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忆是人的身份认同的基础。人的社会记忆,尤其是国家记忆是维系人的社会存在的重要条件。公共档案所承载的国家记忆赋予公共档案部门传承国家记忆、培育公民国家记忆的责任。公共档案部门应坚守为党管党、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原则,通过红色档案资源开发服务于党史、国史编纂,立足红色档案编创红色故事、传播红色记忆,通过利用红色档案同歪曲党史和国史以及否定国家意识形态的行为进行斗争等途径来培育公民的国家记忆。  相似文献   

2.
从社会记忆的视角对南侨机工档案文献的叙事化开发进行思考,讲好中国故事,构建抗战记忆。首先,梳理档案文献叙事化开发与社会记忆构建的关系,阐述社会记忆视角下档案文献叙事化开发的价值;其次,从叙事形式、主体、内容、结构、语言五个元素对南侨机工档案文献叙事化开发的案例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以构建社会记忆为实践导向、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开发过程、丰富开发成果吸引用户兴趣的叙事化开发路径,为南侨机工档案文献的开发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社会科学界对感官体验与档案记忆的关系的探索生生不息.两者之间既存在直接双向互动,也通过情感和认同两种媒介间接勾连.随着具身化体验的发展和身体在位理念的凸显,单一的感官体验已无法满足人们对景观品质的需求.因此通过解构多感官体验视域下档案记忆资源开发的优越性,积极探索多感官体验视域下档案记忆资源开发的路径,以及对景观社会和人工智能浪潮中档案记忆资源开发困境的反思与解困,以开辟档案事业发展的新征途.  相似文献   

4.
王文宣  杨韫  曹玉 《浙江档案》2022,(10):33-35
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促使交互式理念运用于档案资源开发领域成为可能。本文以《第七档案室》为案例,运用文献调查法、案例分析法探究交互式理念视阈下档案资源开发产品所具有的知识性、愉悦性、互动性、延展性特点,以及其在《第七档案室》中的理念呈现,从开发内容应虚实结合、成果形式应多维统一与用户体验注重情感互动三个方面探析档案资源创新开发路径,为新时代档案资源开发实践提供较为新颖且可行的理念支持。  相似文献   

5.
集体记忆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进程中沉淀下来的情感、文化和信仰。纪录片为传承与建构民族集体记忆搭建了纪实平台。"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随着传播语境的变化,媒体的内容生产、传播渠道与受众接受信息的习惯也随之发生改变。互联网信息时代催生了碎片化、视频化的阅读体验。微纪录片简短精巧,兼具视听作品立体形象的视觉表现以及迅捷的分享互动,适应了互联网的传播逻辑和语态。微纪录片成为主流媒体建构集体记忆并创新性表达的新形态,以新华社《国家相册》为例,从现实语境和叙事策略方面阐述微纪录片对我国唤醒民族集体记忆的影像叙事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7.
对爱尔兰虚拟珍藏文件库项目进行全面分析,总结其建设特征及其对我国国家记忆项目建设的启示和经验借鉴。采用网络调查法、案例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在系统数据搜集基础上对爱尔兰虚拟珍藏文件库的建设脉络进行梳理,重点分析其资源建设特征,并以此总结其对我国的启示。研究结论表明,我国在建设国家记忆项目时,应当建设国家记忆的文化记忆机构协同体系,充分发挥档案在国家记忆构建中的基础性作用,重视数字人文技术在国家记忆构建中的应用,构建超越实体的国家虚拟记忆资源中心。  相似文献   

8.
9.
颜涵 《北京档案》2023,(4):30-32
侨批档案是构建华侨华人集体记忆的重要媒介,借助叙事表达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利用侨批档案构建集体记忆的效能。论文以纪录片《你从海上来》为例,从叙事内容、叙事视角、叙事方式、叙事结构四个层面总结出侨批档案叙事策略,并诠释集体记忆构建过程中侨批档案叙事在增加身份认同、弘扬侨批文化、扩大记忆影响三个方面的现实价值,为侨批档案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及华侨华人集体记忆的深度构建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促成了媒体融合的生态模式,为档案记忆资源开发提供了创新动力。融媒体环境下的档案记忆资源“微”开发在发声主体、叙述视角、呈现形态、传播渠道具有显著优势,在微视频、小程序、微展览、微游戏等领域取得突出效果。通过总结档案记忆资源“微”开发的具体实践经验,从叙述内容、表达形式、主体协同、场域融通四个方面提出“微”开发之道,以此推动我国档案记忆资源开发成效更加深入人心,真正讲好用活档案故事。  相似文献   

11.
文章将结构叙事、文本叙事、空间叙事、互动叙事、跨媒体叙事等叙事理论嵌入老字号企业档案开发之中,精选山东省老字号企业档案叙事性开发的代表性案例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吸纳多元主体、优化馆藏资源、善用融合媒体、引发情感共鸣等优化策略,多维立体展示老字号形象,为企业品牌营销宣传、培植老字号品牌经济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2.
关于如何修改《档案法》,档案界及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这里我就《档案法》中如何体现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思想谈些个人看法。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内涵的界定在讨论这一问题之前,首先应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内涵予以界定。到目前为止,凡论及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均认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是档  相似文献   

13.
档案形成于国家各项实践活动中,是一项参与国家叙事的重要资源。文章首先对档案参与国家叙事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进行了分析,并从叙事内容、方式和情境三个层面探讨了档案参与国家叙事的维度结构。基于以上维度和国家叙事面临的实践困境,针对性地提出多维复合与议题贯通、场景建构与共情表达、平民视角与多元共构的推进策略,以期促进档案参与国家叙事质量与效果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邹燕琴 《档案与建设》2018,(7):13-16,20
地方特色数字档案资源集中反映了地方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外事、民族、宗教等各个方面的情况,承载着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蕴,是传承社会记忆的重要载体之一.论文通过考察国内地方特色数字档案资源的现状及西方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数字档案资源案例,从数字档案资源的开发思维、开发主体、开发信息及开发方式4个方面系统剖析社会记忆视域下地方特色数字档案资源开发模式的转变,从多主体合作构建地方特色数字档案资源库、商业化开发实现地方特色数字档案的经济与社会双重效益和数字人文技术促进地方数字档案资源公共服务3个维度探究社会记忆视域下地方特色数字档案资源的开发路径,为构建完整的社会记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为了记忆不再缺失——专家学者研讨国家档案资源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天泉 《中国档案》2006,(12):35-36,41,42
2006年9月25—26日,由青岛市档案局和本刊联合举办的“国家综合档案馆档案资源建设”论坛在青岛市举行,全国政协委员刘国能应邀出席,来自全国十多个省市和大专院校的20多位专家学者在论坛上介绍经验,阐述观点,畅所欲言,气氛非常热烈。  相似文献   

16.
张静 《新闻前哨》2023,(6):41-43
电视剧《人世间》是一部帮助观众回顾历史、唤醒记忆的年度大剧。本文从记忆理论出发,以媒介记忆理论为基础,运用观察法和文献研究法分析了电视剧《人世间》中的家国叙事特征,并解读了该剧如何通过平凡的故事内容和朴实的表达方式来唤醒观众的记忆,与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通过观察发现,该剧立足于“民间视角”,聚焦人物命运和家庭变化,运用以小见大的方式折射出社会、国家和时代的变迁,同时也寄托了对青年一代的期待。  相似文献   

17.
国家文化公园是“十四五”期间我国重要的战略文化工程。档案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与国家文化公园在内涵属性、作用机理等方面存在众多耦合。本文以两者之间的耦合分析为切入点,借用文化基因概念,解构了国家文化公园的档案基因,在此基础上尝试建构了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档案叙事体系。  相似文献   

18.
项闪珊 《声屏世界》2021,(13):54-55
随着《国家宝藏》的热播,引起了观众对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广大关注.《国家宝藏》打破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刻板印象,探索出新的节目模式,将记录、文化和综艺融为一体,讲述国宝的前世传奇与今生故事,唤起观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记忆.阔别两载,《国家宝藏》第三季强势回归.作为承载集体记忆的重要媒介,该节目从情景性、互动性、参...  相似文献   

19.
许娟 《东南传播》2022,(3):53-56
论文运用文化记忆与集体记忆理论,剖析了中央电视台《国家记忆》纪录片栏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记忆的媒介建构。论文分析电视媒介对记忆的呈现、唤醒与重构功能,使《国家记忆》建构了具有政治文化属性的、为集体共享的国家记忆。栏目借助符号表征,从历史维度搭建了集体记忆的国家框架,采用重现、缝合和互动的话语策略将不同的政治文化记忆弥合,构建了新中国的国家记忆。在国家记忆的建构过程中,受众又透过对国家记忆的确认、补充和传播加深了记忆的内在建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