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作人是现代散文的最早倡导者与开拓者。他早期的散文充满了苦寂闲适的情感基调、平和冲淡的美学风格、博采众长的创作态度、淡雅含蓄的语言特色。通过分析我们可以透视他苦涩而复杂的人生历程。  相似文献   

2.
作为20世纪90年代"大散文"与"文体净化"论论争的一极,"文体净化"论强调散文文体的纯洁性、独特性,它提出的依据主要来自文体的历史演变、五四散文的创作传统及五四散文理论思想的发展,它的目的旨在维护和强调当代散文的艺术标尺。不过,倡导者在对艺术散文文体进行规范时,还应及时把握90年代散文母体中新的成长点——思想随笔的崛起。  相似文献   

3.
所谓“辨体”,即从形式、题材、风格等层面把握各种文体的特点和不同文体之间的异同。骈文、古文和小品文的体裁特征是不同的;诗、词、曲三者是有区别的;而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它既非典型的诗,也非典型的文。第二部分具体说明《古代诗歌与散文》的三个特点。《古代诗歌与散文》以“辨体”为基点,其显著特点是:在体例上以文体为经,以时代为纬,在内容上注重文体知识的系统介绍和文体类型的深入分析。与通行的中国文学史著述相比,作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委托项目的《古代诗歌与散文》,对文体知识和文体类型给予了更为充分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翻译与文体是密不可分的。翻译若不注重理解原文的文体特点,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散文作为常见的文学体裁,其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本文以对散文《落花生》两译文的赏析,探讨了汉语散文英译的若干问题,论证了"译无定则,以意定译"的翻译理念。  相似文献   

5.
中庸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情感心理模式贯彻到了周作人思想、行为的各个方面。作为周作人主要的言论阵地和精神寄托之所的文学,在他那里也同样明显地染上了中庸的痕迹,从文艺批评理论的确立到文学创作实践,都体现出了强烈的中庸追求。然而,也正是这中庸特色成就了周作人在现代文学批评及创作上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陈独秀的国民文学观与梁启超相近,实质上仍然属于晚清思想启蒙的范畴。而周作人的人的文学思想,才是中国文学进入现代的真正起点。从陈独秀到周作人,最重要的转变是文学主体由抽象的国民变成了具体的个人,功能指向则从立国转向立人。周作人认为,人是个别的、特殊的、灵肉一致的存在,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和意义。人的文学是对晚清以来文学思想的超越,反拨是必要的,矫枉过正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中国社会却没有给它一个自我调整、纠偏补正的机会,反而将其逼进更加绝对化的思想危局。周作人后来的落水,与之不无关系。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化解个人与国家的思想紧张,至今仍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普遍问题。  相似文献   

7.
唐宋古文运动是创立新文体的运动,在这新文体的创立运动中,文人士子探索于形式,收获于形式,逐渐寻绎到艺术散文表情达意的正确形式,从而使中国艺术散文的形式本体得以确立。从先秦到唐宋,中国文坛经历了由简趋繁、由繁变简的几多反复,这过程实际上是文体的分衍变化过程,是中国文学探索形式的渐进过程,其中居于主导因素的是语言形式的骈傲互变——骈体与散体的互补互融及相互抵触,这是艺术散文的形式演变的内在推动力。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之初,杨永康和他的散文在文坛崭露头角,受到了不少评论家和读者的关注。他以敏锐的眼光和独特的思维方式,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革新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体特征:文类杂糅多变,打破散文文体界限,既借鉴了小说的技巧,又吸取了诗歌的精华。语言表达注重感觉的艺术化,运用陌生化、对话体等手法建立了独特的“康式”话语秩序。  相似文献   

9.
女性散文创作是近年来常常引起关注的一个文学现象,其中斯妤的散文就以她对人生、人性的探索与思考,创新的文体风格和女性情怀的相结合,体现出独特而成熟的审美品格.本文试图从文体风格,创新意识,女性情怀这几个方面来解读斯妤散文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散文辩说──关于本体概念、特征的争议张相端一当前,理论界正就散文的本体特征、内部机制及其运行规律进行讨论──从历史的角度看,散文理论从它一开始起就陷入了沼泽泥泞之中。辩论之首要点在于,散文是不是一种文体。如果散文不是一种文体,那么,谈论其本体概念和特...  相似文献   

11.
周作人是现代文学大家,对他的研究伴随他文学创作的一生,直至今日.无论国内外,当今的周作人研究著述颇丰,涉猎广泛,并具有时代性的特征.文章梳理从1919年至今周作人研究的特点,加以总结,并提出有待深入研究之处.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小说是新文学刚刚草创的五四时代的产物,而五四时代,小说和散文的界限并不是泾渭分明一清二楚的。1923年,郁达夫就把他的著名散文《还乡记》编入小说集《茑萝集》。1928年7月,朱自清说他的《背影》集“其中有两篇,也许有些象小说;但你最好当散文看,那是彼此有益的。”①1935年,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导言》中说:“废名所作本来是小说,但是我看这可以当小品散文读,不,不但是可以,或者这样要觉得有意味亦未可知”。这说明五四时期不少人所作的小说,特别是自叙传式的小说,很接近于叙事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初期,格致与其散文在文坛上颇引人关注。执着于生命的痛感,格致从个人经验出发,以极度的敏感和独特的思维方式革新散文创作,形成独到的文体特色:文类杂糅、多变,既有小说技巧的精心融合也有任意组合的断章碎片;语言表达注重瞬间感觉的捕捉,文字细腻散漫甚至不拘语法规则,有一股天真浪漫之气。与"新散文"作家相比,格致在散文文体上的创新缺少一份自觉,更是个人经验和艺术天性使然。  相似文献   

14.
在一个阅读碎片化的时代我们读什么?本文分别从读者和创作者两个层面就文学中的三种文体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得出结论:今天是散文的时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读好散文,以及好散文的标准。  相似文献   

15.
李燕  丁诗洁 《阅读》2023,(19):10-13
<正>在现代文学史上,周作人极有个性。他在五四时期率先喊出“人的文学”的口号,并极力提倡“儿童的发现”和“儿童的文学”。在创作中,他一边写着抨击时弊的杂文随笔,一边写着悠闲自得的闲适散文,坚持在“自己的园地”里以本心来写本真,风格看似矛盾却能巧妙集于一身,云淡风轻之中彰显了其自在随和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散文创作的选材、立意、方法、作者的个性才情和读者的接受等方面入手,抓住真实/个性/自由/情趣四个特点,结合当代散文的发展态势散文文体进行探讨。真实性是散文安身立命的基础,真情实感是赢得读者的法宝;散文是最具个体化色彩的文体,作者的不同个性使散文风格千姿百态;自由是散文创作和接受的特点,也是散文魅力所在;情趣既是散文的点睛之笔,也构成散文的整体韵味。  相似文献   

17.
初唐富嘉谟、昊少微在北都晋阳创立的“富吴体”散文,是唐代古文运动中最早出现的新式散文文体。本文通过对该文体在内容、写作特色及对古文运动的贡献的探讨,结合“富吴体”在晋阳创立的原因,论证了晋阳不仅是唐代著名的军事重镇,且为唐代的重要文化名城,亦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发祥地。  相似文献   

18.
散文诗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独立的中介型文体,它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既有诗的精炼,又有散文的舒放。扬弃了诗的外壳而保留了诗的内核,形式是散文,本质是诗。诗的意境是散文诗追求的目标。下面就如何表现这种意境谈谈散文诗常见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9.
张承志的散文深入而独到地开掘了西部“人与自然”关系的诗性内涵;以清醒的现代理性精神和自觉的启蒙意识对民族历史与文化进行反思与批判,显示出理性的厚度与思想的深度;同时,从主体“在路上”的精神特征,到意绪化的、流动的文体结构,都凸现出个性色彩与动态生命历史感,强化了散文的诗性。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星体文学已经成为一道风景线,评论界再不能不屑理睬,必须予以关注。星体文学分为四类:生活抒情性散文类;自传性散文类;随感杂谈类;自传体报告文学类。自传体报告文学与传记、记人报告文学有着明显的差异,其文体特征:一、作者不再是0°介入,而是100°介入;二、它是介于自传与报告文学之间的新文体;三、作者的自我得以充分张扬;四、“自述”是其独特的写作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