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拇指教育”比“食指教育”更有助于推动我们的教育进程,符合教育规律,促进我们教育观念的转变,它可以给孩子一个激励、快乐、积极进取的成长环境,为孩子提供挖掘潜力、开拓思维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2.
"拇指教育"比"食指教育"更有助于推动我们的教育进程,符合教育规律,促进我们教育观念的转变,它可以给孩子一个激励、快乐、积极进取的成长环境,为孩子提供挖掘潜力、开拓思维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3.
说到对孩子的教育,有这样一种说法:西方是“拇指文化”,专拣孩子的优点,竖起大拇指表扬;东方则是“食指文化”,专挑孩子的毛病,伸出食指指责。邻居的小孩小霞,是个高三学生,聪明懂事,可就是个性不强,缺乏灵气。父母对她的期望值很高。严厉的管教,使得孩子脸上终日布满与她年龄不相吻合的老成和焦虑,缺乏青少年应有的笑容。小区里许多孩子都属于小霞这个类型:“家教过度”,堵死了他们智慧的“巧眼”。教育要留有“空白”,要给孩子必要的自主时间和空间,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和发展。教育需要大眼光。大眼光就应该拉长一点…  相似文献   

4.
很多人都崇尚表扬孩子的教育方法,但往往偏离了表扬的初衷,表扬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不表扬。教育孩子,不能像养花,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呵护;培育孩子,应该像种树,只给孩子恰当的营养。正确、恰当、巧妙的表扬才能深入孩子的心灵,激励孩子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毕淑敏 《师道》2003,(5):13-13
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还说,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面对你纯真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  相似文献   

6.
张佐香 《陕西教育》2005,(10):39-39
孩子.妈妈从小就喜欢创造性的劳动。而现在,妈妈全身心投入到一个充满欢乐、充满温馨和疲惫的创造中——妈妈在创造你呀!  相似文献   

7.
孩子们大都好玩、好动、好奇。这“三好”稍微突出一点,人们就称之为“顽皮”。尽管大人们小时候也曾经顽皮过,但对顽皮的孩子还是心烦意乱,甚至感到对他们的教育十分困难。岂不知,正是这种困难,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面对顽皮的孩子,大人们是利用自己的威严、严厉制止孩子的顽皮行为,让他们言听计从;还是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使孩子的天性得以发展,向成才的路上走去?我想,所有的大人们都会同意后者,而不同意前者。然而,实际情况往往同我们的意愿相去甚远。我们常常会看到这  相似文献   

8.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说有甲乙两个同乡人在外经商。一次,甲要回乡,乙就请他捎点东西给自己的孩子。甲问乙,孩子叫什么。乙很自豪地说,就给你看到的最漂亮的  相似文献   

9.
木子 《家教指南》2004,(1):14-15
背景:中国传统家教“不打不成器”的观念根深蒂固,今天当赏识教育、终身教育等新教育理念冲击传统教育的时候,总有不少家长抱怨:打,不行;但不打,教不好。近来,在城市热门话题“丁丁案”中,丁丁妈妈与“继父”在使丁丁身心严重受创之后,居然还直言不讳:“我们打她是因为爱她”!于是又引起了人们对家长管教时该不该打孩子的关注。现实:全国半数以上孩子在家挨打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发展研究所在北京、上海、山东、湖北等十省市所进行的“少年儿童人身伤害问题研究”随机抽样调查表明,父母在管教孩子时,采取打或骂方式的大有人在。在被调…  相似文献   

10.
杨华 《四川教育》2001,(4):18-18
“赏识教目”模式的创造者周弘能把天生双耳全聋的女儿培养成中国的海能·凯勒,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人间奇迹,这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和启迪。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是的,世养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相同的孩子,要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教育者应当用真诚的心灵去欣赏学生,拥抱他们,赞美他们。 赏识教育需要抓庄孩子的优点不放,“小题大做,无限夸张”,让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能行”、“我是好孩子”的感觉中走向成功,用一仰积极的心态去呵护一颗颗纯洁的…  相似文献   

11.
一天,丈夫在教七岁的孩子如何使用割草机。当教到怎样将割草机掉头时,妻子忽然喊他过去。这时调皮的儿子把割草机推到了草坪边的花圃上,并充分利用他刚学到的技术开展工作……机器所到之处,枝折花落,原本美丽的花圃被割得乱七八糟。看到这个情景,丈夫怒不可遏,要知道这个花圃费了他多少时间、多少精力才成为  相似文献   

12.
黄忠富 《家教指南》2003,(11):45-45
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大多数的家长都会倾注大量精力和财力去培养孩子。这样做没错,也完全应该,可这只是丰收的愿望和勤奋的“田间管理”。你的孩子将来能成什么很重要的一环是“播种”,要看你当初播下了什么种子。不要因为自己的孩子一平凡就怨天尤人,不要因为自己的孩子一不孝就抱怨社会,不要因为自己的孩子一失足就完全放弃。你应该多想想自己原来做了些什么,现在应该从何做起。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可能凭空生出个什么果子来。不要过分相信遗传因素,尽管这固然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它不是最重要…  相似文献   

13.
王若谷 《学子》2003,(6):35-35
相声大师侯宝林的儿子回忆其父亲生前所说的一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往虽然侯耀华和侯耀文都很有文艺细胞,不过侯耀华却透露,他父亲最反对两兄弟进入文艺界,倒不是害怕成为街头艺人饱受辛酸,而是希望他们都成为对社会最有用的人,尤其是反对侯耀文说相声。侯耀华这样说:“当时他一听说我们想搞文艺就反对,耀文说相声他最反对,后来是没办法才由他去了,但从来没有表扬过耀文的相声,演出他也不看。有次耀文的演出请他去看看,他说,有什么好看的,才说几  相似文献   

14.
梁慧 《师道》2004,(2):53-53
今晚是好朋友的生日,好友无论如何要我去参加她的生日聚会。这样的狂欢一般都会持续好几个小时,带孩子前往是不太方便的,何况她第二天要上幼儿园。于是,我向5岁的女儿请假:“小乖,妈妈和你商量一件事,今晚我得去参加一个好朋友的聚会,可能会晚点回来,你先和外婆睡,好吗?”  相似文献   

15.
16.
有人曾对青少年学生做过问卷调查:“你最讨厌的家教方式是——”填写“唠叨”的占65%;“你最理想的父母形象是——”,62%的学生答的是“理解子女,不唠叨”。可见,唠叨确系现今家教中的多发病。家教中的唠叨,内容大多指向“不准”、“不许”、“不要”、“切莫”等禁  相似文献   

17.
一位妈妈说,她有一个三岁的儿子,从二岁就上幼儿园的婴托班,现在已经一年了,其他方面都正常,但她怀疑孩子有“恋母情结”,因为孩子午睡的时候总是惊醒,喊着找妈妈,孩子这样是不是有问题?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办教育》2004,(5):40-41
0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还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相似文献   

19.
咋教育孩子     
还有一个多月,孩子就要出世了。我那小市民的太太,整天腻着我商量将来如何教育我们这“爱情的结晶”。依着她的意思,三岁学英语,六岁弹钢琴,从小便知道左手拿叉,右手执刀,进门用香皂洗三遍手,出门从不吃小摊上的东西……我听着就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我说你怎么比“四人帮”还能摧残祖国花朵啊?你这一套,跟那三岁磕头、六岁缠足只有时代的不同,其罪恶本质都是一样的!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造就一个废物加奴才。兵荒马乱的年月,他肯定先死;太平盛世,他什么也享受不着。你看你丈夫我,英语不会,钢琴不懂,吃饭以手为叉,以齿为刃,一块香皂用半年,…  相似文献   

20.
近日,笔在采访中发现了一些围绕孩子与家长的新问题:爱动脑筋的孩子不知为何少了,他们在刺激性极强的游戏机旁十分来“劲”,而对开动脑筋的小问题却毫无兴趣;一些特殊家庭的孩子,因其特殊而被家长管得连一点信心都没有;所谓的“乖孩子”是否需要引导。很凑巧,这些话题不约而同地出现在采访本上,于是有了如下的记录,整理出来供家长一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