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荀子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站在世纪之初的起跑线上,我不由得走进内心深处,以《三省吾身》为题,来对自己“愿做一个特立而不独行的语文教师,记住学生,并让学生记住”的灵魂作一次深刻的盘问。一省吾身:有没有走进学生的心灵?二省吾身:有没有追求课堂的诗意?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荀子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站在世纪之初的起跑线上,我不由得走进内心深处,以《三省吾身》为题,来对自己“愿做一个特立而不独行的语文教师,记住学生,并让学…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欲开学生“胃口”,激活思维,触发灵感,引起顿悟,满足求知欲,一定要讲究它的I“味”。“听语文最没劲儿”、“语文课枯燥无味”这是很长时间来中学生的反映。上课教师唱“独劁戏”,把教参、教案的内容原封不动地克隆给学生,学生唯一可做的是再复制到笔记本上。死记硬背,记住笔记,考试时copy一下,  相似文献   

3.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作为一名从教近七年的普通语文教师,站在世纪之初的起跑线上,我不由得走进内心深处,以“三省吾身”为主题,来对自己“愿做一个特立而不独行的语文教师,记住学生,并让学生,乃至学生家长记住”的灵魂作一次深刻地拷问。一省吾身:有没有走进学生的心灵?我始终以为,要打开学生的心门,走进学生的心灵,必须有两串钥匙,一串钥匙挂着“尊重”“保护”“关爱”,一串钥匙挂着“唤醒”“激励”“发展”。第一串钥匙尤其重要。先说尊重。学生是很尊重老师的。你留心过没有?如果老师向学生借用红笔,学生一定会将双色或者三色笔…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许多语文教师的教学目的侧重于传授知识。他们往往以学生能够接收和“储存”知识为满足,因而在教学中一味强调求同思维,要求学生记住自己所讲授的知识、记住标准答案,学生没有质疑问难、深入思考的余地,只能在教师画好的“框框”里活动,不能越雷池一步。他...  相似文献   

5.
教学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之后,有不少学生在默写时将“白云生处有人家”写成了“白云深处有人家”.与其他语文老师交流,他们也都遇到过同样的问题,大多强调一通算了。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不难分析出产生错误的原因:一是“白云深处”比“白云生处”更符合学生的语言习惯.也更容易理解:二是教师备课还不够深入.课堂启发也不到位。上课时,我没能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导致了默写时大面积地出错.这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遗漏。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育教学固然没有定法.但语文教育教学必须得法。语文教育教学有无效益,并不是指语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是否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因此有效教育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语文教育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语文教育教学有效吗?”“我的语文教育教学方法合适吗?”“有没有更有效的更适合学生的语文教育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大语文”。如果教师没有“大语文”的思想,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就教不好语文;如果学生不能做到广闻博览,仅仅凭课堂老师的传授就学不好语文。大凡语文教师都懂得语文知识得法于课内.语文能力形成得益于课外。只有不断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在扎  相似文献   

8.
毕竟我们遇到的学生不可能都是优等生,更多的是中差生。教师在怨天尤人、无可奈何之后,是不是应该面对现实,给自己多一份信心,也给学生多一份信心?诸如某一位学生因为语文老师在班上朗读了他的作文,从而激发了他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习成绩明显上升。美国教育家本尼斯说:“教师要对学生抱有很大的希望,仅此一点,就能使学生的智商分数提高25分。”有一位女同学语文成绩较差,她认为自己脑子笨,不是学习这块料,对语文也不感兴趣。但她特别爱唱歌,一段歌词很快就记住了。语文老师就找她谈话:“你能很快记住歌词,说明你并不笨,你可以试试用学习唱歌…  相似文献   

9.
“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的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这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师的新要求。“本校”的语文教学资源应包括“本校”、“本班”的学生。一方面.在当代信息传递和获取异常快捷方便的形势下.学生自身拥有的学习资源不一定亚于教师,师生需要“互补互动”;另一方面,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一面在接受语文训练,一面也是语文学习方法的探索者和语文成果的创造者,因而,学生是语文教学可利用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0.
丁云能 《学语文》2011,(1):28-29
一、理解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理论.把握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语文教材价值的实现.体现在语文课堂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之中,这一活动过程实现的是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情感是一篇文章的灵魂.作者“情动而辞发”.而读者需“披文以入情”。作为语文教师,不仅仅是读者.还是作者与读者心灵沟通的桥粱.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不仅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还要让学生“披文以入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满含激情地投入到每一篇课文中.认真把握文章的风格和基调,要读出情感.讲出情感.从而使学生感悟文章的真谛,陶冶其情操。  相似文献   

12.
记忆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占有特殊的重要的地位,从传授知识来看,低年级的语文课传授的基本知识是学生今后学习中高年级的知识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应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记忆”。再者,对学生而言,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怎样去记住所学的知识,这就是说“记忆”也是一项能力,是智力的一部分,必须注意开发。因此,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记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运用“记忆”手段帮助学生记;二是进行记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记。如果把低年级语文教学仅仅理解成让学生记住知识,就往往会陷入死记硬背的死胡同;如果不把“记忆”看成是一种能力,将使语文的教和学都失去有力的工具。因此,要把“记忆能力”的培养作为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的基本技能加以开发,切实加强这方面的基本功训练。下面,试就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记忆力的培养,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浅谈中师语文“每课一得”教学法伊春师范学校刘春龙当前.中师语文教学有各种方法,本文试从“教师默课”、“学生每课一得”、“教后小结”三个方面谈谈“每棵一得”教学法。一、教师默课教师默课是备课的一种好形式,而通常备课是说一备教材,二备学生。似乎了解了教授...  相似文献   

14.
1.赋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他们富有个性的学习方式。在引导学生学习《草船借箭》一课中的“借箭”一段时,一教师先播放一段精彩的“借箭”视频录像,  相似文献   

15.
十年前,一堂小学语文课上,有位教师教学生识字,在指导学生如何记住“鸟”的字形时,这位教师说:鸟经常停憩在树上,所以“鸟”字的左下角的“一”代表树枝。当时,有的教师惊讶不已,在心里直呼:这是教学错误!不久,在一次中师教研会上,有一位小学语文教师也讲到识字教学要尽可能形象,使学生能很快记准字形。他举了个例子,如“婆”字,因为“婆婆”都是女性,所以“婆”字与“女”有关。为什么“婆”字的上半部分是一个“波”字呢?因为,老婆婆额头上的皱纹与水波很相似。听了这一条解释,我们都觉得很形象,但又觉得纳闷:“婆”…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的教材观念强调教材是“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话题”本身,而是为了通过以话题为中介进行交往,获得发展.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而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教材的教师观:应该是改进教学策略的教材设计,教材编写的目的不是为教师提供“法定”  相似文献   

17.
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记忆力,目前已越来越为广大语文教师所重视。因为,记忆是学习的生理基础和必要条件,人类对于知识的积累全靠记忆。在“语文”庞大的知识体系中,有许多知识是非记住不可的。记忆力是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的基础,是智力活动的仓库。  相似文献   

18.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质量提高方面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这无可厚非。深入探究,教学质量是通过学习的主体——学生凸现出来的,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课外也是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大舞台”。这一点“课标”中也明确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就此,笔者提出“三抓一延伸”也正是基于这两点的思考。“三抓”是从学习的主体入手,所谓“三抓”是指:一抓学习态度;二抓学习环节;三抓学习方法。“一延伸”即把学生的学习阵地由课堂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到家庭、社会生活中去学习、实践,实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古人之言,包含无尽,后人读之,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清朝人沈德潜的一番肺腑早已道出语文阅读教学的视角应落脚在尊重学生或读者的“各有会心”的权利上。但正如中国根深蒂固的政治、建筑思想体系都要求“统一”一样,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也一直都迈着循规蹈矩的步子,似乎无论文章体式如何变革,教材内容的如何改版,教师还是一味地把教参的定论强加于学生身上,无论教师本身和学生,认可不认可,其结果都是要接受并记住“定论”。  相似文献   

20.
杨应学 《陕西教育》2011,(12):43-43
“语文难学”是农村小学生共有的感受.“语文难教”又是困扰不少语文教师的大难题.“语文谁都会教”更让语文教师尴尬。那么如何改变这些看法,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变成一门艺术.使学生在愉快之中乐学、会学呢?我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际越来越觉得.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培养学生乐学、会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