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程综合化是当前继续教育课程改革的热门话题。实施综合课程的关键是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教师的知能结构和思想观念能胜任综合课程的教学,才能保证综合课程从形式到内涵全面实现“综合”之目的。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继续教育实施的是分科课程,其师资是按分科教学的要求培养的。要从传统的分科教学一下子转到综合课程的教学。就不仅仅是转变思想的问题了.它涉及到继续教育教师知识的重组和能力的重构。  相似文献   

2.
课程的分化与综合,是困扰着上世纪末至本世纪以来教育改革家的主要问题之一。初中阶段理科课程是分科教学形式好呢,还是采取综合教学形式好?这个问题,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之一。自上世纪末以来的课程改革大致上经历了分化——综合——再分化——再综合的过程。理科课程的分科教学是较为古老的形式,但到今天又有了新的发展。而本世纪初的教育革新运动出现“活动课程”以来,也有了各式各样的综合课程。现在除苏联、东欧及我国等少数国家在初中阶段仍沿用传统的分科课程外,西方各国在初中阶段均开设了综合理科课程。显然,课程整体化或综合化已成为时代特征,是当前世界理科课程改革的主流。所谓分科课程,也叫学科中心课程,就是分别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的顺序,  相似文献   

3.
是否取消文理分科与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并无绝对关联,结合知识和教学的特性以及我国教学现实,在文理分科的模式下进行综合教育是最好的过渡性选择。它需要从创生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建立综合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从源头、过程和结果上保证分科模式下综合教育的顺利进行,这需要高素质的综合型教师的有效参与。  相似文献   

4.
开始于2001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初中阶段的科学教育分别制定了以分科为主和以综合为主的两种课程计划。然而,目前各个地区的综合科学课程推行困难重重,步履维艰。综合科学课程,到底路在何方?是阔步前行还是迷途知返,回归分科。本文将从分析综合理科的特定价值入手,来重新审视分科和综合课程的关系,并为综合理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5.
从清末普通中学文理分科的提出,民国时期文理分合的反复,到新中国成立后文理分科模式的长期存在,我国中学(高中)文理分科的实践与争议已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在历史视野下梳理文理分科的存废之争,于当前思索文理分科的发展这一问题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论课程的分化与综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分科课程及综合课程的含义、分科课程的合理性及缺陷、课程综合化的必要性和局限性、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等方面,阐述课程的发展仍需通过分科与综合这一基本关系的相互作用来实现,两种课程应当共同存在。到底是采用分科课程还是综合课程,要看它是否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否满足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回顾幼教改革的十年,从对传统的“分科教学”的改革入手,到实施“综合教育”、“活动教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对文理分科的讨论可谓如火如荼。编者在google上输入“文理分科”四个字,共找出7470个相关信息,尽管教育部有关官员已表明文理不分科是大势所趋,各个省市也相应地在进行改革。广东走在改革的前沿,自2000年起就将高考模式改为“3+综合能力测试+X”,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但是学生在高三甚至高二也要选择进入某一特定科目班级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分科,而且是一种更细化的分科。是否真正的素质教育,关键在于综合考试是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是仅仅是一种形式。有人认为分科好,也有人认为不分科好。仁者见…  相似文献   

9.
若以1909年清政府学部奏请实施中学“文实分科”为标志,我国中学(高中)文理分科的实践和争议至今已走过了整整100年的历程。从清末普通中学文实分科的提出,到短暂实施后的交通与改订,从民初文实分科的取消到重新提出,清末民初的这场有关文理分与合的纷争.于我们当下的认识与实践仍富有启示,其间所凸现出来的某些观点在今天仍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学科一体化是综合课程最完美的设想。然而,一体化的成功很难见到,“拼盘式”的综合却是普遍的事实。这种现象本身源于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辩证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在课程结构中都有自己的地位,分科的彻底取消与分科的绝对化都是片面的做法。 一、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都有自身存在的依据 分化与综合是客观世界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我们面对的自然和社会是由各具特性和规律的独立部分所组成,而这些独立部分之间又存在着普遍的联系和共性。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依据,首先在于自然和社会客观地存在着这样两种不同的方式。 人们在论证综合课程的必要性时经常谈到:客观  相似文献   

11.
<正>《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低年段要“体现从幼儿园综合活动到小学分科课程的过渡与衔接”。小学低年段正处于幼小衔接的关键阶段,因此要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特点,帮助其尽快适应小学课堂教学,完成从幼儿到儿童身份的转变。在低段音乐课堂中运用游戏教学法能照顾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并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极大地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还能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合作意识,因此是小学低年段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早就风闻高考“小综合”要变成“大综合”。日前著名教育专家、教育部新教育实验课题组总负责人朱永新教授在南京一学校演讲时就提出了“鉴于过早文理分科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高中阶段应取消文理分科”的建议。算起来,高考文理分科考试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其间,为高考该不该分科考试,教育系统及社会各界也进行过多次论争,但最后还是维持了现状,可见这看似简单的“分”与“合”还真不是想要做就能做的事。过早分科导致文科学生理科知识的缺陷和理科学生文科知识的欠缺,从知识结构的角度来讲,是合乎逻辑的判断。但取消文理分科就一定能提升学生…  相似文献   

13.
人格本位·人格教育·教师人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兴国之要在于优教,优教之要在于良师,良师之要在于师格。教育只有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得到社会的支持才能获得发展。也正是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世界各国正在由重视精英教育而转向重视全民教育,由阶段教育而转向终身教育,由分科教育而转向综合教育,由以知识为本位的...  相似文献   

14.
一、“拼盘”式综合现象存在的合理性不可否认“,拼盘”式综合普遍存在源于其存在的合理性,它适应了现阶段改革的基础,是客观规律的反映。1“.拼盘”式综合——综合课程改革深化的必经阶段课程综合化趋势的出现是我国在分科课程上的绝对化阻碍了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所导致的结果,但并不意味着分科课程体系即刻土崩瓦解,综合课程体系一蹴而就,课程综合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分科课程有其存在的价值和依据。虽然我国的分科课程过细、过窄的状况,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知识体系的融合性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但分科课程本…  相似文献   

15.
一直以来学科的发展呈现分化和综合并驾齐驱的趋势,在学科的不断分化和综合中构成了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了解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自身涵义,明确两者历史发展及其利弊,可以阐释出二者价值所在,以此来分析新课程改革中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发展前景,今后课程的发展仍需在分化与综合这一优势互补的基本关系中进行.  相似文献   

16.
为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我国从新世纪的头一年起,实施的第三轮新课程改革,在小学以综合课为主,初中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则以分科课程为主。高考制度也随之改革,实行了“3 X”的考试模式,其中的“X”即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或其他科目。我国综合课程自新世纪以来,正逐步由点到面进行试验,并必将逐步走向普及。但试验过程中,也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由于长期以来的分科教学,制约了教师的知识面,也影响了教师及学生的知识观。分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都发起了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由于世界各发达国家的民族文化与教育的历史传统各异,课程改革也各有千秋,但是纵观其发展历程,我们仍能从中获得一些启示。一、课程的分科化与综合化近些年来,世界各发达国家在学校课程综合化思潮的影响下,都着重调整了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的比例,一些过于强调分科施教的国家也出台了分科与综合并行的举措。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是课程组织的不同方式,分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而综合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掌握系统完整的知识,并形成…  相似文献   

18.
科举制度因分科取士而得名,它是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取官吏的制度。汉代仅有考试取士的方法,但尚未形成定制。隋文帝废除世族袭继的九品中正制,尔后逐渐建立通过考试取士的制度。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日臻完备,形成了四级考试制度: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童试又称童生试,是考生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应试者无论年  相似文献   

19.
杨双双 《福建教育》2023,(23):56-58
幼小衔接背景下的美术教育应关注从幼儿园综合活动到小学分科课程的过渡和衔接。在幼儿原有美术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实现经验的迭代生长和科学发展,对于科学协同做好美术教育幼小衔接具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20.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科课程在不断的分化和综合中构成了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各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确定课程分化和综合的关键 ,是必须考虑到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现有师资质量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