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21世纪初开始,我国数字出版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成就,全媒体出版已经成为现实.新一代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重大技术进步将对出版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出版业要敞开胸怀,迎接新技术的挑战,迎接发展新纪元——智能出版时代的到来.为此,出版业必须深刻认识和处理好智能出版的五个关系:智能化与数字化的关系、优先智能化与全面智能化的关系、技术主体与出版主体的关系、智能化与版权的关系、高度智能化与出版安全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自21世纪初开始,我国数字出版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成就,全媒体出版已经成为现实.新一代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重大技术进步将对出版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出版业要敞开胸怀,迎接新技术的挑战,迎接发展新纪元——智能出版时代的到来.为此,出版业必须深刻认识和处理好智能出版的五个关系:智能化与数字化的关系、优先智能化与全面智能化的关系、技术主体与出版主体的关系、智能化与版权的关系、高度智能化与出版安全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我国新闻出版业正由数字化、碎片化、数据化逐步向智能化过渡,研究智能出版活动非常必要。【方法】本文阐释了智能出版的研究对象,即智能出版活动,由主体、内容、客体所构成的客观存在,通过治理、调节和基础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智能出版的研究内容,通过内部边界、外部边界、边界模糊性的角度阐明了智能出版的研究边界,对“什么是智能出版活动”做出了进一步解释,【结果】智能出版作为当前我国出版业最具前瞻性与战略性的领域,随着出版产业智能化持续强化,智能出版的话语权也将日趋强化。【结论】并由此对智能出版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从传统出版价值链角度来看,阅读是出版的消费环节.智能技术催生智能出版与智能阅读以后,两者开始呈现互融、互动和一体化的发展态势.其中,智能阅读几乎渗入选题策划、内容创作、内容编校、内容推广和传播等每一个智能出版的价值增值环节,并作为必要条件而存在;同时,智能阅读作为新增的价值增值环节,提供类似"遥读""策略性阅读"等独立的产品或工具,帮助人类读者更高效地阅读.因此,两者的协同将既是智能阅读融入出版价值链以实现出版智能化的协同,又是智能阅读延展出版价值链以提供额外附加值的协同,最终指向为整条出版价值链创造最大化价值这一共同目标.  相似文献   

5.
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传统出版社扮演着内容提供商的角色,处于被动地位.产业链分成不合理造成传统出版社数字出版积极性不高.不过,近年来,在数字出版高速发展以及国家政策支持下,传统出版社在数字出版领域已经有了很大突破,但仍需要持续创新和发展,才能迎来数字出版的春天.  相似文献   

6.
数字出版正在成为出版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我国数字出版业在技术、内容、平台和市场等方面成长迅速,但也存在数字产品内容资源开发不足、产业链深度合作不完善、赢利模式不稳定等问题,我们应该针对问题,创新思路,提出对策,促进数字出版业持续稳定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从产业链的四个维度来看,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产业链存在较大的差异,数字出版产业链对传统出版产业链的冲击主要表现在非出版环节,但提供阅读内容的出版商应当始终是产业链的核心价值创造者。  相似文献   

8.
传统纸质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期,高校出版教育应跟上业界人才培养需求,在立足提升现有专业师资基础上,重点考量如何适应产业变化,充实课程教育的问题。该文通过对两种产业链结构的比较发现:随着新技术的应用,数字出版虽在出版载体、传播方式、产业模式等外在形式上较传统出版发生了较大变化,但二者在出版的本质及出版社的主体地位等方面仍保持一致。据此,对这一转型期内高校出版人才的培养体系、培养策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究,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陈璐颖  宋建武 《编辑之友》2021,(4):19-26,33
5G技术将开启出版业由数字化向数据化转型的新阶段.内容生产方面,海量用户和机器直接参与内容生产,改变了生产主体间的关系,重构了出版流程;内容呈现方面,超高速率和超低时延的5G网络将提升虚拟现实内容的用户体验,各类传感器接入网络将推进数据的广泛采集,促进多维度数据的可视化呈现;内容分发方面,信息载体的泛在化将带来全新的内容产品形态,促进内容的场景化分发,内容数据与用户数据的匹配则为内容精准化分发提供了可能.面对5G技术带来的挑战,出版机构应集中优势资源建设智能出版平台,连接出版行业的多元主体,将自身从内容传播的中间商转变为内容服务平台的运营商.  相似文献   

10.
智能出版即以智能化的数字技术对作品进行编辑加工后,经过复制发行的新型出版.文章分析了智能出版研究的"产业、治理"二元价值,提出了智能出版研究的"数据、算法、算力"三要素的逻辑,重点评述了增强现实类、虚拟仿真类、出版大数据类、智能知识服务类等智能出版产品服务类型,并对智能出版产品服务三个方面的特征进行小结.  相似文献   

11.
社交出版是一种全新的数字出版形态,它以读者为核心,以社交为桥梁,成功地将人们之间的情感价值认同转变成出版物的一种新型出版模式。以前小众的图书出版也因社交出版获得了更大的技术与平台支持,让传统的图书出版走向大众化。然而,我国的社交出版目前还处在初级阶段,在社交出版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知识产权不明、虚拟与现实世界衔接错位、盈利模式不清晰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转变编辑职能、建立知识共享协议、坚持可持续发展等建议,以促进社交出版健康、持续地发展,实现传统图书出版的大众化变革。  相似文献   

12.
数字出版的先进性、儿童受众的时代性,要求少儿出版界扬弃观望与固守,主动操盘数字阅读与出版,发挥内容积淀优势,获得儿童文学作家数字版权;发挥业内联合优势,搭建少儿出版专属数据平台;发挥纸媒质感优势,提供精美独特的纸质少儿图书;发挥网络互动特性,开发多种信息整合调度渠道;发挥专业少儿出版社品牌优势,营建小读者综合阅读场域。  相似文献   

13.
电子、网络、信息、新材料等领域的不连续技术变革为出版产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文章从经营哲学转变、互补性资产价值放大、整合能力构建和新价值网络构建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我国出版产业突围的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14.
15.
刘超  唐学贵 《出版广角》2021,(13):26-28
随着人类进入智能时代,出版业被重构,智能出版成为出版深度融合的发展方向.出版人应该把握机遇,把"出版+人工智能"作为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分析传统出版流程不足的基础上,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对选题策划、编辑加工、生产印刷、图书营销等出版内部流程进行智能再造,促进出版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娟  冯慧超 《今传媒》2016,(9):66-67
图书市场是文化市场中相对传统且重要的一个部分,分析国际图书市场的基础数据并总结未来发展趋势对于研究国际文化市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数字出版和云技术对于传统出版市场构成了一定威胁,但是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还将并行。美国、欧洲和亚太地区仍然占据了全球图书出版市场的绝大部分,特别是美国图书市场在全球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图书出版市场在亚太地区表现优秀,文化“走出去”政策红利已经初步显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出版业所形成的生成式智能出版的技术原理,基于分析式智能出版与生成式智能出版的范畴结构,研究生成式智能出版在内容生产、内容审校、智能印刷、智能营销四个环节的流程革新。[研究设计/方法]以ChatGPT为视角,分析了ChatGPT在生成式智能、认知智能以及通用人工智能三个方面的本体属性界定,揭示其具有的海量数据优势、强化学习算法优势和持续超强算力优势三个关键技术原理,论述了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智能出版流程革新。[结论/发现]生成式智能出版流程革新的意涵包括从专业生产内容到人工智能生产内容,从人工编校到人机协同智能编校,基于生成式智能的按需印刷、智能印刷厂等印刷场景创新以及基于生成式智能的营销数据、能力、效率和质量变革。[创新/价值]对以ChatGPT为代表的优化对话语言模型产品进行了生成式智能、认知智能和通用人工智能阶段成果的本体界定,提出了生成式智能出版在策划、编校、印制和发行环节的新特点、新规律和新设想,一定程度拓展了数字出版、智能出版的研究范畴。  相似文献   

18.
当今社会互联网科技的高速发展,促进了各行各业的转型与变革,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现代化数字模式改革正高速进行着。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数字化的图书出版给传统的图书出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传统的图书出版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础产业,需要在严峻的现代发展形势下积极创新,寻找发展出路,以达到在现代化数字出版时代有自己系统的发展模式。本文对数字出版进行了系统阐述,以及给传统图书的出版带来的严峻考验,并给出了现代社会传统图书出版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9.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浪潮席卷了各行各业.出版行业也不例外。我国数字出版行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日益完善,数字出版观念正在形成.数字出版的形式、形态更加丰富。时至今日.已经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拥有各自竞争优势的专业数字出版企业。数字出版整体规模从2000年的15.9亿元人民币发展到2006年的200亿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20.
数字出版不仅是文化产业的主力军,也是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文化产业的新引擎。文章首先论证构建和谐数字出版产业链的重要性,进而分析中国数字出版产业链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