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隋岩  李燕 《新闻大学》2012,(1):73-79
不能机械地以人数多少来区分人际传播与群体传播,应当以传播过程中信源是否确定来判断.人际传播的信源是确定的,群体传播中大多信源不明.不确定的信源就会产生谣言、流言,带来风险,所以群体传播是风险性最高的传播形态.群体传播虽是谣言、流言的根源,但更可怕的是人际传播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谣言、流言从群体到人际的扩散过程中,人际关系的确定性使其由“黑户”摇身变为有“户口”的“合法人士”.新媒介本身并没有风险,也没有媒介技术决定论所宣称如此强大威力,它只是为谣言、流言在群体间和人际间的快速传播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2.
网络语言是互联网传播兴起之后最典型的群体行为特征之一,网络语言的出现跟使用者的群体心理动机密切相关。仔细分析网络语言后可以看出诸多群体心理因素暗自发挥着强大作用。群体模仿和从众心理带来网络语言的普遍流行,群体归属和认同心理促成网络语言的持续升温,群体泄愤和围观心理造成网络语言的景观现象,群体审丑和排斥心理捧红网络语言的极端符号。总之,群体心理对网络语言传播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高估自己、低估他人,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这种心理机制拓展到传播学中,就产生了第三人效果.在媒介传播中,人们普遍感到,新闻信息尤其是广告等说服性信息或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对“他人”(第三人)的影响远远大于自身.第三人效果在群体传播中更为明显.“发现”第三人,从而实现在群体中的自我评价、自我满足和自我炫耀,是群体传播的动机之一.改变文本类型或叙事以“适应”第三人,则带来了群体传播中的文本差异与变异.心理上对第三人“排斥”,行动上对第三人的“隔离”,是产生群体极化现象的重要原因.根据群体传播中的信息,预测第三人的反应,调整自身策略与行为,是群体传播的一种效果机制.事实上,当我们担心第三人受媒介支配而采取相应措施时,我们己成为第三人.所以每个人都是潜在的第三人,都可能成为第三人.  相似文献   

4.
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受制于技术门槛和教育水平而未能充分接近、使用媒体,这与社会转型时期受众对新媒体赋权要求形成张力.本研究从手机传播的特质和影响力出发,深入实地考察底层群体的情感心理现状,并探寻底层群体的手机使用与群体情感之间的关系.经研究发现,底层群体情感缺失带来心理风险,并容易酝酿“浮层抗争”情绪.基于此,本研究提出手机传播对底层群体的抗争情绪具有疏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中国文化的老年群体媒介诉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老龄化使得媒体对老年群体的关注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何应对白发浪潮一时成为焦点.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老年观的分析,探求中国文化对老年受众群体的影响,并结合典型古代老年媒介形象,分析处于当代复杂传播环境下中国老年受众的媒介诉求,研究新媒体在服务老年群体中的应用.在历史沿革中,老年人与媒介的关系在不断地变革与发展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却不曾减淡,影响着从古至今以老年受众为对象的传播活动.在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传播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中国老年群体的媒介诉求,新媒体的介入带来了新的变化与机遇.  相似文献   

6.
信息茧房对高度依赖微媒介获取信息的大学生群体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大学生信息接收失衡、碎片化阅读和群体极化现象加剧.消除信息茧房的负面影响需要相关机构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媒介要借助第三代信息搜索引擎从技术的角度打破受众构建的信息茧房壁垒,引导用户接触更多的信息源;相关机构要提升大学生群体的媒介素养,避免大学生在信息阅读中陷入信息茧房所带来的狭隘认知和偏激情绪.  相似文献   

7.
在“数字化生存”时代,表情符号不仅是人们现实生活中用以传达内心喜怒哀乐的重要工具,也是人们在网络虚拟空间中交流信息的必要符号,更因其不断丰富的内容和形式,给以青年为代表的社交群体带来诸多便利,新的文化符号及其种种行为机制,带来了新的文化现象及意义.  相似文献   

8.
数字科技在疫情防控和相关社会服务中的快速广泛应用,对老年群体的生存、生活和发展带来了新的红利,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通过观察和反思老年群体面临的数字融入困境,以三级数字鸿沟洋葱模型为分析框架,剖析了阻碍老年人融入数字社会的多重原因,并提出了维护数字权利、明确公共责任、培育商业新生态、完善治理机制等四条应对主张,建议推动...  相似文献   

9.
驻站记者是媒体从业人员中一个特殊群体,远离报社总部,远离管理中心,远离单位同事,远离家人朋友,独自一人在异地工作生活,这些都给驻站记者带来了一定的困扰.笔者结合近十年的驻站体会,简述了驻站记者加强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人类通过互联网在现实与虚拟的融合中实现了“我”和“我们”的平衡,并在互联网带来的巨大变革中构建了一个新型的人类共同体.互联网群体传播环境中的虚拟社群成为新的人类共同体一网络共同体.网络共同体以强烈的情感和意识、共同的利益和需求为基础,虚拟社群是人类社会交往史的一场革命,是一种人类社会交往实践中前所未有的新体验.网络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便捷地加入多个群体,体验并满足多种角色和身份认同,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社交媒体提供共享空间,使用户可以自主地创建群组、圈子和社区来分享和交流,成为建构网络共同体的重要平台.网络用户参与传播和交流的过程,建立关系并寻求认同感和归属感.伴随互联网的兴起,媒介能增强身份认同感,同时也带来变异.在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的“语言技术化”运动中,网民们凭借强大创作力和创作热情生产出各式各样的网络语言,使之在共同体中大范围传播和使用,增强了共同体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网络共同体通过移动互联平台组织更快速的行动,并为自身的权利发声,积极参与社会变革都依赖并助益于网络语言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柯建生 《大观周刊》2012,(38):99-99
在社会急剧转型的当下,出现了很多社会特殊群体,如下岗失业群体,拆迁居民群体,征地农民群体等。这些社会的特殊群体规模在不断扩大,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也日趋增加。了解社会特殊群体的需求,以人文精神关注社会特殊群体,从各个方面对社会特殊群体进行帮扶,对稳定社会大局,推进和谐社会地建设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柯建生 《大观周刊》2012,(39):24-24
在社会急剧转型的当下,出现了很多社会特殊群体,如下岗失业群体,拆迁居民群体,征地农民群体等。这些社会的特殊群体规模在不断扩大,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也日趋增加。了解社会特殊群体的需求,以人文精神关注社会特殊群体,从各个方面对社会特殊群体进行帮扶,对稳定社会大局,推进和谐社会地建设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婷 《青年记者》2022,(4):111-112
作为客观事实的"符号再造",在标题中应用标签不仅能简化标题、满足受众碎片化的阅读需求,还能宣泄社会情绪.但新闻标题标签化也会带来群体污名化、新闻公信力丧失和社会偏见扩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危机中的群体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是个体的共同体.个体按照某个特征结合在一起,进行共同活动、相互交往,就形成了群体.群体有不同的分类,按照群体的目的,相互联系的机制、影响群体成员的方式、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特点、相互作用的性质、亲密和团结的程度等,可以将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合作群体和集体等.  相似文献   

15.
禹菲  陈卓 《今传媒》2009,(6):15-17
国际金融危机在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与岗位数量之间的供需比降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总量在减少,大学生这个群体的就业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新闻媒体上,大学生就业这一焦点,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报道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王泱 《出版参考》2018,(3):65-68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特别是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蓬勃发展,带来了传播方式的变革,同时也绐期刊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挑战与机遇.面对期刊业的现状,作为传统期刊群体中的大多数,中小型期刊只有尽快适应新传播环境,发挥自己的长处、实现转型创新,走出一条有特色的破茧之路,才能不被市场所淘汰,进而发展壮大,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相似文献   

17.
余鲲 《编辑之友》2012,(5):31-32,35
日益加重的生活压力和紧张的人际关系冲破了成人世界的屏障,渗透到儿童群体当中,从而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在此背景下,作为现代社会文化产品的漫画期刊,在某种程度上承载了儿童教育的使命.本文以漫画期刊为切入点,旨在探讨中国特色的漫画期刊如何通过内容与形式、发行与出版方式等的优化和改制,助推当代儿童教育重获创新动力.  相似文献   

18.
陈传忠  植子伦 《传媒》2021,(18):85-87,89
新媒体高速发展给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全新挑战.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中国赴外留学生积极借助新媒体平台加强对该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十分必要.本研究基于图式理论对476位赴东盟的中国留学生进行"短视频+思政"调查,结果显示就读年级存在显著差异、短视频平台使用习惯和需求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由此从高校重视KOL平台建设、增加有效PGC制作、鼓励优质UGC创作三方面探析中国留学生思政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19.
王喆  马弋飞 《东南传播》2021,(5):97-100
数字技术作为一种介入和改变人类社会实践的重要力量,改变了传统的工作场域和劳动形态,也催生了新的职业群体.网文写手作为数字时代一种新型的职业业态,不同于工业时代的工人群体,他们以一种"自愿的、愉悦的"方式主动参与到生产劳动之中.网络文学平台既是他们的"游乐场"又是"社会工厂".互联网促成的合作带来了新的剥削,平台方通过资本复制与弹性雇佣贬低了写手们的劳动价值,不断转型升级的网文产业也在日益挤压着写手们的生存空间.网文写手作为网文写手"金字塔"式构造的底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也是常被忽略的群体.探究网文写手的劳动实践,对理解数字时代的新型劳动形态,或许有一些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大中型国有企业出现了大批富余下岗职工,并以6%的发展趋势递增.这股浪潮来势汹猛,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许多家庭,也为图书馆带来了特殊的读者群体.本文就图书馆如何为下岗职工服务问题,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