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女性命运及形象的描写已不再是稀奇之事,但从女性纤敏的心理和繁复的生命体验来关照女性之自恋与人生之挣扎而引人注目的当属女性作家王安忆。作家以独特的想象方式,对女性之所以成为女性的生命符码(即女儿、妻子、母亲)进行无情的自恋拷问,其中有关女性人生的放纵、企求、无奈的叙述则使其作品呈现出一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内涵和文化意味,同时也使其女性人物传达出深厚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2.
《飘》的女主人公郝思嘉解构了西蒙·波娃《第二性》中的女性是"被动之我",是男人附属品的论断。认为女人不是一朵被供之花、一个待摘之果,女人是自己的主人,是追求自己理想与幸福的"主动之我"。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是一位对女性比较关注的作家,他的诸多作品里显示了其一以贯之的女性观.文章以<京华烟云>为例,分析其女性观的内涵就在"自然"二字,并从林语堂所倡导的女性"自然"之德、"自然"之貌以及"自然"之力三方面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4.
李清照、朱淑真在词中表达了女性的自赏意识,对女性的爱情体验进行了真实言说,对女性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此外,她们还各有开拓之功,李清照描写了宋词长廊罕见的少女像,朱淑真以“爱情斗士”的面目为女性呼唤生命权利。依据词人别号、作品、生活经历综合分析,李清照人格形象蕴藉多面,不仅具女性本体的性格特征,且展现了双性人格;朱淑真则局囿于女性狭窄的生活空间,人格形象相对单一。  相似文献   

5.
徽皖地区何以出现占明清女性戏曲家总数四分之一强的女性戏曲家,她们所生活的地域、家族环境对戏曲创作有何影响?文章对徽皖文化作总体观照,认为徽皖重视女学的文化背景,女性家族的一门风雅,戏曲文化的浸染构成女性戏曲产生的地域文化背景.徽皖文化赋予女性"尊礼重德"的文化理念,成就了女性戏曲风雅之颂.徽皖女性的戏曲创作,既是对时代戏剧思潮的呼应,也标举出她们对前代男性文人戏曲创作与女性戏曲创作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6.
《歧路灯》作为社会小说,虽不以表现女性世界为主,但从中所体现出的女性自主意识与生存权利的消失殆尽,女性自我意识在故事中之被压抑、被忽略,以及男性视角下的女性形象定位,令人注目。作品通过所牵涉到的各类女性群体,客观而形象地展现了清代女性在社会规范与要求下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7.
解读所指:从"身体"到"宝贝"--一次讨论会记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看美女宝贝们的写作是否具有“身体写作“之意义,得看其文本是否具有女性主义所强调的女性嵌入男权化的世界和历史参与文化改造的力量.如果这些文本迎合与满足的只是大众传媒时代阅读者的窥视癖,那么它与女性主义“身体写作“精神完全南辕北辙.但是,无论是自觉履行“身体写作“方式还是不自觉地取“另类写作“之立场,应该看到的是,其中有她们基于自身深刻体验与反思来表现女性历史状况、现实处境与精神状态的可能.应该明确的是,毕竟是女性自身面临的问题与所处环境,决定了她们采取的与男性不同的写作立场、视点与方式,这也正是我们研究性别文化差异性的要点所在.  相似文献   

8.
女性写作的繁荣与兴盛是20世纪90年代文学的重要现象。日趋成熟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批评初步具有了性别政治和文化建构的意义。一部分作家、作品力图超越女性身份去表现性别问题之“外”更为“广阔”的现实与历史。陈染从个体经验出发,摹写女性撕心痛楚的生命体验与生存境遇,寻求女性主义语境下的角色定位,追问自身的存在焦虑,表达了对人类存在国境的形而上的思考,是女性主义小说创作具有超越意识的典型文本。  相似文献   

9.
徐灿是继南宋李清照之后又一位杰出的女性词人。她的《拙政园诗馀》在清初词坛佼佼不群,在中国女性文学序列中的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徐灿处于明清易代之际,遭遇到一种痛彻骨髓的亡国之悲、黍离之痛。她一直深爱着的丈夫陈之遴又投降清廷,成为她无法直面的"贰臣",而她本人又不得不接受清廷的封诰。因此,徐灿的感情异常复杂痛苦,她的词作具有了一般女性词人少有的沧桑之感和黍离之悲。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的文学研究中,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可谓异军突起,为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解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者的眼里看来,在中外文学中,女性作为一个具有审美主体性的生存个体,却被塑造成主体属性缺失的“天使”或“妖妇”,这是男权话语对女性实施客体化、物化的一种叙事策略。本文正是立足于这一学术视角,试图对简爱形象作一梳理和辨析,在充分论证简爱既不是“天使”也非“妖妇”的基础上,为简爱是“人”的形象之还原作一定位。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位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生活了将近二十年的女性,弗吉尼亚·伍尔夫深深体味到父权制的社会机制对女性的轻视和压制,为了摆脱时代遗留给她的桎梏,她态度坚决地主张要"杀死房中的天使",真实而自由地抒写女性的情感体验,创造女性话语,让女性"成为自己".她的开创性理论成为后现代女性主义勃兴之源.  相似文献   

12.
王实甫<西厢记>的主题具有多重意向,既有显性的"秀",亦有潜在的"隐".显性层面主要是反封建礼教的思想;潜在的层面则见仁见智,主要可解读为:展现了人类两性之爱的至高境界,一曲优秀女性的赞歌,为科举士人圆梦,是王实甫逞才抒怀之作等.体现出经典常读常新的恒久魅力.  相似文献   

13.
北曲杂剧创作的最辉煌的时代在元代,因成就杰出而与“唐诗”、“宋词”并称为一代之学,而元杂剧女性形象的塑造为元杂剧赢得了很高的声名。本通过对元杂剧女性形象的抽样分析,揭示出元杂剧女性形象对前代学形象的超越以及形成元杂剧女性形象性格特征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4.
老子与后现代主义之"巧合"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即《道德经》作为道家最重要的和最古老的经典,在重视和谐、重视生态、推崇女性等方面与后现代主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谋而合之美.两者这种"巧合"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彻底的反思精神,也体现了老子特有的时空超越性.  相似文献   

15.
<左传>行文时常以犀利直率的态度用"礼"与"非礼"的字样对史实发出言简意赅的评价,而其所言之礼即是春秋时代继承周礼正统秩序基础上尊卑有序、男女有别的"礼"文化的多侧面展现,其中不但阐释了礼之所在与构成,也给出了礼概念下"义"与"仪"的分化,显现出古礼走向衰颓和新的社会秩序必将建立的大趋势,而其中相关于女性的言论则一以贯之地延续着对女性卑弱与从属地位的规范.  相似文献   

16.
“十七年”时期的文学给人的印象是英雄的文本、革命的文本、无性的文本,所以作为文学一翼的女性文学始终没有被另提别论,以至有人认为“十七年”不存在女性意义上的文学。通过戒除对“女性文学”作过于狭隘的理解,充分考虑“十七年”女性文学特定的历史和现实语境,我们方可发现,“十七年”女性文学一定程度上仍然在对社会生活和女性生活的文学表现中或隐或显地融入了女性的性别意识和审美经验。如杨沫的《青春之歌》、茹志娟的《百合花》、宗璞的《红豆》。  相似文献   

17.
“妻子”形象是苏门词人对词坛的新贡献,她们主要出现在悼亡和寄内、寿内几种题材中,灌注了词人深厚的情感和尊重女性的态度。“妻子”形象以“净化”男女之情,为婉约词开一新境界,其意义不减于豪放词的开疆拓土。  相似文献   

18.
<诗经·静女>中给一位顽皮、率真、精灵、多情的女性命名为"静女",现行高中课本对"静女"注释为"娴静温婉之女",笔者认为这不太符合诗意.通过分析,笔者认为"静女"及"娴静温婉之女"的命名及注释,其实蕴含中国古代文化对女性形象的一种期待.  相似文献   

19.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芙蓉姐姐"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昨日“木子美”到今日红透半边天的“芙蓉姐姐”,掀起了一场“网络女体盛宴”,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借鉴女性主义媒介观研究“芙蓉姐姐”现象,并提出一些关于女性与媒介的思考和建议,是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此类现象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蘩漪"原始野性"的形象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结合法国女性主义理论家西蒙·德·波娃的理论,分析了《雷雨》中典型形象蘩漪的心路历程,揭示了这个形象的悲剧意义。作家塑造的女性蘩漪,“有更原始一点的野性,也最具有“雷雨性格,在她身上,闪耀着反叛性的光辉。从中也可以看出,作家曹禺以原始的生命之感,唱出了心灵之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