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技巧运动的一些基本动作,如手倒立、鱼跃、下桥、后手翻、侧空翻、空翻以及两人和集体造型等,在我国古代就已有了。手倒立,唐代称为“掷倒伎”,清代称为“竖蜻蜒”,在我国西汉时期的角抵百戏中就已有了。山东无影山西汉墓出土的彩绘乐舞、杂技陶俑中,就有两个艺人在乐人的伴奏下做手倒立表演。四川出土的汉画象砖百戏图中,有一种“五案  相似文献   

2.
杂技,亦称“杂伎”。指人体软功、自行车技、钻地圈、抛草帽、乔装狮子舞等技艺表演。通过“杂伎”中的“伎”字可看出,“人”在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既然人来表演各种高难度的技艺,这就不可避免地要提到杂技艺术中表演的重要性。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杂技艺术也在不断地进行继承传统之后的发展。诚然,杂技中技艺占据很大的比重,但在现代社会的今天,单纯的技艺表演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观众的审美追求。表演上的追求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此篇文章将从情感的表达、美的追求以及交流的必要性三方面进行论述,探讨这一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正>两千多年前,华夏大地出现了一种竞技性、游戏性的表演,名叫“角抵”,民间也叫“角抵戏”。一般认为,“角抵”或“角抵戏”即为杂技艺术之滥觞。关于“角抵”的来源,一种说法认为与蚩尤有关。据《乐书》(宋·陈旸)记载:“或曰蚩尤氏头有角,与黄帝斗,以角抵人。”又说:“角抵戏本六国时所造,秦因而广之……角者,角其伎也,两两相当,角及伎艺射御也,盖杂伎之总称云。”  相似文献   

4.
正传统杂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劳动人民以杂耍性表演为主的娱乐活动,它包括艺人的杂耍表演和利用驯化的动物进行的表演。传统的动物表演有猴戏、马戏、虎戏、象戏和禽戏等。西周时期是我国杂技的萌芽时期,西周乐舞所含杂技内容复杂丰富,从出土青铜器《任鼎》铭文中可以看到,当时已经有大象表演,这无疑丰富了我们对先秦杂技史  相似文献   

5.
艺术是相通的,杂技和舞蹈均为肢体艺术,关系最密切,把舞蹈教学运用到杂技教学中去,是我们当下教学中一项重要的课题。 一、舞蹈与杂技的关系 杂技亦作"杂伎",是指柔术(软功)、车技、口技、顶碗、走钢丝、变戏法、狮子舞等。现代杂技是指,杂技演员用自己的身体技巧完成一系列高难度的动作,进行表演的节目。舞蹈,作为一种社会的审美形态,是一种把人的内在生命力转化为外在的、人体有节律的动态造型艺术。  相似文献   

6.
维吾尔语的“达瓦孜”就是高空杂技走大绳。清代对信奉伊斯兰教的维吾尔人称为“回人”。《清朝野史大观》卷十二有《回人绳伎》的记载: “回人有能绳伎者。与内地不同。内  相似文献   

7.
<正>杂技一直以“惊、奇、险”的艺术特性、“新、难、美”的审美追求傲然于舞台艺术之林,又以“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创作自觉,在杂技剧的更迭发展中实现了“一戏一品格,一戏一样式”的艺术新生。回溯发展轨迹,梳理艺术风貌,中国杂技历经追求“技”的最大化的杂技技巧、杂技节目,至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一些具有主题、带有情节、营造意境的“情境杂技”,后在此基础上于90年代涌现出一批由独立的杂技节目串联为整体故事的杂技主题晚会,  相似文献   

8.
中国杂技的软功,可谓历史久矣,据载,早在汉唐时期,就已经发展得相当高级。从上世纪70年代,南阳出土的汉代画像砖和西安出土的杂技陶俑中可见一斑。而今,新中国60年的发展,更是将杂技软功类节目推向了顶点,发展到了极致。以前的纯软功类节目已不多见,  相似文献   

9.
以“家家泉水,户户垂柳”而闻名遐迩的泉城济南是中国杂技艺术的发源地之一,公元前206年西汉时期的杂技陶俑就在济南出土。济南市杂技团建团40多年来致力于杂技艺术的改革创新,涌现出一大批具有鲜明民族风格、浓郁生活气息和高难技巧的杂技节目。1962年香港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杂技团创新作品《逐风者·男子集体车技》在第十一届中国杂技金菊奖全国杂技比赛中荣获“杂技节目奖”。该节目是一次颠覆传统“车技”表演的创新实践,在呈现新度、本体难度、控制精度和行进速度等维度上,均体现着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意光芒。新度:该节目在业界同类作品中,率先跳脱女演员集体表演“车技”的程式,采用男演员穿插翻腾的创新表现手法,突破了传统“车技”转圈式的表演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广义的杂技包含四个方面的艺术品种,即技艺、马戏、魔术和滑稽。这四个艺术品种各以鲜明独特的个性彰显着自身的风姿,构成了杂技艺术的整体恢宏和绮丽。滑稽已经存在了数千年,在古埃及国的历史中,就有一位矮小的小丑在宫廷内给法老王表演的记载。在中国,有记载的滑稽表演也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国语》中就有“侏儒扶卢”的描写,即身材矮小的人用滑稽动作爬杆,以营造一种喜剧效果,博取观众一笑。干百年来,滑稽一直作为杂技艺术的重要组成,成为了杂技观众的开心果。  相似文献   

12.
杂技剧让杂技从单纯的“特技”表演进入到故事情节中,从而为杂技的“深度叙事”奠定了基础。重庆市杂技艺术团创作演出的《一双绣花鞋》就是一出具有传奇色彩的杂技剧。它是怎么叙事的呢?从故事题材来说,“一双绣花鞋”是一个有着深厚民间基础的传奇文本。它最早来自解放初期祝浩文创作的反映解放前重庆地下党反特故事的手抄本。  相似文献   

13.
“倒立”汉代称“倒植”,东晋时称为“逆行”,唐代称“掷倒”,宋代称“倒立”,明清时称“竖蜻蜓”、“拿大鼎”。在研究考察敦煌遗存的体育史迹过程中,发现在莫高窟西魏至宋的有些洞窑的壁画中,绘有形态各异的“倒立”图像①。关于倒立很少见于史籍记载,而《旧唐书·音乐志》载有波罗门艺人在长安表演后倒立技艺。因此,人们一般认为“倒立”是由西域传入中国的技艺之一。   敦煌的佛经文献中不乏有“瑜伽”②的记载,其中不少功法中有人体倒立的内容。笔者认为在敦煌早期经变画中所出现的倒立图像,在很大程度上受“瑜伽”功法的…  相似文献   

14.
杂技是什么?通常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利用各式道具,以惊险技巧和高难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来进行表演的人体艺术。具体表现有吊子、爬竿、走钢丝、钻圈、手技、顶技、蹬技、车技、柔术等。大范围来讲还包括驯兽、滑稽、口技、魔术等,在外国杂技也被称为马戏。根据表演条件和环境的不同又有舞台杂技、冰上杂技、水上杂技、高空杂技等区分。在我国,杂技在春秋战国时已具有了基本的雏形,汉代时候是百戏的重要内容。以后各个朝代都有所发展,逐渐形成具有鲜明民族和地域特色的表演艺术。  相似文献   

15.
杂技在“百度”搜索上面是这样解释的:杂技,亦作“杂伎”。指柔术(软功)、车技、口技、顶碗、走钢丝、变戏法、舞狮子等技艺。从以上对杂技的介绍,对照当今杂技舞台所呈现的节目,以及世界各主要杂技赛场上的中国杂技节目来看,以上这些传统杂技节目正在被逐渐弱化,有被演出市场边缘化的趋势。当今的主流杂技舞台上看到这些传统的杂技节目已是不易了。  相似文献   

16.
<正>近日,由辽宁省杂技家协会推荐、大连杂技团创演的杂技节目《蒲公英·远方——蹬伞》在第十一届中国杂技金菊奖全国杂技比赛中喜摘中国杂技最高奖——金菊奖。“蹬技”是中国传统杂技技艺,是表演者在腿脚向上的状态下用脚蹬耍各种道具或蹬人的技能,主要依靠表演者腿脚部的灵活、承接、推力、承重等特殊能力来完成表演。“蹬技”重蹬、抛、转、传等技术动作,非常考验杂技基本功的灵活掌握,  相似文献   

17.
将杂技的艺术性,特别是杂技剧的艺术性,仅理解为“技”与“艺”的分离是错误的。这是因为,不仅仅杂技的艺术性就在于它的表演性,即杂技的表演性是心一身控制号隋一身控制的辩证统一,是“技”与“艺”的统一,更在于对杂技剧来说,表演性就是叙事性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的广西杂技,开启了本土杂技用文化名片“说话”的功能。杂技展现人驭物的超高本领,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体现。杂技本体保留着奇巧、高难、惊险,并以此凸显人自我超越与征服的精神特点。但它的短处也十分明显,即叙事功能薄弱,被人称为“哑剧”。从发展历程看,杂技不断地自我革新,从简单的人体技艺展示,发展到如今的杂技秀、杂技主题晚会、杂技剧等多种形式,完成了一次又一次亮眼的蜕变,使杂技艺术在表演舞台上牢固地占据着一席之地。在从“技”到“艺”的转变过程中,广西杂技也开始了新的探索,主动进行现代化的转型,打破传统“技”的追求,寻求新的对话形式,呈现开放包容的对话特征。  相似文献   

19.
杂技是人类艺术花园的一朵奇葩。中国杂技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资料表明,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开始有了杂技的雏形。一般认为,我国杂技从春秋战国时代萌芽,至汉代初步形成。考古发现的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以及大量文字资料均表明,汉代的百戏杂技达到了相当的水平。汉代以后,杂技在我国历朝历代不断发展,特别是在宋元明清时期,随着中国戏曲的诞生与繁荣,杂技在与戏曲融  相似文献   

20.
《转碟》亦称"耍花盘",是中国传统杂技中的经典节目,早在汉代已见雏形。它凭借着千百年发展起来的独特技艺、轻快活泼的形式、优美的造型,至今仍被众多观众喜爱。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杂技艺术中新的节目种类和表演方式越来越多。如何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让传统节目《转蝶》能够保持青春的活力,那就必须使表演风格富有现代和时尚气息,形成强烈的视觉表现力。在节目的创作与表演过程中,利用舞台灯光的铺陈与渲染,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