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子兵法》在诸多方面接受了老子思想的影响。其“知胜之道”的“道”与老子的无形之道有缘;其“兵者,诡道也”,则体现了对老子若干矛盾范畴的改造和运用:其关于加强将帅气质修养的思想,亦在深层次上受到了老子主张的内敛性涵养的启导。《兵法》所以能接受老子思想的影响,这除了由于老子早于孙武以及兵道两家思想的互动互渗外,也与孙武的家世与生平经历有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2.
老子之“道”的特性及其对现代人的启迪李霞“道”力何物?《老子》一书中基本上避免了直陈的做法,而是采取了种种描述的方式以显示其特性。这样就决定了对于老子的“道”,现代人很难用某个特定的现代概念去诠释清楚,而只能从老子赋予“道”的种种特性去理解与把握。第...  相似文献   

3.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茶有性俭、自然、中正、平和等特质,茶艺中表现出的超然空灵,默会于心,“静待”品赏过程,这些都与崇尚虚静自然的道教有着内在的沟通和契合。茶道自然地成为这种学说的理想载体之一。魏晋时期,士大夫崇尚老子思想和讲究饮食清淡。此时,饮茶之风盛行,  相似文献   

4.
《老子》人性论思想可以从三个向度予以关照:“性自然论”从《老子》的“道”论出发,由“道性自然”而论断“人性自然”,呈现了《老子》人性论的理论背景;“性至善论”从《老子》的“德”论入手,由人类社会中价值理想的实现始源于至厚充足之人性的保存,来论断人性至善,凸显了人性的内涵特质;“性真论”从《老子》的“真”概念着眼,由人为之失和人文之伪来反衬人性之真,指明了复性工夫的修养路径。《老子》的这三种人性论诠释并不是互相矛盾、彼此割裂的。性自然论、性至善论、性真论三种观点的价值,在于各自关注到《老子》在人性思考上的不同向度,仅仅停留在某个向度中去理解《老子》人性论是片面的,是故务必将三者合辙并观,方能领会《老子》人性论的整全内涵。  相似文献   

5.
道家思想崇尚自然,赋有辩证法因素和无神论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道家思想通过与儒、墨、法等各家思想变化互补,成为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的理论框架和思维方式的建构者。老子作为道家之鼻祖,对道家思想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老子的《道德经》(又名《老子》)蕴涵着颇为丰富的道家哲学思想。本文拟对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道”略陈管见。一、“道”的物质实体存在性老子在中国思想史上首次提出了“道”作为其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道”字本来是人生的道路,有四通八达的意思。从这一意义引申为“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6.
“道法自然”本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中江 《寻根》2009,(3):15-20
“道法自然”是老子哲学中非同寻常而又往往得不到确切解释的一个论题。迄今为止,我们知道汉代注释家河上公第一次将这一论题解释为“道性自然,无所法也”(《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卷二《象元》第二十五)。受这一注释的影响,后来的许多《老子》注释家都在类似的意义上解释老子这一句话。如宋代道士葛长庚撰著的《道德宝章"解释说:“道法自然,道自己如此。”又如,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的学说大抵都以“致用”为目的,诸子百家无论其学说在“哲学”或“为道”方面建树多高,也必有其社会政治之归止。但是由“哲学”或“为道”的学术原则方面看,老子的政治主张又是由其“哲学”或“道论”之中合乎逻辑地推导出来的,包括其社会政治主张的矛盾与分歧,也是由其“哲学”或“道论”中合乎逻辑地产生的。概括地说老子的政治思想有“无为无不为”与“贵柔”两个方面,其中“无为无不为”是由形而上的道论,亦即绝对的“大象无形”的逻辑思维形式中引申出来的;“贵柔”是由形而下的“器”的层面,亦即相对的“有无相生”的逻辑思维形式中引申出来的。二者的区分体现着老子学术上的一大转折。  相似文献   

8.
老子、庄子同为先秦道家思想的代表。庄子思想多继承老子的哲学观念而来。历来研究多着眼于他们观点的相同之处,而注意二之间的相异则不足。作通过对《庄子》书中“道”论与多篇寓言的考论,认为庄子给老子之道注入了更为丰富的内容,使“道”带上了明显的此岸性色彩,在悟道的途径上,丰富了道家学派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提起老子,人们一般以为他“绝仁弃义”,是不讲仁爱的。其实,他有自己独特的仁爱观。本文拟围绕老子的仁爱观进行探讨,以求正于方家。关于仁爱,在《老子》一书中有一些表面看上去相互矛盾的说法。如一方面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第五章。以下引该书只注章次)仿佛天地、圣人都不讲仁爱;另一方面又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八章)道与“善利万物”的水接近,似乎又具有仁爱之德。其他如“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第七十九章)、“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第十九章),令人感…  相似文献   

10.
程蕾 《华夏文化》2003,(2):32-33
对于中国古代的哲学 ,有人归纳为儒家、佛家、道家三个流派。这三家思想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处事、做人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老子思想是道家思想的基础。在《道德经》中 ,老子“致虚极 ,守静笃”、“不敢为天下先”、“圣人之道 ,为而不争”以及“以其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人生哲理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近日 ,读了几部《曾国藩传》、《曾国藩评传》 ,对曾国藩一生经历和他的思想有了更新的了解。曾国藩做人的宗旨 ,就是把老子“圣人之道 ,为而不争”和“圣人欲上民 ,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 ,必以身后之” ,渗透到他的修养、处世、做事、…  相似文献   

11.
老子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只提供了一个物理性与生物性的世界图式,而他所说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则提供了一个全息的世界图式,这个世界统摄了生物与社会两个层面。庄子完全继承了老子所设定的世界图式,并将“命”的观念输入这个世界图式之中,使得老庄的世界图式更加具有合理性,更加落实于现实世界。  相似文献   

12.
道的悖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是中国思想的核心语词,它贯穿于儒道禅的所有本,尽管它显现为不同形态。与其他思想相较,道家,特别是老子的“道德经”对道本身进行了更为纯粹的思考。不过,老子认为道是不可言说的,而且老子对于这不可言说的言说也显得玄而又玄。尽管如此,我们将要追问:老子的道是如何显现的?  相似文献   

13.
道的解析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也是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老子》五千言,前人概括为道经与德经,“道”与“德”自是其基本范畴,但比较起来,道才是最基本的。“德”是“道”在具体事物中的体现,是各类事物的质的规定性,是客观事物得自于道的,故称“德”。正因为如此,所...  相似文献   

14.
田探 《华夏文化》2006,(1):32-33
陈鼓应曾经提出一个疑问:“老子一再地强调人应顺应自然,然而如此纯任自然的结果,一切事物的发展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是很值得怀疑的。”这一疑问揭示出了老子“自然”思想中目的与方法之间的矛盾。实际上,老子“自然”思想中还存在着一个更深刻的矛盾,这就是自由与和谐的矛盾。这一矛盾深植于他的“道”论之中。虽然老子有他自己的解决办法,但是,他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解决这一矛盾。  相似文献   

15.
老莊哲學是中國哲學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在全世界也有很大的影響,而“道”是老莊哲學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雖然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 但是在以老子和莊子為名的著作《老子》和《莊 子》中,還是多處論述了“道”的性狀和內涵,通 過比較和分析,我們便能確定其“道”的物理意  相似文献   

16.
纵观《老子》,我们不难发现“道”的涵义并不一致,如果我们按照老子思想的本末次序,作一番逻辑上的推论,就不难看出“道”具有几大层面的蕴义。首先,老子的“道”是一种“本体的道”,指的就是不可道、不可名的“常道常名”。它是一种形而上的实存,也即不外是一种“...  相似文献   

17.
<正>目前学界对老子思想中圣人形象的研究多集中于圣人对“道”的把握以及圣人继承于“道”的人格特点,即“圣人之德”。但老子对于圣人的要求并不仅限于能够体道,也需要圣人能够肩负起引导社会发展的责任,在《道德经》对圣人的描述中,最多地是强调圣人会如何治理国家,引导社会。比如第二章中“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第三章中“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相似文献   

18.
相对于儒家严整的现实抑制型文化体系,道家表现出浓烈的的本能放逸性心理状态。如果说,儒家对人的控制主要通过宗法观念、伦理教化和社会规范,那末道家对人的诱惑,则通过生死的超脱、现世的享乐和精神的自由,透过个体的生存意识而起作用。老子以母神创世神话作为重要思想来源,营造了他的道论哲学。他把“道”看作是原创的“万物之母”、“天地之根”。他毕生对“道”的执着追求,也正是通过“食母”与“归根”的方式达成。“食母”,就是用道的母性原创力滋养自身,接受“万物之母”的道的荫庇和佑护。“归根”,就是要求人生的行为、操守与理想…  相似文献   

19.
1983年,这一年冯友兰先生与金岳霖先生都到了八十八岁,冯先生题联一付,贺金先生寿,这上联是“何止于米相期以茶”,下联是“论高白马道超青牛”。“米”字可分解为八十八,故八十八岁有称为“米寿”的。“茶”字可分解为廿和八十八,故一百○八岁称为“茶寿”。上联表示祝贺,并以茶寿相期;下联是指金先生的学问。公孙龙著有《白马论》,“论高白马”是说金先生逻辑分析的水平高于公孙龙。青牛指老子,金先生有《论道》一书,这是中国现代哲学中的一部著名形上学著作,“道超青牛”是推称金先生此书可与《老子》相媲美。  相似文献   

20.
《老子》,又称《道德经》,为我国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所著经典。在这部有5000字的著作中,虽没有专门论述语言理论的篇章,但他对语言的深切体悟,深刻的思考却贯穿在整个《老子》全书中,尤其在《道德》37篇中,竟有第一、十四、二十一、二十五、三十二、三十四、三十五和三十七等8篇谈及“道”与“名”的关系,说明老子对语言问题的高度重视。老子的语言观念不仅是老子自己思想的基点,而且也为发扬光大其学说的庄子所继承,从而对《庄子》一书的释“道”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庄子选择寓言说理成为一种必然。了解这些,对我们正确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