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电视电影的表现方式与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电影,是指专门用于在电视上播放而制作的电影,它坚持了电影的叙事风格和美学特征,按电影的艺术规律拍摄,重在人物的塑造,注重导演的风格化和意境.它在制作和放映的方式与影院电影有所不同,在技术制作上和艺术审美标准上要符合电视播放要求.电视电影探索将电影与电视的媒介特性相结合,使电影得到了一种新的传播载体,电视也获得了新的艺术营养.……  相似文献   

2.
刘翼  李明月 《青年记者》2017,(29):71-72
人类学片是以人类学理论为指导,加以研究人类学的方法,并用影视学手段表现出来,主要是侧重于民族、民俗、微观的视角来对人类文化进行研究和分析.从分类上讲,人类学片分为资料片、教学片、研究片以及商业片.其中,资料片是以影像档案馆的方式向受众传播,而教学片则更加侧重于内容及其方法的展示.论及人类学片的功能与价值,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潘飞 《出版广角》2015,(12):118-119
《中国人的家当》系列影像作品的拍摄题材介乎于摄影艺术和装置艺术之间,并且兼有田野人类学调查的意味.毋庸置疑,其在题材选择上很有时代特点并注重社会、经济研究史料.本书的结构大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50家中国人的家底展示;第二部分是摄影师的拍摄手记和更加细致的介绍,以及与这个拍摄项目相关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出现了两部引人关注的自然大片.一部为中国导演陆川执导,中外联合拍摄的《我们诞生在中国》,该片2016年8月12日在国内上映,取得了6633万元票房,①刷新了中国电影纪录片票房纪录.另一部为法国纪录片导演雅克·贝汉和雅克·克鲁佐共同执导的《地球四季》,影片2016年9月27日在中国上映后得到了业内外人士的关注与好评.②两部影片同属动物题材的自然电影,从制作手法来看是纪录片与故事片的融合,即拍摄期间,全部以纪录片的方式客观记录和拍摄,最大限度保留和还原动物的原生态表现;在制作期间,运用后期剪辑技术,将前期拍摄素材剪辑成按故事情节发展的情景剧.除了类型相同,较长的拍摄周期、精良的制作团队、震撼的视觉呈现、明星配音阵容等相似点都很容易让人将这两部电影放在一起讨论.然而,笔者发现,两部电影在叙事上呈现出较大差异,本文对此展开对比探讨.  相似文献   

5.
大众文化的兴起与大众传播方式的快速发展为方言电影准备好了大量受众。作为电影元素探索的一种途径,方言电影应依托地域文化并超越地域文化,正确把握受众对方言的认可度和接受度,走精品化的道路,拍摄出高质量的电影作品。  相似文献   

6.
观影主体对画面视觉信息的处理具有能动的选择性,而正是这样的选择性对电影视觉语言的某些表现形式产生了影响.视知觉对运动物像的选择性决定了电影语言的“运动性”;视知觉对视阈内物像视觉中心的选择性决定了特写镜头的运用;视知觉对视阈内的物像深度识别的选择性决定了拍摄对象的景深以及推、拉等拍摄方式;视知觉对视阈内物像“中断部分”补足审美的选择性决定了电影画面构图的精美和光影的造型性.  相似文献   

7.
申可心 《青年记者》2016,(23):83-84
姜,文的电影,喜欢用自己的独家记忆展现历史,让观众以独特角度找寻历史教科书没有呈现出来的别样故事.目前,姜文共拍摄了五部电影,分别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和《一步之遥》.五部电影里,姜文不同程度地展现了中国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抗日时期,还有“文革”时期.电影的创作定会受到导演自身情感因素的影响,也会掺杂导演对这种历史时期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8.
付慧青 《青年记者》2017,(32):107-108
东西方文明作为世界上主要的两大文明,在很多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在人类学纪录片中体现得也较为明显.本文以《藏北人家》与《北方的纳努克》两部人类学纪录片为例,分析东西方人类学纪录片审美取向和人文精神方面的差异. 《藏北人家》是中国导演王海兵1991年执导的一部人类学纪录片,曾入围法国国际音像节(FIPA)并获得四川国际电视节最佳纪录片“金熊猫”大奖、全国电视外宣节目荣誉奖.该片详细记录了牧人措纳一家在藏北草原上一天的生活,反映了藏民族在与大自然的抗争和适应中建立起的一种和谐关系,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情感心理和他们创造出的独特的游牧文明.《北方的纳努克》是“纪录片之父”美国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于1922年1月出品的人类学纪录电影.弗拉哈迪花16个月远赴北极,和哈里森港的爱斯基摩人纳努克一家一起生活,完美地用摄影机再现了猎杀北极熊、生食海豹等原始的生活场景.两部作品在审美取向和人文精神上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19世纪末电影的发明凝结了很多人的智慧,爱迪生、卢米埃尔兄弟等诸多前人发明电影是为了记录人类创造的历史和文化,抑或是为了给单调乏味的人类生活增添一些乐趣,我们无从了解。而敏锐的人类学家几乎在电影诞生的同时也意识到了这种光与影结合的技术在田野调查、教学研究以及保存异文化模式方面具有文字所无法比拟的表现空间。 本文主要结合西方影视人类学的发展脉络,概略回顾了人类学纪录片在中国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史,并对一些重点作品进行了分析。对人类学和纪录片这两个源自西方的概念在中国语境的不同解释也作了一番探究。此外还从人类学田野研究的角度阐述了“参与观察”对纪录片创作的意义以及未来人类学纪录片在中国的走向。  相似文献   

10.
孙莉 《新闻通讯》2009,(5):35-36
在国外,纪录片是随着电影一起诞生的。而人类学几乎是在纪录片出现的同时,就把摄影术引进了自己的学科研究中来。由此可见,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很早的渊源。人类学纪录片正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并成为一个独立片种的。同时,人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影视人类学也就此诞生。事实上,除了人类学片这个中介外,在世界历史上以及中国的特殊国情中,人类学的学科视野对于一般纪录片的创作同样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国外,纪录片是随着电影一起诞生的。而人类学几乎是在纪录片出现的同时,就把摄影术引进了自己的学科研究中来。由此可见,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很早的渊源。人类学纪录片正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并  相似文献   

12.
孙明经的体育电影在抗战时期占据了区域电影主导地位。他所拍摄的体育电影成为了抗日救亡运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孙明经的体育电影对中国电影整体历史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姚珺 《新闻世界》2014,(12):155-156
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同纪录片的创作有许多相通之处。人类学是研究人、人类文化以及人类社会的起源、成长、变迁及进化过程的一门学问。从人类学的视角来分析,纪录片的文化意义主要反映在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促使人类在文化变迁过程中的反思与自省以及内心对“他者”和“他文化”的理解与尊重等方面。人类学的这种整体论视角给纪录片的主题选择及拍摄方法提供了诸多启示,从而使纪录片的文化意义更为深刻。  相似文献   

14.
范月洪 《视听界》2005,(3):87-87
一个多世纪以来,纪录片历经弗拉哈迪的人类学电影、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美学探索、欧洲先锋派纪录电影、DV个人纪录片等等发展阶段。无论面貌如何变幻。外延如何拓展.有一点是始终不变的,那就是纪录片创作倾注的人关怀。  相似文献   

15.
本文立足于中国电影产业化语境,参照席勒的审美人类学思想和相关的中外传播理论,从完整传播角度将新世纪以来叫好又叫座的情理结构和谐圆融的中国电影细分为“风”“雅”“颂”三个子系统,并细致探究其情理结构形态所蕴含的美学和商业主因.作者提出,未来的中国电影艺术生产应以“活的形象”与中和型情理结构满足观众的游戏冲动诉求,在“美电影”的完整传播过程中完善人格,陶冶人性,促进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建构.  相似文献   

16.
陈霖  魏玉皎 《声屏世界》2010,(12):41-42
2008年,当奥运会的荣光终于照耀中国的时候,中国女导演顾筠完成了有史以来第一部拍摄奥运筹备全程的电影,用一曲《筑梦2008》(以下简称《筑梦》)奏响了北京奥运官方电影的完美前奏。七年的拍摄,50个小时的素材,90分钟的影片,一千多个镜头,多线索的延展和交叉,所有这些,绘就了一部中国人民逐梦、筑梦的梦想宏图。而其对人性的着力开掘和艺术展现.也为官方纪录电影的人文表达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3,(23):41-44
电影的产生与发展与科技进步密切关联。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应用领域的扩大,电影的拍摄和制作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影技术不断更新,未来电影的虚拟、穿越和游戏趋势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18.
邹璿 《新闻界》2011,(7):51-53
观影主体对画面视觉信息的处理具有能动的选择性,而正是这样的选择性对电影视觉语言的某些表现形式产生了影响。视知觉对运动物像的选择性决定了电影语言的"运动性";视知觉对视阈内物像视觉中心的选择性决定了特写镜头的运用;视知觉对视阈内的物像深度识别的选择性决定了拍摄对象的景深以及推、拉等拍摄方式;视知觉对视阈内物像"中断部分"补足审美的选择性决定了电影画面构图的精美和光影的造型性。  相似文献   

19.
从一个新的维度研究上世纪30年代好莱坞米高梅公司来华拍摄电影《大地》的事件,试图指出在整个过程中中国公众和官方机构对于好莱坞的中国想象所做的能动的反作用力。这大体指涉以下三个方面:一,电影拍摄过程中公众和官方对于好莱坞想象机制的深度参与;二,电影拍摄和上映期间公众对于好莱坞本身的想象;三,电影在中国上映之后观众和媒体对于《大地》的能动性接受和积极阐释。  相似文献   

20.
石倩 《新闻世界》2010,(9):180-181
本文以多次荣获国际奖项的《牧魂》为例,通过对其民族文化、情感性、结构、画面、拍摄手法等方面的创作特色的分析,概括出了人类学纪录片的创作特色,并探讨我国人类学纪录片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