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张军荣 《科研管理》2018,39(11):116-121
专利侵权诉讼中由于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原告在证明经济损失、被告可得利润方面往往无法充分举证,因而法院酌定赔偿是专利侵权损害赔偿的常见形式。本文以行为主义为理论视角,运用多元回归方法对198份判决进行了实证研究。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专利技术复杂度、被告经济实力等非法定事实是影响法官裁判的重要因素。这是法行为学在专利侵权领域中对法教义学的一个挑战,揭示了专利侵权司法裁判的法官决策过程,对专利申请和诉讼的管理和行为决策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
全面赔偿原则以及惩罚性赔偿原则是民事侵权责任法领域两大民事侵权赔偿责任原则,在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侵权纠纷中,有的国家仅仅遵循"填平原则"而适用全面赔偿原则;而有些国家在全面赔偿原则的基础上引入了"惩罚性赔偿原则"。本文试图通过在对比分析专利侵权纠纷领域适用惩罚性赔偿责任原则的基础上,简要阐释我国专利侵权纠纷的赔偿责任原则。  相似文献   

3.
笔者认为,立法中应明确规定,侵权产品使用者并不必须承担停止使用侵权产品的责任;只有在侵权产品使用者卡观上是恶意时,权利人才能要求其承担停止使用侵权产品的责任。本文对是否停止使用这两种情况下,专利侵权产品使用者是否承担赔偿损失的责任及赔偿的数额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周竺  黄瑞华 《科研管理》2007,28(1):65-67
本文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了侵权赔偿数额对专利潜在侵权人及专利权所有人行为的影响,为合理确定侵权损害赔偿金额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专利间接侵权问题是基于传统侵权判定规则不能解决所有侵害专利权人行为的问题而产生的。尽管现行专利法尚未明确间接侵权责任,实践中已经有不少案例。随着专利法第四次修订草案以及审理专利侵权纠纷司法解释(二)中公开了关于专利间接侵权的条款,这一问题再次进入人们视野。本文从责任承担的方式着眼,深入分析专利间接侵权和直接侵权的关系以及规定间接侵权单独责任所面临的问题,从而评价相关制度设计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正在向“世界新兴高专利国家”发展 1.中国在世界专利申请总数中的份额不断攀升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自1985年截至2009年7月底.我国共受理专利申请534.1万件,同期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专利总量为279.2万件。(截至本刊发稿时的最新统计数据为至2009年9月底.  相似文献   

7.
2006年2月,日本三共株式会社(专利权人)以北京万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在新药注册申请过程中使用了其专利方法,构成专利侵权行为为由,向法院起诉,要求被告停止侵权和赔偿损失。2006年12月,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认定: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为新药注册审批目的使用他人专利,不构成专利侵权。该判决为这一长期有争议的问  相似文献   

8.
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我国面临着专利侵权赔偿数额偏低的困境。本文收集了1185个专利侵权赔偿判决书,研究影响我国专利侵权赔偿数额偏低的主要因素,揭开赔偿数额低的“黑箱”。研究结果表明:专利的商业价值和权利人的保护能力对赔偿数额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专利价值越高,获得的赔偿数额越高;保护能力越强,获得的赔偿数额越多。但是,计算赔偿的方法对专利商业价值和权利人保护能力影响赔偿数额具有部分中介作用。法定赔偿对赔偿数额产生消极影响,即适用法定赔偿的案件会获得较少的赔偿。为了激励创新,我国可以通过提高专利价值、增强保护能力和完善确定赔偿数额方法的方式提高赔偿数额。  相似文献   

9.
<正>案情简介最高人民法院于2010年6月23日作出(2009)民申字第1622号民事裁定。该案中,孙守辉诉青岛肯德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肯德基公司)、柏礼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柏礼公司)侵犯其实用新型专利权(专利号:ZL200620115497.2)。孙守辉不服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的(2009)鲁民三终字第92号民事判决,向最高人民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一篇新闻中报道的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受理的侵犯WCDMA标准必要专利案为引子,引出一种观点:原告的专利纳入标准,被告的产品符合或应当符合该标准,则必然侵犯了原告纳入该标准的专利权.如果法院认同该观点,则可以径行作出判决,并将大大减轻原告的举证责任,降低了证明标准.结合国内外几起典型的案例分析专利侵权诉讼案件涉及标准时的举证责任的情况,得出以下两个观点:①不应简单的以被控产品符合标准,专利纳入标准而直接推定产品构成对专利权的侵犯;②当被控侵权产品落入标准的范围,同时标准落入专利权的范围时,才可以推定被控侵权产品落入专利权的保护范围.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台湾地区,是否引入源于英美法系的专利侵权惩罚性赔偿一直是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否定-肯定-再否定-再肯定"的演变路径既是专利侵权惩罚性赔偿在台湾地区的发展历程,也折射出立法部门对于保护专利权的态度变化。造成台湾地区立法反复的主要原因在于专利侵权惩罚性赔偿与大陆法系传统相异、在司法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难以负载遏制专利侵权行为发生的立法目的。我国大陆地区本次修改《专利法》不应以儆效尤,应暂缓引入专利侵权惩罚性赔偿。  相似文献   

12.
笔者通过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灰色关联分析法对2011—2016年、适用法定赔偿案例、不同产业类型、不同类别专利的800件专利侵权案件中影响侵权法定赔偿数额的因素:侵权时间、专利类型、专利保护期限剩余时间、侵权专利数量、国别、侵权人个数、侵权人行为个数、专利是否实施、主观过错、侵权人规模、是否出口、产品价格等12个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得出:(1)各类产业的参考因素对侵权专利赔偿额的模糊灰色关联度存在较大差异。侵权行为个数、专利类型、侵权时间和侵权人规模对法定赔偿额的影响都比较显著。相反,国别、是否出口对法定赔偿的数额影响较小。(2)发明专利侵权赔偿额方面,专利是否实施具有最大的模糊隶属度,其次是侵权人行为个数、侵权时间、专利保护期限剩余时间等。对于实用新型专利侵权赔偿额方面,侵权人行为个数具有最大的模糊隶属度,其次是侵权时间、专利保护期限剩余时间、专利是否实施等。笔者希望该研究成果能为相关的职能部门或研究人员对专利侵权损害赔偿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案情原告荆某于2003年8月8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名为“床上用品套件(四十八)”外观设计专利,授权公告日为2004年4月7日,专利号为ZL03346306.9,现该专利仍处于有效状态。根据专利文件,该涉案专利产品为一种由被套、床罩、靠垫、枕套、包单组成的床上用品套件。  相似文献   

14.
设立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目的在于,当专利直接侵权制度无法保护发明人的不构成完整技术方案的技术改进时,保障专利制度对发明人改进技术以及公开其改进技术提供有效的经济刺激作用。共同侵权理论不足以调整专利间接侵权问题。我国专利间接侵权制度应该明确保护客体、主观要件以及抗辩事由。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相关案例为背景,对方法表征的产品专利在侵权诉讼中的举证责任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立法建议众所周知,按照性质划分,权利要求有两种基本类型,即物的权利要求和活动的权利要求,或者简单地称为产品权利要求和方法权利要求。通常,方法权利要求是通过方法步骤等特征进行表征,而产品权利要求是  相似文献   

16.
毛牧然 《科学学研究》2012,30(6):841-847
 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可以将专利侵权分为轻过错专利侵权和重过错专利侵权。如果将专利侵权过错分类制度移植入我国的《专利法》,就可以依据专利侵权的过错类型改进我国的专利侵权损害赔偿政策,再依据专利侵权的损害赔偿政策改进我国的专利侵权损害赔偿制度。通过专利制度价值分析后发现,新政策与制度较之当前的政策与制度能够更好地实现专利制度的正义价值、效率价值和创新价值。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已有越来越多的工程承包企业按照中央提出"走出去"及"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积极赴海外开拓和占有国际工程市场。工程承包过程中安全要素对公司的利润及声誉有极大的影响,施工安全事故的赔偿已经成为企业不可回避的问题。笔者对国际工程承包安全事故及人生损害赔偿广泛使用的英国侵权法进行研究,力求对其中的人身损害赔偿进行分析,以期帮助承包商了解海外工程中处理安全事故及人身损害赔偿的法律规定,从而运用相关法律有效地维护自身权益。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专利间接侵权的理论在我国已经争论了很多年。由于相关法律中没有对专利间接侵权作出规定,多年前就有人呼吁在《专利法》中加入有关专利间接侵权的规定。时逢第三次修改《专利法》,这个问题再次被提出。笔者认为,中国目前不存在应用专利间接侵权理论的环境和条件。下面简要介绍我国专利间接侵权理论与实践,并对目前中国的专利间接侵权学说作出法理分析。  相似文献   

19.
根据我国专利法第57条第2款的规定.专利侵权纠纷涉及新产品制造方法的发明专利的.制造同样产品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提供其产品制造方法不同于专利方法的证明。对于农药工艺专利侵权纠纷,如果涉及新农药产品制造方法发明专利的.  相似文献   

20.
禁止反悔原则,是指专利权人在专利申请期间或者维持阶段通过对权利要求、说明书的修改或者意见陈述放弃了某特定权利要求或者对专利保护范围进行了限缩性的说明,则在专利侵权诉讼中不得将专利保护扩及其曾经放弃了的领域。禁止反悔原则要求专利权人在专利申请、审查和无效过程中声明的对保护范围的限制,必须被继承到专利侵权诉讼中,不得反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