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我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从培植发展新兴交叉学科、构筑跨学科研究平台、构建协同机制激励机制、打造一流跨学科创新团队、培养跨学科创新型人才等方面,对促进跨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组织建设提出了若干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跨学科课程是高校推动本科阶段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学生跨学科课程学习参与直接影响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成效。基于与主修专业课程对比的角度,通过综合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回归分析、夏普里值分解法对研究型大学1004名本科生跨学科课程学习参与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本科生跨学科课程学习参与处于中等水平,认知、行为及社交参与水平相对较低;学生背景、动机、自我效能等个体因素和教学环境、社会关系等情境因素对本科生跨学科课程学习参与产生显著影响;跨学科与主修专业课程学习参与在影响因素和解释力度上均有差异。为提高本科生跨学科课程学习参与,研究型大学需重视学校跨学科课程建设,优化课程组织结构;提升跨学科课程内容适切性,改善课程质量;增强教师跨学科教育理念,提升教学能力;提高学生跨学科学习意识,促进不同专业学生间交流互动。  相似文献   

3.
跨学科学术组织是研究型大学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对比中美两国研究型大学学术组织形式、运行机制以及典型特征,借鉴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和管理学术组织经验,为我国大学学术组织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是为解决现代教育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分离的态势而提出的。它旨在通过促进两者的融合,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大、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东南大学等10所研究型大学在校生进行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满意度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师资水平是影响学生对于文化素质课程满意度的最重要因素;学生课程投入情况、学校评价方式对满意度也构成一定影响;学生对于课程的认识情况则对满意度无直接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我国研究型大学一直重视通识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建设存在管理机构薄弱、课程结构不协调、通选课程领域认识不同、师资结构不完善等问题。加强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建设,需要加强管理机构建设、协调课程结构、统一划分通选课程领域、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6.
美国著名研究型大学独立跨学科学术机构的研究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独立跨学科学术机构是现今美国研究型大学学术组织变革中出现的新形式,其项目导向性、学科交叉性和组织开放性的特征促进了学科的交叉融合,并有利于实现突破性的知识创新。本文选取了3所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对其独立跨学科学术机构的建设概况、突出功能和保障因素予以解析,既而对我国高校独立跨学科学术机构的建设提出了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目前高校学院/系这一学术组织的形式与机制出发,分析了高校跨学科研究存在的主要障碍,同时,对俄亥俄州立大学、杜克大学等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平台案例进行研究,归纳总结出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平台构建的三个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8.
9.
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通过对美国重构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的特点与特征以及我国本科教育现状的分析,认为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应选择一种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的基于研究的教育模式,使本科教育成为大学科学研究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新经济背景下我国研究型大学的课程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形势的新发展为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本将结合最近复旦大学有关本科课程改革问题的问卷调查,从基础性、创造性和国际性三个方面,对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改革的方向做一展望。  相似文献   

11.
我国研究型大学课程国际化建设的实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我国研究型大学的课程国际化建设,就必须坚持国际化的培养目标不动摇,并加强课程的对外开放和交流,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增强跨学科课程的建设,并设置多样化的外语课程。  相似文献   

12.
跨学科人才培养是当今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而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作为对这种趋势的反映,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跨学科人才培养实践,另一方面也为现实中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活动提供思想指导.对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考察发现,跨学科已经成为其重要的办学理念,具体表现在:将跨学科作为重要属性与任务;应对解决复杂问题的需要、满足学生个性化或多样化的学术兴趣是跨学科人才培养的主要动因;培养具有跨学科素养的人才是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蓬勃发展,各高校出现了大批跨学科组织。现阶段,我国跨学科组织还处于起步阶段,表现形式多样,且发展程度不一。通过了解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组织的运行,学习其经验来促进我国跨学科组织的发展,本文从国家提供政策支撑、研究型大学的内部支持和跨学科组织自身建设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随着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跨学科研究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跨学科研究平台作为跨学科研究的主要载体,需要以更为灵活的方式突破传统学科组织的桎梏。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跨学科研究平台呈现出明显的项目导向型组织特点:业务组合由项目组成,具有系统性;组织结构以项目为导向,具有灵活性;运营活动按项目周期运作,具有周期性;战略的实施对资源有依赖性;组织对项目的管理具有创新性。在项目导向型组织架构下,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平台,通过项目卷入机制发挥其研究与教育的双重职能。这对我国跨学科研究平台构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现代科学的发展要求进行跨学科的合作与研究,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跨学科研究中心应运而生.作为现代大学的一种制度创新,跨学科研究中心在推动知识创新的同时,也促进了大学创新力的发展.本文从制度创新的视角,对跨学科研究中心对美国研究型大学创新力发展的推动作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跨学科研究是现代大学发展的重要趋势。美国研究型大学通过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和机构、设立资助基金、调整领导结构、改变教师招募和评估模式,促进了跨学科研究的发展。这些战略措施启示我们,我国研究型大学建设也应通过成立专门的跨学科研究管理机构、设立专门的基金项目、建立新的教师聘任、评价和晋升制度促进学科之间的交融。  相似文献   

17.
本科生的课程学习与教学质量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是我国研究型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的基础。本研究从学生参与度理论入手,基于本科生学情调查数据,对四所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课程学习参与度的五个维度——课下自主学习、课堂投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程认知内驱力的现状与影响因素进行考察。研究发现,不同个体特征本科生的课程学习参与度有显著差异,但明确的学术志趣与正向的课程学习经历可以减少或消除差异。小班互动分组式的教学方式以及较高的课程质量是本科生有优良课程参与表现的关键,并且其还通过学术志趣间接对课程学习参与度产生影响。因此,高校可从群体学习特征、专业认同、教学方式、课程质量等方面入手提高本科生课程学习参与度。  相似文献   

18.
如何提高教育质量?这涉及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管理系统,教师队伍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诸方面。以往在论及评估时,鲜有具体而深入地从学科设置,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角度,研究怎样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学习能力,促进大学生科学素养和人素养的全面提升章。为此,本刊新设“人才培养”栏目,选辑了去年底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的“第三届峡两岸暨香港大学通识教育研究会”部分相关章,期冀引起广大读关注,使教育质量研究向更深次层升华。  相似文献   

19.
"双一流"建设呼唤学科发展机制创新,跨学科组织创立既是积极回应国家发展战略以及学科发展的需求,又是研究型大学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因此研究型大学普遍把跨学科组织作为一种重要的创新组织形式。但由于受传统的院系单位制、学科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组织发展非常缓慢,存在运行机制不明晰、多主体协作和资源整合困难、跨学科组织制度滞后等问题。推动跨学科组织的改革与发展,需要解放思想,树立多元化的跨学科组织治理理念;转变管理模式,给予大学更多自主权;创新跨学科组织结构,实现扁平化管理和完善跨学科组织制度等。  相似文献   

20.
跨学科人才培养是研究型大学推动科学技术突破与培养杰出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文章基于加拿大顶尖研究型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ISGP项目范例,采用动力-运行-支撑-评价的四维分析框架,分析该大学推动研究生跨学科人才培养改革的措施。其中,四位一体精准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内在动力,以严控口径的招生机制和矩阵式学术组织单元保障项目运行,以研究式的课程与问题中心的教学给予项目支撑,以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考核评估作为反馈,从而形成一整套螺旋式的跨学科人才培养质量上升系统。这些经验做法能够为我国推进研究生跨学科人才培养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