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自调节机制及其启示 1.自调节机制的内涵界定 在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总是朝着种类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直到使生态系统达到成熟的最稳定状态为止。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和生物圈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生态系统,保持这个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道德养成是青少年发展的关键,青少年道德养成教育要遵循道德养成的内在规律,要符合一定社会的规定性。在青少年早期以真、善、美的感性认知为主,加强对青少年道德情感、意志的培育和呵护;中、后期要注重道德理性、价值教育,通过引导青少年自我教育,积极进行良好道德行为的塑造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青少年道德养成教育也要把握网络时代的新特点,把家庭的激励、正面教育与学校的认知教育以及社会的规范教育等多方面紧密结合,为青少年道德养成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促进青少年发展。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道德内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将外在的道德规范、社会准则、传统习俗等内化为青少年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仰、道德自觉的过程。在道德内化过程中,青少年要接受道德知识、进行道德判断、形成道德人格,这都离不开主体性的发挥。应从道德内化与主体性角度出发,分析青少年主体性在道德内化中的重要作用,探究提升青少年道德主体性、促进道德内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同辈群体道德养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涵盖着知、情、行等方面的发展,并意味着对道德养成外部环境条件的要求.同辈群体是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外部环境因素.同辈群体中人与人之间所具有的较强的心理认同感和内聚力、自己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平等的成员关系和角色体验机会等特征与养成教育对外部环境的要求相契合,有利于道德养成的实现.同辈群体内青少年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养成,主要是通过群体所提供的道德氛围、角色承担机会以及归属感从而使青少年产生从众、摹仿、移情等心理效应而得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吴亚丽 《文教资料》2008,(12):115-116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西方社会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在道德方面主张异质性,强调宽容性和尊重他人,主张"关怀,从而对我们今天的青少年道德教育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道德作为社会调控的基本方式或手段,主要是通过自律机制、他律机制和自调节机制的作用实现的。自调节机制与自律机制是两个不同的机制,二者性质各异,作用有别。在道德养成教育中,我们应坚持以自调节为基础,以自律为条件,以他律为保证,综合运用这三种机制,使之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7.
自调节机制是系统实现和维持自身内部平衡、稳态的重要机制。自调节机制与人的道德修养具有相通性。在青少年道德修养中应用自调节机制,要求树立道德生态理念,尊重青少年的道德主体地位,重视道德生态环境建设。发挥道德榜样的示范效应,实现“无为而治”。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也是培养跨世纪建设人才的基本要求。影响青少年行为习惯形成的因素有三:家庭.社会和学校,其中,学校的作用尤为重要。下面就这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道德敬畏:个体道德养成的心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敬畏是一种道德情感,是社会个体在对道德产生崇敬和畏怯的基础之上,面对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道德规范和伦理标准而建立的"人心秩序".在现实环境中,对道德敬畏的回归,不应该只是外界强加给个体的善恶标准、行为规范、伦理标准等,而应该是基于主体内心的道德需要,把外在的道德法则逐步转化为内在的道德信念.在当代中国,重塑个体道德养成中缺失的道德敬畏,唤起道德主体对道德法则的敬重和惧怕之心,并予以自觉地遵从,同时经过持续化的自律行为,形成一种内在的心理机制,才有助于个体道德的成长和整个社会道德价值秩序的维系.  相似文献   

10.
家风家教作为家庭教育的一种特殊方式,对个人道德的养成有着重要影响.针对当前高职学生道德养成状况,探析家风家教对高职学生道德养成的作用,并提出具体的应用策略,旨在促进高职学生的道德养成.  相似文献   

11.
所谓道德思维能力,是指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以及对自身道德行为等进行分析、判断、评价的思维活动能力。培养青少年道德思维能力就是引导学生按照社会道德规范要求,正确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道德领域问题,使学校道德教育建立在对道德思维内在规律的特点和正确把握之上,  相似文献   

12.
元宇宙是互联网发展的新兴趋向,集内容创造、娱乐体验和社交互动于一体的元宇宙游戏,以其全维感应性、兴趣社交性、能力扩展性、“全跨”媒介性吸引青少年,在削弱个体价值分辨能力、淡化社会责任担当意识、诱发道德失范行为、引致个体异化等方面对青少年产生消极影响。对此,应理性审思元宇宙游戏与青少年的相互关系,从法律规制、科技监管、道德教育、个体实践等合力共治视角,将社会主义道德观这一精神上的“盐”溶入元宇宙游戏的“汤”之中,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与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观。  相似文献   

13.
"大体育"是指学校开展的一切体育活动的总称,包括体育课、课间操、路队、队形队列展示表演等内容。"大体育"在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具有独特的作用,有助于强化校园生活秩序,有助于强化建立公平的竞争意识,有助于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积极愉快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相似文献   

14.
着眼于青少年道德建构,从道德需要出发分析青少年道德内化内驱力,从道德环境、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出发分析青少年道德内化外驱力,将道德内化的内驱力和外驱力相结合,将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相结合,创新青少年德育内容及手段,以更好地促进青少年道德内化。  相似文献   

15.
诚信是一个社会的立国之本,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大学生诚信的缺失更是让人们意识到诚信教育的重要,但诚信属于道德的范畴,因此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也必须遵循道德教育的规律。只有大学生所处的学校、家庭、社会都重视诚信,诚信教育才能不失于表面。  相似文献   

16.
一、道德环境的界定 对于“环境”,新华词典有两种解释:一是周围的地方;二是所处的情况和条件。二者都是相对于主体来说的,它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与中心事物有关的环境,离开了环境的主体也就无所谓环境了。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它服务,具有历史性。根据对“环境”和“道德”所作的定义,道德环境应是影响主体道德行为选择和品性养成的主体自身以外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它是由多种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组成的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外部空间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不只是教师如何去教的问题,更大程度上是指学生自身积极参与学习的程度。因此,重视学生学习道德的养成是教师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新媒体的传播有利于青少年个性的自由发展和主体意识的培养,但新媒体环境下多元价值观的碰撞也对青少年的道德成长尤其是道德理性的养成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应注重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的道德理性养成教育,以道德认识的引导为源头,明确其道德选择的价值取向,重点培养其道德选择能力,使之能应对不同的道德情境。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中的有益因素,推动新媒体成为青少年道德成长与发展的有效平台和有益载体。  相似文献   

19.
开展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重要环节。构建与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导向相一致、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改革的步调相协调、与人类文明的普世价值相融合的青少年公民意识养成机制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现代国家、构建公民具有国家归属感的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应试教育、趋缓的体制改革步伐和旧有的历史认识误区是当前公民意识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探索可操作性强的青少年公民意识养成方案,找出与社会生活相接轨、与普世伦理相衔接、与青少年教育规律相符合的教育方法,是当前德育工作者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20.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共产主义道德是人类最高尚的道德。道德作为人们的一种行为规则,是社会主义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道德素质,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是学校素质教育的灵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