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播,天生就是在重大自然灾难面前最显担当的媒体。1976年,唐山大地震。震后两个小时,开滦赵各庄矿广播站的广播人将广播喇叭和扩音机装在旧自行车上,推着自行车开始了播音。随后在废墟上搭设的广播喇叭传出的声音,既是对灾区民众极大的安慰,更给压在废墟中的灾民以巨大的鼓舞。  相似文献   

2.
一、无线广播与有线广播目前,苏联无线电广播已遍及全国。除有长波、中波、短波、超短波外,还在二十二个城市开办了立体声广播。苏联当局在发展现代化广播形式的同时,还注意发展城乡的有线广播。现在有线广播已普及到居民的百分之九十七以上,有七千万个喇叭(其中城市有五千万个),比收音机的数量(五千万台)还多。兴建居民大楼和集体宿舍时,就装好暗线,插上喇叭就  相似文献   

3.
改造广播     
单文婷 《视听界》2010,(6):18-18
从诞生之日起,广播已经走过了90年的风雨历程。曾经,家家户户一只小喇叭,几千万有线广播喇叭一齐传递频率讯号,形成一道独特的时代景观。21世纪,媒体格局翻天覆地。广播在众多强势媒体的夹击之下举步维艰,从"一枝独秀"到"弱势媒体",甚至一度被贴上了"药品大卖场"的标签。  相似文献   

4.
广播喇叭一响,村前村后声音回荡,信息马上入户入耳。喇叭简易低价,方便村村安装户户使用。显然,广播喇叭仍然没有过时。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正在吃午饭的某村一位青年,忽然把饭碗往桌上一放,抢起棍子向广播喇叭打去,嘴里不住地骂道:“我叫你朝天喷!”广播何罪之有?原来小广播喇叭正在胡吹那位青年的事迹,说他高考落榜不落志,成了“养鸡状元”,年收入在3000元以上。实际上,那位青年是个初中毕业生,刚从外地学习煤油灯孵化小鸡技术回来,根本不是  相似文献   

6.
王可 《新闻实践》2008,(7):74-74
在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现代新农村广播,如同一切新生事物一样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广播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探索前行。嘉兴台对农广播的改革实践,提出了我国对农广播发展的新课题,值得同行关注与思考。以往传统的对农广播,习惯于"清晨喇叭一响,起床做饭做工;傍晚喇叭一响,收工做饭休息"的早中晚三段式模式,如今已经脱离了它的生存土壤。以嘉兴台的实践  相似文献   

7.
初识网上广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底,上海电台首次策划进行因特网上直播广播特别节目,当时笔者是第一次接触网上广播,笔者将计算机连接上互联网,输入上海电台的网址,当从计算机的喇叭里传出质量并不太好的广播声音,激动的心情使人感到一个广播新时代的即将到来。那次网上直播非常成功,来自世界各地16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人、华侨以及国内7个省市的网友在网上收听、“收看”了长达4小时的网上广播直播节目,节目直播期间收到了300多封热情的电子信件。当时参与策划指挥网上直播节目的上海电台副台长邱洁宇说:“从广播诞生以来,由于‘先天不足’——受…  相似文献   

8.
1 理顺广播和电视的关系,有线广播可以巩固提高。目前,就福建省的一些城镇来说,户拥有电视机数大大超过了喇叭数。建阳地区七十年代初,全区拥有喇叭24万只,电视机屈指可数。现全区有喇叭17万只,有电视机20万台。喇叭少了7万,电视猛增20万。一增一减,反差极大。浦城县城关镇现有电视机1万多台,喇叭402只。从城镇这一头来说,有线广播显得极度的虚弱。不过从农村这一头来看,广播与电视还是一个并驾齐驱、比翼双飞的架势。建阳地  相似文献   

9.
刘太明 《声屏世界》2006,(12):61-61
“村村通广播、户户喇叭响”这是当年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缩影。广播曾经有过辉煌的岁月,它是党和政府得心应手的工具,是广大农民的知心朋友,广播发挥的巨大作用有口皆碑。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旧矛盾的出现,有些地方农村广播原有的优势,正在逐渐弱化甚至消失。随着新一轮“村村通”工作的开展,不少地方仍然把发展广播看成是附带业务敷衍了事。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传媒发展的多样性。随着改革开放,农民收入增多,视野开拓,文化水平提高,单一的广播传媒不能满足需要,农民不仅需要听广播,还需要看电视、看报刊、上互联网。广播喇叭再也…  相似文献   

10.
周芳 《传媒》2021,(22):59-61
传统广播与社交的关系演进中,在凸显时间即时性与仪式感的"内嵌"关系上,广播内容可以实现社交元素的嵌入,如传统点歌交友、话题互动、婚恋相亲等.到了"外嵌"关系上,广播与社交媒体进行连接,强调空间上的覆盖与可得.未来,广播与社交将继续深度"互嵌",并通过跨媒介联动带来声音社交的更多可能.此外,在广播发展过程中,积极拥抱互联网社交思维和新媒介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广播需以社交为"切口",从内容嵌入到渠道嵌入再到日常生活场景嵌入,搭建具有聚合力和强大传播力的社交平台,不断夯实自身媒体地位.  相似文献   

11.
随着媒体竞争的加剧,广播新闻节目也逐渐采用明星主持人来吸引听众,广播在一定程度上进入了主持人决定新闻节目成败的阶段.主持人在广播中扮演的角色并不仅仅是一个用播音腔来播音的"肉喇叭",而成为主导和控制一个节目的舵手.好的主持人不仅是新闻节目的代言人,更是节目的标志.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农村的电视事业发展迅速,但广播事业发展出现滞后现象,有的还是70、80年代的广播设备,有的调频喇叭已“隐声匿迹”,并且缺乏广播专业技术人员。  相似文献   

13.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使得广播正在经历一场巨变.这场巨变不仅表现为广播对数字和网络技术的拥抱,也表现为广播内容和类型的混合性生产.在此过程中,广播借助新技术和新的盈利方式,以可视化、社交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等弹性生产策略,与其他媒体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趋同,走向"去广播化",逐渐失去广播以听觉为基底的声音主体性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为网络时代的广播路径探索提供了反思.  相似文献   

14.
我国有九亿农民,发展农村广播网,有利于及时、迅速地传达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有利于帮助广大农民脱贫致富,但有一些乡镇领导对此认识不足,应付差事办广播,致使这些地方的乡镇广播现状陷入了极其窘迫、尴尬的境地。笔者近二年供职于乡镇广播站,对其尴尬深有感触。感触之一:广播设备落后于新时代的需求。五六十年代,乡镇每个屋场都安装了有线喇叭,村中央竖起了高音喇叭。时至今日,这些喇叭早已荡然无存,机房设备在超期服役,支撑着政府院内几只小喇叭的播音。有的乡镇考虑电费涨价,广播没作用,干脆停机关门成了挂牌站;有的广…  相似文献   

15.
广播是媒体中受众选择"门槛"最低的媒体,只要具有一定听力的人均可称之为广播的受众.因而,广播最具"平民化"形象,使得受众对广播的参与性很踊跃.  相似文献   

16.
对于兴趣广泛的青年朋友来说,广播,是很熟悉的,又是相当陌生的.在八十年代的中国,无论城乡,广播是很普及的了.家用收音机,随身携带的小半导体,有线广播喇叭头……各种收听器让人们从早到晚可以听到新闻广播,听到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和文艺节目.青年们比喻广播是"朝夕相处的不见面的朋友",可见,是很熟悉的.然而,人们对广播又确实比较陌生.广播电台的工作人员外出,常常会遇到这样一段有趣的对话:"你在什么地方工作?""人民广播电台.""啊,你是播音员吗?""不.我是广播记者"."咦,广播电台不是由播音员念念报纸、讲讲节目、放放磁带就行了吗?怎么也有记者?""现在广播电台主要靠自己采编、制作节目,除了播音员,还有记者、编辑、录音员等."  相似文献   

17.
顾平  杨实 《中国广播》2006,(3):50-52
一、县域农村广播的现状我国的农村广播在上世纪80年代曾有过辉煌。1989年时全国市、县广播台(站)2525个,乡镇广播站48861个,农村有线广播专用线路280万杆公里,用户喇叭8238万只,广播人口覆盖率73%。当时在一些地方还推广了、  相似文献   

18.
徐丽莉 《青年记者》2010,(14):75-76
随着媒体竞争的加剧,广播新闻节目也逐渐采用明星主持人来吸引听众,广播在一定程度上进入了主持人决定新闻节目成败的阶段。主持人在广播中扮演的角色并不仅仅是一个用播音腔来播音的“肉喇叭”,而成为主导和控制一个节目的舵手。  相似文献   

19.
笔者偶尔听到广播喇叭里传来这样的声音——「听众朋友您们好,为您服务节目今天又和您见面了……」。这是一句开头语,听起来似乎还过得去,但细一琢磨总觉有点不对劲,问题出在「见面」一词上。「见面」顾名思义,是彼此对面相见。广播是通过声音来传播的,传受双方都看不见,怎可说「见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前,广播是综合台的天下,频率的数量少,节目内容以新闻、文艺为主,广播是人们获取信息最主要的渠道之一,听众习惯了字正腔圆的广播播音.但就像1981年美国第一部音乐电视的名字:"电视杀死广播明星",在电视的冲击下,广播的听众锐减,综合台已经难以满足听众变化的需求,广播发展面临着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广播人开始探索生存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