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和而不同: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势在必行,但在其进程中不能很好地处理国际化与民族化之关系,认为国际化就是“西方化”或“某国化”。但教育的本质、时代发展的特征以及中国的国情决定了高等教育“西方化”或“某国化”,在理论上是行不通的,在实践上是办不到的,“和而不同”则是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一理念贯穿中国高等教育历史发展的过程,是古代高等教育的纲领。成均、私学、太学、书院可分别代表古代大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大学之道”理念蕴涵在其中的每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   

3.
梅大圣 《九江师专学报》2004,23(2):11-15,36
魏正申教授在《辽宁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上以《彭泽归田后的陶令真的没有“事功”思想吗——答梅大圣教授》一文中,释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之“志”,是“以诗文传世”之“志”,并把立德、立功、立言,以及立善与陶渊明的诗文创作等同起来。这样认识陶渊明的文学活动,是与陶渊明以诗文来显示、阐释他的独特的崇尚自然的文化性格相违背的,陶渊明归田后之“志”决不是“以诗文传世”。  相似文献   

4.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越来越呈现出网络化、智能化的特点。内涵式发展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互联网触角的不断延伸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也为新时代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根据高校数学建模活动的现状,分析了目前高校数学建模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数学建模活动进行了探讨。指出应通过数学建模培训、竞赛,引导学生树立起“组网”“用网”和“入网”意识,让学生自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和能力体系,将个人的发展积极融入整个社会网络中去。  相似文献   

5.
论知识生长点与数学说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即,实体“有”之所以给人带来物质功利,是因为空虚处“无”起着重要作用.数学说课是相对于实体的“有”而言,处于缄默状态的数学知识生长点就相当于“说课”实体空虚处的“无”.只有通过知识生长点这一“无”的配合作用,数学说课这一“有”才能给人带来物质功利.正所谓“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近代史上,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寻求祖国“自强”之策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物质接触”“制度借鉴”和“精神交往”三个阶段。但不论是处在哪个阶段上的仁人志士,都不约而同地将“兴学养才”、发展教育视为祖国救亡之道、富强之本,并由此对封建传统教育进行革新,使之走出中世纪,进入近代化。  相似文献   

7.
“数学思考”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四大目标之一。在实际教学当中,如何使学生思之有“源”、思之有“理”、思之有“序”、思之有“创”,这是广大教师应当思考的。  相似文献   

8.
数学中的“等”与“不等”都是绝对存在的.从表面上看,“等”与“不等”是对立的,但如果着眼于“等”与“不等”的关系,会发现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另一面.可以这样说,任何数学变换都是“等”与“不等”之间的周旋.许多数学问题若能很好利用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在解题中可以起到出奇制胜、化难为易之功效.本文以几个常见的典型例题,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创新,“中国之制”不仅具有民族特殊性,而且具有世界性的一般意义。在理论维度,“中国之制”内嵌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推进全球治理上具有明确的方向旨归和强大定力;在文化维度上,“中国之制”批判性地汲取了人类制度文明成果,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实践维度上,“中国之制”以其显著优势支撑了“中国之治”,有利于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治理体系;在发展维度上,随着“中国之制”的不断自我完善和广泛传播,国际社会日益认同和借鉴“中国之制”,这必将为推进全球治理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0.
沈长虹 《广西教育》2013,(34):61-61
在语文教学中,“理答”是指教师处理学生的回答,分析和评价学生回答问题的正误。作为教师,不仅要具备“理答”意识,而且要有“理答”的技巧和策略,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地提高语文教学对话的有效与高效。  相似文献   

11.
数学,一直以来以清晰的思维、严密的逻辑而洋洋自得。于是,当看到某些学生在数学课上昏昏欲睡时,我们总自我安慰:数学,总是乏味的嘛。如今,随着“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与技能”的并重,老师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数学也该“多情”些!情,是一种内在的不竭动力,是追求、奋斗的源头活水。人的情感直接决定着他的态度、行为、价值观。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之一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真是精辟之见。试想,如果我们的学生对某一课堂、某一学科缺乏兴趣,那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要求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建立起一整套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新型教育体系。高等教育要实现“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就必然要求“平民教育”。  相似文献   

13.
“数学作文”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教学及作业的改革。学生在作文过程当中,对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进行整理,使之上升为更加理性的知识系统,从而强化了基础知识的内储与外化,对数学“双基”起到加深和拓展的作用。显然,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数学双基教育的延伸。它可以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蓝天”,同时是一种新颖  相似文献   

14.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模式选择研究:一个分析的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罗理论”以一个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否达到15%来衡量其是否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针对其可能带来的“理论误导”,根据“实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形式高等教育大众化”两个概念和目标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模式选择研究提出一个分析的框架。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正确分析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学院改革创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兴校强校必须集中全力抓发展,“明发展之理,举发展之旗,识发展之机,造发展之势,聚发展之力,固发展之基,闯发展之路,解发展之忧”,着力解决好事关学院“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学院“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突破市场竞争弱势和资源供给短缺的制约,把学院推向协调发展的快车道。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应将人民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迈向质量更优和特色更强的“一流多元”新格局。面对高等教育普及化新阶段、新要求,江苏应构建“一流多元”高等教育结构。江苏“一流多元”高等教育结构“类中有层、层中有类、类中有类、层中有层”,而且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各司其职、各安其位、明确分工、协同合作”,不同特色的高等学校形成“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生态格局,凸显面向社会需求与立足地方发展并重、瞄准江苏产业与优化评价机制并行、统筹协调发展与建构三大治理并进的基本特征,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体现、实现“两争一前列”的有力支撑、建设“高教强省”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先哲们很早就提出并探讨了“和”以及与之相关联的诸如“中和”、“合和”、“协和”等一些重要概念。所谓“和”,包含有协调、和谐、适中、调和之意,在内涵上最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和谐”一词。  相似文献   

18.
在学科发展过程中,中国的高等教育学有一种将学术研究贴上国家标签的符号诉求。预设“国家语境”、提炼“中国经验”并形成可推广的“中国模式”便成为学科建设的主要方向。遗憾的是,高等教育学在寻找“中国模式”的过程中一直使用他者视角,其本土化历程没有离开“精英主义”取向,并造成了知识生产的内卷化。学科需要从高等教育与社会的互动中记录更全景化的“中国体验”,更需要将自身作为方法,重获“第一原理”。  相似文献   

19.
张齐华 《江苏教育》2006,(1B):31-34
数学是一种文化.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当下的数学课堂,原本属于文化范畴的数学,如今正渐渐丧失着它的文化性.变得不那么“文化”了。教育语境下的数学,已经开始和文化背道而驰。对数学知识积累、数学技巧洲练等工具性价值的过分关注,正在使数学本该拥有的文化气质和气度一点点剥落、丧失。“让数学变得文化些,还数学以文化之本来面目”,已经成为数学教育亟须关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1977年,邓小平同志在客观分析当时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时,高屋建瓴地提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要“两条腿走路”。这一重要思想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在经历“十年浩劫”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这一思想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极其重要。在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我们结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发展历程,来回忆和讨论这一思想的具体实践和现实意义,以此寄托我们的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