于我们所处的是乡镇中学,学困生中大部分学生都存在父母离异、单亲家庭或是父母出去打工而只能跟随祖父母生活的情况。他们当中大部分成了"留守儿童",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关爱,而  相似文献   

16.
张红 《广西教育》2011,(7):9+25-9,25
单亲家庭是一个有缺陷的家庭,它对家庭每一个成员都会产生一种残缺感,特别是对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影响更大。笔者所教班级共90名学生,父母离婚的学生有4人,父或母死亡的家庭学生有3人,合计7人,单亲家庭子女比率达7.8%。他们年幼的心灵过早地体验了"不幸"的滋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创伤  相似文献   

17.
所谓单亲家庭,一般是指孩子的父母其中一方因死亡或离异,孩子只跟随其父(或母)生活,或孩子的父母均已死亡,孩子随其祖父(或祖母和其他亲属)生活,称为单亲.然而,我们这里所指的单亲,还存在另一种情况,即子女父母双方均健在,也未离异,却因父或母或双方外出打工或经商,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只由一方或其它亲属照管孩子,也把它归入单亲家庭之列.由于单亲家庭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针对此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了深入地探讨,并为班主任如何作好这一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8.
秦丽 《黑河教育》2013,(3):69-69
近年来,随着离婚率的持续上升,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单亲(这里主要是指离婚)家庭学生的教育也成为当今学校面临的现实难题。单亲家庭的孩子常常感到孤独、忧虑和失望,容易情绪低沉、心情浮躁、性格孤僻。笔者认为,加强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不论对孩子本人、家庭,还是对学校和社会,都十分必要。那么,学校如何对单亲家庭学生进行教育呢?一、加强与单亲家庭家长的联系首先,教师对单亲家庭学生应逐一进行家访,与家长见面,了解父母离异的原因,同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研究表明离异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情绪情感、行为以及社会适应性等方面,而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性别、年龄、父母身心健康、家庭经济.但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该特殊群体问题现象的调查研究上,而对于离异单亲家庭青少年心理特点和问题形成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20.
离婚,心灵受到严重伤害的莫过于孩子!不知那些已离婚或正要离婚的父母们是否明白这个道理。家庭破裂、父母离异,会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从而产生心理上的孤独、自卑和自闭。这些心理不良反应将影响孩子的发展,甚至终身的发展。如何把单亲家庭孩子心灵所受的伤害降到最低程度,如何对这一特殊群体实施有效的家庭教育,另外,孩子失去父(母)爱后内心世界受到怎样的伤害,这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为此,我刊从本期起将在“家庭文苑”栏内陆续发表这方面的文章,以期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并欢迎大家踊跃撰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