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进化论与文化相对论作为最有代表性的两种文化学理论,二者的对立和冲突对整个文化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贯穿于文化化学发展的过程之中。这种对立主要基于三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文化学研究中的意识形态性质;其二,是西方文明基本精神-技术理性与人本主义-之间的对立;其三,是基于一种种族中心主义。文化学理论的未来发展必须超越种族中心主义,将其建立在真正的人类学的基础之上,借助于一种世界文化的意识,才能真正理解并解决文化进化论与文化相对论的矛盾和对立,而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理论由于超越了具体的文化学领域而深入到文化哲学的层面,从而为解决这种对立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19世纪中叶之前的中国与欧洲各自有其"文明"概念及其反映的观念.中文"文明"与西文"civlisation"在相遇之前是近义词,都是对自身行为及社会发展水平的一种认知与文化认同,表示各自文化价值所推崇的良好道德行为及以此为基础具有教化的社会;它与"野蛮"相对应,因而带有自我中心主义和种族中心主义色彩.但是,中国"文明"强调柔顺守正与文治教化,具有人际和谐与天人和谐的价值取向,主张对"他者"怀柔.欧洲人则在对外扩张中通过标榜"文明"而不断强化自我认同,贬低"他者",其文化与种族优越感成为殖民扩张的文化力,这种"文明"观念到19世纪中叶之后成为欧洲称霸世界的一种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文化取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文化取向,以往存在“西方中心主义”和“本土中心主义”两种取向。这两种取向各执一端,属于中西对立、体用二元的思维模式。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文化逻辑应当是“和而不同”。“和而不同”的高等教育理念追求的不是中西对立,也不是中体西用或西体中用,而是吸取世界上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构建兼具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的新型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人类学的长时段视野反思现代性危机 ,并还原到更根本的文明危机。提出解构前 9·11时代以韦伯为首的旨在论述资本主义历史合法性的西方社会科学的基础范式 ,关注多元文化背景中的非西方传统 ,和西方世界内部方兴未艾的民间性非主流思想运动 ,从中获得超越危机的思想资源。重审“现代性”和“全球化”的根源与动力 ,获得检讨“文明霸权”和“文明—帝国主义”的新思路 ,在此基础上颠覆作为文明—帝国主义术语的“进步 原始”、“文明 野蛮”等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模式 ,进而重构我们审视世界、关照历史、思考文化问题的概念框架 ,期待一场根本的思想范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5.
和而不同:全球化下高等教育之文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戚务念  王锋 《教育学报》2007,3(2):87-91
“西方中心主义”和“本土主义”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高等教育的两种对立的取向。这两种取向都是“中心主义”,属于中西对立、体用二元的僵固思维模式。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的文化逻辑应当是“和而不同”。“和而不同”的高等教育理念追求的不是中西对立,也不是中体西用或西体中用,而是吸取世界上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构建独具民族特色而又有时代精神的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6.
非二元的认识模式,并不把任何象征或观念当成“内涵”,而是直接面对实相。正是这一观点才真正抛弃了人类中心主义与环境中心主义的形而上学对立。如果不用“主客二分”模式看人与世界,就可以想象“人天合一”是通向真空零点能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7.
一个国家或地区要作为“世界文明中心”,必须具备很强的经济文明能力子系统和非经济文明能力子系统,并使两种能力子系统之间形成良性循环机制。这既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充当“世界文明中心”的基本条件,也是其作为“世界文明中心”的能力评价系统的要旨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主义与合理性观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把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当作一个思想观念的变革 ,从中考察合理性观念的变化。后现代主义通过批判逻格斯中心主义和基础主义 ,反对文化现代性构想 ,反对文化现代性的自我确证方式。因此 ,它不仅反对现代文化的合理性观念的内容 ,而且反对现代文化所确立的合理性观念的形成方式。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 ,合理性只能是一个相对主义的概念。  相似文献   

9.
古代中国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封建文化的发达和综合国力的强盛,导致“夷夏之辨”和“中央大国”心态的形成。这种心态认为华夏文明优越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文化,这种自以为最为优越的文化在明清时期使封建统治阶级和士大夫阶层顽固地抵制西方先进文化,认为西方文明不过是一些令人不屑的雕虫小技,中华“泱泱大国,的圣典——孔盂之道才是万古不易、无往不克、教化万方的精髓,外国的文明师承中国。中国只能用自己的文化去改造西方文化,而断无向西方学习之理。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时期,封建统治者和士大夫阶层仍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可偏废”的原则,在完全肯定和保护本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前提下,把社盒改革停留在器械、工艺的层面上,不主张使中国文化一步步地走向近代化。这种心态导致了自大和僵化,严重地阻碍着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并直接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  相似文献   

10.
弗兰克的《白银资本》对以欧洲中心主义为核心的现代社会科学和历史研究作了有力的颠覆,但是这种颠覆由于是以整体主义历史观的普遍性原则来全面替代以欧洲中心主义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科学的普遍性原则,因而陷入了“反欧洲中心的欧洲中心论”的泥沼。认为在肯定弗兰克对欧洲中心主义的颠覆的基础上,提出了绝不能以一种“普遍意义”的历史观来代替另一种。甚至作者提出了的“多元化”也仍然要警惕它成为一种意义上的普遍性原则,从而使多元化本身亦成为社会科学和历史研究中新的滑铁卢。  相似文献   

11.
在海外中国学研究中,高度相关的两个问题经常进入学者们的视域,成为学术界激烈争论的焦点:第一,传统的中国文化能否催生出中国特色的现代性?第二,近代中国是否完全实现了由帝国向民族国家的转换?围绕这两个问题,分别形成了“冲击一回应说”与“中国中心说”的对立以及“天下观”与“民族国家观”的对立。实际上,这些对立是“西方中心观”与“中国中心观”两种流行解释框架的表现。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来看,这种对立是近代中国社会“悖论”性质在思维方式上的折射与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的“悖论”性质决定了我们要超越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而采取亦此亦彼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2.
欧洲文化与美国文化均属西方文化的范畴,但二者从来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早期美国人的脑海中,欧洲多是作为一种消极的形象出现,正是欧洲的专制、腐败、堕落才凸现了美国这个新兴国家在各方面的优越,也表明了“新大陆”与“旧世界”在文化上的二元对立。这样,美国文化中体现出的“例外论”最初主要是针对欧洲而言的。早期美国人的欧洲观不见得与实际完全相符,但却成为美国彰显其对世界承担的一种特殊使命的最好理由,也对美国处理与欧洲国家的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国际关系中存在一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表达,试图以西方文化代表人类文化背后的“本真说明”,而其他文化只是作为被支配音存在。从解构主义的角度来看,这种文化中心主义本身就是虚妄的,文化之间不存在等级制的关系,各种文化都是对客观的延异和替补。在国际关系中运用解构主义的目的在于强调世界作为文本的开放性,消解人为设定的“中心”文化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14.
“文明冲突”中的中华文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后冷战”时代,世界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文章认为,“文明的冲突”只是以西方的视角来审视世界秩序,认为非西方世界与西方世界将形成对抗,是一种“西方中心主义”,是为美国的霸权行为做辩护。作为崛起中的中国,应当利用自己的“软实力”,继续倡导“和谐世界”的理念,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5.
一些非人类中心主义者把人类中心主义视为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由此全盘否定人类中心主义的神态伦理观,而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不正确的,而且是有害的;事实上,立足于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并不是要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对自然无限制掠夺,而是在认识到人对自然的依赖关系的基础上不断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寻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人不是一般的其他自然存在物,人类不应放弃为自身谋福利的权利而成为其他自然存在物的道德义务的主体,我们应走进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16.
从诗学层面入手,《故乡》是鲁迅以回忆的诗学来批判现代性弊端、探询现代民族国家理想形态的小说。“回忆”不仅构成了鲁迅追寻失去了的童年乐园的真正动因,而且传达了鲁迅在现代性反思与批判的立场上重建了古典形态的世界。而且,即便从全球化时代整个人类的“类”的意义上讲,“回忆”所追忆的古典形态世界又是未来人类的一种文明的理想图景。  相似文献   

17.
大运河的开凿,改变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和人文面貌。对于嘉兴这样的江南城市而言,运河更成为其文化上的重要分水岭。人文荟萃的嘉兴由于运河而逐渐成为江南文化的中心地区。这充分表明:大运河不仅沟通了南北经济,而且使得不同文化得以交汇融合,促进了江南城市的蜕变;不仅使北方文化传播到江南,而且使江南文化的影响扩散开来。对于运河边的嘉兴而言,则是改变了其原先以渔稻文明为主体的城市文化结构,使其成为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运河之城”。  相似文献   

18.
《哈利·波特》与后现代文化寻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哈利·波特》是后文学时代出现的一个文学奇迹。它的风靡世界表明反叛现代性的潜流已经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 ,它的后现代文化寻根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让基督教的上帝退隐不见 ,让异教女神所代表的新生态自然观取代西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 ;用麻瓜世界与魔幻世界的对立来批判现代性 ,针对理性的异化和资本主义生产生活方式所导致的人性痼疾———“过度增长癖”而开出一剂猛药 :用复归巫术幻想的万物有灵世界的方式来克服人对物欲的痴迷 ,来对抗市场魔鬼的力量。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文明”一词意义的嬗变切入,以“文明戏”为个案来探讨现代性和都市文化的问题。作为一种探索现代化方式的文明戏,是非成败该如何估量?新文化运动者为了打造自己的现代性而刻意把文明戏建构成“封建余孽”,自己却陷入另外一种文明陷阱当中。在宏大叙事背后.女性文化和大众文化却融汇形成一个文化空间,疏离于宏大叙事却又无言对抗,成为一种隐约的政治表述。  相似文献   

20.
论德里达对结构主义的解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里达把一切具有等级结构和以结构为中心的哲学理论体系叫做“逻各斯中心论”。德里达认为,“逻各斯中心主义”是“在场形而上学”和“语音中心论”的结合体,通过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打乱了逻各斯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传统,从而颠覆了形而上学的根基,改变了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使我们以一个全新的思维角度来审视一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