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匡野 《传媒》2017,(22):43-45
在信息时代,随着网民群体日渐壮大,网络文化从最初的小众文化、精英文化逐渐发展成为当下的大众文化、流行文化。早年间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小范围文化信息传播生态,已经被当下高度发达的互联网生态重组为全球性的网络文化虚拟社区,区域性、地域性的市井文化已然被具有高度全域性、社群性的网络文化所替代。对同一话题的讨论脱离时空限制,从线下转到线上,  相似文献   

2.
冯宗泽 《传媒》2016,(16):63-64
网络剧是专门为电脑网络制作的、通过互联网播放的一类网络连续剧。互联网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产生于数字网络化媒介生态中的网络剧更是注入了互联网基因,它正在成为当代社会的一种典型文化样态。网络剧的盛行并非流行媒介文化现象的一时狂欢,也非传统电视剧的数字网络化改造和简单的二度编码,伴随其兴起的是媒介信息的融合和多渠道资源的整合,互联网构筑的虚拟平台正全方位渗透于日常生活,人类社会及传播样式、生产方式、话语模式正经历全面调整,话语权重心偏移带来创作理念的变革,网络剧将呈现出更加丰富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将人类社会带入全新的信息时代,一种新兴、多元的文化——网络文化应运而生.经过多年发展,网络文化生态逐渐形成,网络文化生态问题也随之而来.针对各类问题,文章运用社会学、传播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探讨其内部各要素,从传播环境、内容生产、先进文化、网民素质、网络监管等方面着手,构建一套系统的网络文化生态格局,为网络文化生态建设探寻一条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4.
许俊义 《编辑之友》2021,(10):56-62
随着互联网的迭代发展和平台垄断广度和深度上的持续演进,互联网生态逐渐从开放转向闭合,并最终形塑为当下互联网的一种生产方式和文化形态.闭合生态与互联网"双轮垄断"的这种耦合共轭在提升经济效率和促进资源有效配置的同时,也带来了互联网治理和产业发展的双重挑战.本研究基于互联网反垄断规制的理论建构需求,通过对闭合概念、互联网"双轮垄断"与闭合生态的耦合轨迹、动力的分析和研究,展现了互联网底层闭合形态和应用闭环形态的当下面貌及其逻辑体系,并揭示了该生态轻微化、协同化和竞合化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5.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网络文化生成过程的自反化特征越来越突出,网络文化的符号效能不断下降,网民在互联网上的想象性认同不停地发生流转,难以构建被人理解是自己经验和世界的位置,陷入一种无限的怀疑。本文从网络文化生成的触发事件、贡献以及循环方面入手,分析网络文化自反化的原因,为网络文化发挥正向的价值观形塑功能提供视角。  相似文献   

6.
网络剧是随着互联网发展产生的,专门为电脑网络制作并通过互联网平台播放的一类网络连续剧。网络剧的出现给人们的影视休闲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人们可以在网站选择自己所喜爱的剧集进行观看,网络剧类型化也给人们看剧带来了更多的选择性。由于近年来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和网络平台的多样化,网络剧的出现和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影视不可逆转的一个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媒体人从电视转向互联网,网络剧的探索和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在内容题材和类型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本文以网络剧《薛定谔的猫》为例看网络剧类型化的创新策略,从而为新媒体语境下网络剧的未来发展实践寻找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7.
冯宗泽 《传媒》2015,(8):66-68
网络剧在我国的兴盛,正在不断地冲击、颠覆乃至重构着传统电视媒介内容的生态体系.它本身强调网友参与互动,并通过不断生成新的话语方式、修辞方式、叙事方式以及文本意义,正促使固有的媒介话语权壁垒全面坍塌.网络剧的颠覆和重构所带来的不仅是对电视剧艺术本体的冲击,更饱含着对社会“权威”的戏谑以及民间话语的高扬.因此,无论是创作者还是媒介把关人都亟需加强对网络剧的认知与探究,充分了解其创作规律,熟悉其创作流程,明晰其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受众接受方式,明确其本质特征与文化担当,将网络剧创作提升到当代社会文化建构以及全球国家文化软实力博弈的认知高度,进而更好地指导网络剧创作,有效提升我国网络剧生产与制作水平.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网红文化逐渐演化成为标志性的网络文化,从社会的边缘逐渐步入大众主流视野,并潜移默化地形塑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加速主体理性的衰落,颠覆了青少年在媒介使用中的主体地位. 认知危机:网红文化成为代理经验 网红文化的内容呈现以视频、图片为主,文字大多以字幕、弹幕的形式出现,即视觉信息取代了文字,注重感官刺激的本质特征使其在传播中较少涉足深度的抽象性内容.  相似文献   

9.
蔡青 《传媒》2017,(19)
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网络剧"这一新兴事物备受关注,俨然已成为信息化时代典型的文化传播样本.然而关于"网络剧"还缺乏一个严谨、科学的定义,笼统地将其视为"基于新媒介平台播放及互联网传播而制作的剧种",是一种脱离现实社会联系的说法,它忽视了互联网所构建虚拟世界与"三次元空间"的渗透性.新媒介背景下形成的新语境正在改变现实社会的交流方式,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也加入了"互联网基因".因此,"网络剧"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是对当前传统视听系统和传播效果的一种调整.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媒介社会学和互联网研究的视角,探讨了短视频的当下发展与前景想像,从技术疆域的探索、文化构型的形塑与新闻话语的重构展开分析,思索与检视了短视频所呈现的时代新文化图景.  相似文献   

11.
文化消费中,阅读方式变革与文化身份认同具有两极互动的张力:一是阅读对文化身份具有构建、消解、培育、毁育之作用,表现为其标识、形塑着文化身份;二是文化身份对阅读具有筛选、鉴别、抵制、汰旧作用,表现为其选择阅读信息、防御不良阅读方式的入侵.两者互为手段和目的,相互生成,共同作用,形成阅读识别文化身份又被文化身份标识为雅俗之分、文化身份决定阅读内容取舍而又被阅读内容形塑为精英与大众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2.
高洁 《今传媒》2016,(5):123-124
网络剧作为近年来中国“网生代”语境下生发出的一种剧,从最初的短视频笑话到短剧再到日益追求品质的平台自制剧,其流变过程中备受关注.而网络剧与传统剧作形式在前期策划编剧阶段存在自己的特征,本文笔者深入参与调查喜剧网络剧生产过程,在前期策划编剧阶段的生产核心要素的基点上,总结提出作为一名喜剧网络剧“把关人”在前期内容生产上应该把握的几点核心.  相似文献   

13.
李遥 《传媒》2015,(10):37-39
在互联网日益影响社会舆论生态的当下,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大力推进网络文明传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推动文化强国建设,是适应互联网成为思想文化传播主渠道和精神文明建设主阵地的重要举措,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群众中落地生根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14.
随着生活场景转移至数字空间,个体感知方式由现实“接入式”感知转向数字“介入式”感知,作为网络节点的行动者身份被凸显。行动者持续性、规模化地转译与再生了全新的乡村视听文化,一种带着预设观看结构的技术制式成为延伸人类感知的基底,个体的感知在数字空间中不断地介入、生成与再造。传播构成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基本要素,中介与形塑了受众感知,最终搭建了一种新感知生态。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色情网络公共话语实践的分析,检视了中国网络色情文化的变迁史,描摹了作为当代社会意识形态重要症候的色情文化,如何参与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整体性变迁之中。“色情”在互联网的话语建构中,是信息自由流动、绝对自由市场的象征,是分享文化、兄弟情谊的载体,是被征用成为政治反对的话语工具、互联网新经济发展的欲望引擎,也是形塑支配性男性气质的文化力量。以高知青年男性为代表的新中间阶层既在掌握数字技术的过程中培育了群体意识与媒介表达能力,成为了网络集体行动的重要力量;也沉浸在“信息自由流动”的赛博迷思之中,试图接管文化生产与阐释权的同时摒弃了性别平等的文化政治安排。当被新经济所征用的软色情消费文化蔓延之时、“性别战争”泛起之刻、“裸贷”激发剧烈争议之际,中国社会亟需新的文化政治以促成新的社会共识。  相似文献   

16.
杨雪  刘娜 《编辑学刊》2021,(2):37-43
文章从产业、政策和技术三个层面,锚定现阶段我国网络剧的发展状况.在新需求、新政策、新技术的影响下,网络剧的精品化转型是必然趋势.不同于传统电视剧,网络剧的精品化发展有其独特的逻辑,商业属性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内容与服务相协调、生产与推荐一体化的融合趋势,和多元的视频形态、多样的视频平台、传统影视模式与互联网原生文化“和而不同”的共生趋势,共同构成了当前网络剧精品化的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17.
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互联网已进入千家万户.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网络剧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网络剧产生适应了新时代网民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迎合了新时期受众的口味.研究网络剧,以及网络剧受欢迎的原因成为一项迫切的工作,分析网络剧的文化意义也变得更加紧迫.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互联网伴随着中国的市场化进程加速而进入了中国,相随而生的是成长在网络时代的一代人,他们被互联网形塑,又塑造着互联网的新形态,进而形成了独特的互联网文化。面对这样崭新的文化现象,中国的学者都在试图寻找合适的理论,解释的办法。而文化研究由于其强大的包容性和不俗的解释力成为了互联网文化研究中重要的研究范式之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套用英国或者美国文化研究的现有成果就能对中国网络文化做出很好的解释,相反,文化研究在进入中国语境时,需要做的调整还有许多。  相似文献   

19.
信息·数字     
正完善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管理日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管理的补充通知》,旨在进一步完善管理,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防止内容低俗、格调低下、渲染暴力色情的网络视听节目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补充通知》强调,从事生产制作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的机构,应依法取得《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互联网视听节目服  相似文献   

20.
略论网络文化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州 《新闻界》2006,29(6):36-37,64
网络文化的衍生与建构,既与通过互联网所传播的内容息息相关,也与互联网这一全新的传播介质密不可分。任何文化都代表着一定的价值观或价值取向,网络文化也不例外。对网络文化表现出的价值取向的分析,似应从内容与价值这两种维度进行,甚至偏重于后者可能更有说服力。麦克卢汉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