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连大学学报》2016,(4):75-78
本文从理论创新、模式运行、研究方法和指导意义等四个方面对《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研究》一书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充分肯定了作者引入传播学理论对译介模式进行整合的全新探索,并结合莫言作品英译的个案对"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和"译介效果"等五个方面逐一进行了解读与分析,力求证明中国文学对外译介"莫言模式"的可行性,从而使该书成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圣经文学"研究历经"圣经中的文学"到"作为文学的圣经"和"世界文学中的圣经元素",内涵渐趋丰富。探讨《圣经》的译介和跨文化传播,以及圣经文学研究的发展变化动态。  相似文献   

3.
王葳葳 《海外英语》2023,(23):200-202
近年来,网络小说已然成为国内文化领域中出海最大的IP来源。《庆余年》的英译本及其改编的影视剧深受海外市场关注以及国外受众推崇,其成功译介是古典气韵结合现代意识的文本、以受众为中心的翻译策略、多元化大众化的传播渠道这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言而喻,《庆余年》的海外传播效果能够为中国网络文学进一步走出去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和反思意义,从而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新名片。  相似文献   

4.
“文学典籍的译介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国际话语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对《儒林外史》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王际真译本译介过程中的“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译介效果”进行分析,总结两译本的成功译介经验,进而探究其对中国文学典籍“走出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学在世界上的地位相对微弱,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中国文学在翻译成别国语言的时候经常会经历"水土不服"的状况,外国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因为翻译和文化原因会对中国文学产生难以理解的印象。这就要求译者在对中国文学进行翻译的时候,注重生态翻译学的重要性。本文将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视角,通过阐述生态翻译学的含义和作用,并对葛浩文先生翻译的《丰乳肥臀》进行分析,考察翻译生态环境对于译者的选择和制约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于文化、交际等多维度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文学翻译与译介学理论新探》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文学翻译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也为文化转向后的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该书首次将译介学纳入翻译学范畴的文学领域进行系统性研究,在国内尚属首创。其突出贡献表现在:分层次界定文学翻译与译介学的新概念;确立了翻译研究中的译介学范畴;阐释了翻译研究的译介学范式;分析了翻译视域下的译介学传输路径;明确了传统文学翻译研究的当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民族文学外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重要研究话题之一。为探究变译理论视域下民族文学的外译传播表现,以《格萨尔王》葛浩文英译为例,借鉴拉斯韦尔传播模式创制变译传播研究范式,对《格萨尔王》英译传播的五个维度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格萨尔王》英译是一次成功的变译传播实践,其注重的读者需求与传播过程中的传播受众期待一致。变译传播作为全译传播的补充,对民族文学“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逐渐走向深入。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批评研究是国内学术界的热点之一。黄勤教授的《王际真中国文学经典译介之译者行为研究》一书在这方面做了有益而深入的探索。本文结合该书内容,归纳了该书的研究视角、理论运用与研究方法的创新之处与启示意义,以期为建立更加全面具体的译者行为批评模式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近几年为适应社会和市场需要,很多高校提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改革。比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运用"比较"解读作家作品、把握文学史发展的方法,包括比较文学课程强调的跨界性比较教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自身发展的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比较教学。本文主要探讨后者。在中国现当代小说教学中常用的比较教学法主要有题材比较法、情境结构比较法、意象原型批评法;跨媒介比较等方法。对于解决当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困境、加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学术思考能力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0.
晚清小说期刊领域译介观念的发生,以梁启超在《新小说》等期刊上提出其译介主张为标志。但是,梁启超对中外小说的不同态度和译介主张来自于现实的政治需要,因而《新小说》的文学译介实践并不与它完全同步,而且这样的译介观念很快在其它小说期刊中发生了变化。这充分说明了在特定历史时期,文学译介观念的形成同当时的历史"语境"和译介实践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美国汉学界的诸位相关学者基于美学视域对于中国现当代小说予以了独到而深入的考察。其中,夏志清、李欧梵与王德威等批评家的相应小说批评实践展现出从优美美学、浪漫美学、颓废美学、怪诞美学到抒情美学的审美范式与标准的转向,进而不仅从不同视角印证了当代西方美学的发展轨迹,而且从不同层面揭示了其所涉及的小说文本的诸种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12.
信息时代的教学过程,应是教师参与其中,学生个体最大可能地获得并整合信息资源,围绕某一主题与他人讨论学习或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个体用语言及其他信息载体来表达通过主动探究所得到的结果,协调和适应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以其自身的丰富性和多义性给个体参与实践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可能,每个个体都有可能通过努力找到属于自己的参与实践的通道,保证目前以班级为教学单位的集体性教学实现个体参与实践。  相似文献   

13.
网络科幻小说《小蘑菇》以英译实体书出版的中距语际翻译形式进入英语世界,正式开启出海之旅。从文本内容来看,小说的末日书写将人物推至极端处境,引发了海外读者的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故事对生育政治和生殖技术引起的伦理失序的讨论,成为时代症候的文本影射。对后人类主体的塑造和克苏鲁元素的征用,在想象性地构造了一幅后人类图景的同时彰显出科幻文类的类型优势及通约性。在文本层面兼具世界文学基因与流行文化特性。《小蘑菇》在英语世界以多模态符号叠加与整合的形式传播,英译本出版方根据自身文化需求,对封面的图像模态进行了选择性阐释和导向性呈现。以声音模态为主的广播剧传播则再次发挥了粉丝自发的非盈利翻译的民间力量。《小蘑菇》已出海的文化产品证明了自身的传播能力,处于IP产业链中后端的产品仍亟待开发,其传播潜力仍有进一步开掘与激发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二十年来(2000-2020)中国科幻文学译介研究国内外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梳理,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同时,对目前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并对未来的研究予以展望。本研究认为:(1)在研究内容上,应多关注除翻译本体之外的译作的译介与传播问题。(2)在研究方法上,除传统的思辨方法外,应更多地采用基于数据驱动的实证研究的方法和调研法。(3)在研究对象上,除《三体》和其译者Ken Liu(刘宇昆)以外,还应纳入其他有代表性的科幻译作和科幻译家进行系统研究。(4)在研究体系上,应对科幻文学对外译介的三个主要过程(即“作品翻译”→“译作传播”→“译作接受”)进行明确的区分,对构成这三个过程的各核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充分的考察,并把传播学的相关问题纳入到考察范围。  相似文献   

15.
小说文类在20世纪中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价值提升.其中,中国小说史学的兴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现代大学学制的建立,又成为小说史学兴起的关键因素.特别是蔡元培长校的北京大学,将小说纳入大学课程之中,不仅使之进入最高学府,提升了其文学和文化地位,而且培养了以小说为研究对象的新一代学者,实现了学术的薪火相传,成为五四新文化主张以制度化的方式得以落实的一个突出个案.  相似文献   

16.
根据社会翻译学理论,译作的传播不仅与原作者与译者相关,所有参与其中的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都扮演着重要作用。刘慈欣《流浪地球短篇小说集》在英语世界两次译介活动的效果迥然,即受到生产传播过程中不同行动者的影响。研究表明,原作者获奖以及影视改编对西方商业出版社“译入”中文科幻作品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由西方商业出版社所译介的作品的传播效果也好于中方独立商业出版社。由此,积极推动中文科幻作品的影视改编、加大与西方商业出版社的合作、拓宽中文科幻作品的译介渠道,都将更加利于中国类型文学的“出海”。  相似文献   

17.
2022年11月25日,“第五届桂子山翻译与传播高层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顺利召开,其主题为“中国文学翻译与传播研究”。与会学者的主旨报告涉及译者认知模式、译文审美标准、传播效果评估方法、译史书写、学科构建等多项议题,拓宽了翻译与传播的研究视角,深化了对中国文学传统、世界文明观念的认识。这场学术盛会为中国文学的海外推介贡献了学术力量,有助于推进中国文学外译研究话语体系建构。  相似文献   

18.
《柳州师专学报》2019,(6):27-31
与实践层面的热闹相比,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学科属性并不明确。《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论文集的编选和出版,基于既有实践基础之上,尽管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但对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的诸多问题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见解,为推动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及其翻译研究走向更自觉的学术探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在日本右翼势力“否定历史”的呼声甚嚣尘上的当下,怎样更为有效地把“拒绝遗忘,铭记历史”这一现实诉求建构于当代国人的主体意识中,是时下至关重要的课题。20世纪中国学作为中华民族近百年以来的“心灵史”,在其发展流变中为“抗战”这段历史的书写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对这类书写的重新检视与挖掘,将使我们在另一重意义上触摸历史的质感,领略现场的氛围。  相似文献   

20.
如何将异质文化再现是文学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以林语堂的《浮生六记》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文学翻译难题出发,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和分析,探讨中国文学中异质文化外译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