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移动视频融合了网络视频、手机电视与小型移动媒体的可移动性,从而重构了传统意义上视频媒介的收视空间。本文从梅罗维茨的媒介——场景——行为理论出发,梳理了移动视频使用过程中创造出的新的空间特质,并结合经验例证论述了移动视频建构的新型空间对人们收视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传统公共空间/私人空间的物理空间基础上,通过移动视频媒介的使用,人们主动地建构了三种新的空间:私人空间中的公共空间、公共空间中的私人空间以及深度私人空间。对应不同的空间,人们产生了不同的新的收视行为,使社会空间呈现出更为流动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张琳悦 《新闻世界》2012,(11):80-81
赛博空间作为一种虚拟空间、精神生活空间和文化空间有着与传统物理空间不同的特性及其运行机制。赛博空间下的文化消费有了新的特性、含义和对象。本文对赛博赛博空间的特点与赛博文化消费的产生和特点进行分析,指出赛博空间下的文化消费“虚拟现实化,显示虚拟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媒介的核心受众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红 《新闻爱好者》2003,(11):16-17
媒介的市场定位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媒介自身定位和媒介的受众定位。当前,媒介之争已经成为受众之争。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受众就等于赢得成功,而赢得受众的第一步就是明确传播对象。所以,受众定位是媒介定位的关键,而核心受众定位又是受众定位的关键。无论哪一种定位,成功的秘诀在于,寻求市场“缝隙”和传播“盲点”,体现出自己的特色,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深”。作为商业化运作的结果,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媒介格外重视受众调查,每一种媒体、每一家媒体都确立自己的核心受众,并根据受众的变化调整自己的传播内容。…  相似文献   

4.
杨娟 《东南传播》2022,(11):13-16
伴随移动数字设备的发展,位置媒介正日趋介入和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自我追踪与移动技术深度耦合,不同的媒介技术会生成不同的特定数据实践。基于此,本文聚焦于自我追踪的运动健身软件,以Keep这一代表性App为例,立足于技术、空间与身体这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上的交互,探析基于位置媒介技术所生成的相应的数据实践。Keep作为一种位置媒介,在身体与技术的耦合下形塑了一种虚实融合的复合空间。通过keep这一位置媒介,人与非人的因素互相联结,促成了一种相应的数据实践。  相似文献   

5.
公共图书馆功能再定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第三空间概念,以弘扬图书馆公共服务精神,创造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为目标,探索公共图书馆的功能再定位及其物理空间和数字虚拟空间的设计.提出公共图书馆作为信息共享空间、学习空间、文化交流空间的功能新定位,并对物理空间和数字虚拟空间的设计理念进行探讨.这些新的服务理念与服务模式的建立,将会使图书馆成为城市文化中心和象征,让人们在忙碌的工作、学习、生活之余,寻找到一个精神归属.参考文献11.  相似文献   

6.
移动媒体的媒介使用空间具有移动性、私密性与透明性的特点。"移动性"在延展媒介使用空间的同时,也造成了个人空间彼此的"侵扰";"私密性"使物理空间更安全,为媒介使用主体多样性的媒介实践提供可能;大数据技术则又让移动媒体的使用空间具有"透明性",可进一步规制媒介使用主体多样性的媒介实践。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移动互联网语境下的平台劳动"送外卖"为经验个案,通过田野调查与深度访谈考察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交互界面如何构建外卖骑手的平台劳动及其城市流动性。研究发现:其一,移动交互界面模糊、互嵌甚至消融了网络赛博空间、城市实体空间以及能源物质空间的感知边界,人、信息以及能源的流动被整合并常规化为"送外卖"的空间流动秩序,外卖骑手在多元空间的流动中言说并实践着他们与平台、算法之间的关系模式和利益逻辑。其二,基于位置数据的自我追踪铭刻了外卖骑手在城市网络中的流动轨迹,互联网平台经由移动交互界面的数据可视化实现了对外卖骑手城市流动性的规训,但骑手亦能够通过"地方化"的流动轨迹与这种规训作微观抵抗。其三,作为数字接口的移动交互界面在外卖骑手与城市流动网络之间提供了"接入"与"断开"的选择,骑手们围绕平台权限、利益得失与个体记忆所展现出的协商、犹豫和阐释,揭示了他们对城市流动的风险评估与意义生产。作为技术媒介,移动交互界面将平台劳动形塑为一种流动的媒介化生存。  相似文献   

8.
媒介技术发展到赛博时代,催生了赛博空间与赛博人的概念.赛博空间被定义为一种人、计算机、信息合为一体的非现实空间.海勒认为赛博人的现实表征体现为"表现的身体以血肉之躯出现在电脑屏幕的一侧,再现的身体则通过语言与符号学的标记在电子环境中产生".在赛博时代,赛博人作为媒介,自由往来现实空间与赛博空间,颠覆了传统传播中的时空观,这为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的传播带来启发.城市中的历史文化空间要适合当下赛博人的接触习惯,改变过去静止、单一、扁平化的传播方式,通过变文本接触为场景接触、变参与者旁观为参与者沉浸、变再现文本为体验文本三大路径进行历史文化空间的传播,创造新型城市传播实践.  相似文献   

9.
论媒介定位     
媒介定位的概念,是由市场营销学中的“市场定位”理论借鉴而来的。定位一词最早是在1972年由美国两个广告经理艾尔·里斯和杰克·屈劳特在《广告时代》杂志上发表文章《定位时代》时提出,并慢慢流行起来的。之后他们在《定位:为了得到你的注意而战斗》一文中指出: “定位起始于一件产品、一种商品、一次服务、一家公司、一个机构、甚至一个人……然而定位并不是你对一件产品本身做什么,而是你在有可能成为顾客的人的心目中确定一个适当的位  相似文献   

10.
景剑雄 《编辑之友》2023,(2):106-112
作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在纸质地图出版物中,地图叙事特征体现在地图图像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的探索,当纸质媒介转变成数字媒介,交互性则给地图叙事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文章以电子绘本中的地图图像为切入点,从单一地图界面中图像的互动数字叙事机制、地图界面切换中图像的互动数字叙事关联两个方面,分析电子绘本中地图图像互动数字叙事的特点,提出基于虚拟全方位空间融合的图像交互、依托虚拟与现实空间组合的人图交互、模拟手动翻页切换空间的视角变化、采用触感交互切换空间的大小变化四种电子绘本地图图像的互动数字叙事路径,旨在通过对电子绘本中地图图像的空间类型和空间关系的解读,为地图图像互动数字叙事的研究打开新视角。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个体化理论的视角考察虚拟网红Lil Miquela的传播实践,探讨在赛博空间中依靠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技术建构的虚拟网红,在与人类进行交互时的身体实践与困境;同时思考个体化浪潮下人们与虚拟网红为代表的虚拟数字人之间的情感连接。基于媒介环境的丰富和网红产业的特征转向,在万物皆媒、人机共生的互联网“下半场”中,虚拟网红作为新生的数字形象进入赛博空间。一方面,虚拟网红的数字身体在技术的加持下实现了与人类超时空的主体交互;另一方面,个体化社会给个人带来的孤独和疏离感,使得个体尝试与具备“完美品格”的虚拟数字人建立情感纽带,而“幽灵”般的互动交往以及无法规避的资本权力,影响着人们的交际和情感状态,并引发新一轮对人机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秦钰雯 《视听》2022,(3):52-55
赛博空间既是一个技术概念,也是一个媒介社会学的概念.赛博空间建立在现实社会空间之上,人在其中的活动对现实社会具有一定的影响.一方面,人们可以在赛博空间对自我进行新的身份构建与认同,也可以对他人的身份进行质疑和解构,这一行为将延伸至现实社会空间.另一方面,赛博空间也对原有的政治体系、知识体系等社会体系产生影响.只有全面地...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9,(6):77-86
随着信息与传播技术与日常生活的日益融合,媒介技术社会已然成形,数字媒介研究的实践分析取向开始出现。该取向从社会学实践理论和人类学媒介研究中汲取理论资源,并与重建传播学范式的各种努力联结在一起,成为突破人与媒介二元关系的方法论视角。目前日常生活中的数字媒介实践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部分:数字媒介与日常生活中的空间生产,数字媒介与日常交往,数字媒介实践中的能动与结构。本文指出,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应从三个方面加以探索:研究日常生活特性与数字媒介实践的交互关系;从技术哲学路径重新理解数字媒介;结合实践论与存在论回答人与数字媒介的根本性关系。跨学科、混合方法和再造人类本体论或将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三个趋势。  相似文献   

14.
孙玮 《新闻记者》2018,(6):4-11
本文综合存在现象学、主体理论、后人类思想等理论,结合当前媒介融合的发展态势提出,在经历了技术融合、场景融合、产业融合、文化融合、社会形态融合等阶段,媒介融合正在迈向主体层面的融合——技术与人的融合,这造就了新型主体"赛博人"。作为交流系统的城市,正是赛博人的传播实践最为活跃的场域。移动网络的节点主体之赛博人,将人与技术的双重逻辑交织互嵌,成为后人类时代的元媒介,重造了社会系统,改变了人与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从技术现象学视角看,阅读是媒介与人之间的一种交互性活动.具有全新技术特性的电子阅读塑造了一种新的人与媒介的相互关系,从而发展为一种全新的电子阅读文化.新技术的使用改变了人的存在状态,这些存在论意义上的改变比较突出地体现在信息超载导致的健忘症、多媒体阅读导致的心不在焉、数字拷贝和移动阅读带来的阅读消遣化和娱乐化趋势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文章结合4G技术加快了数字出版向移动出版转型的特点,提出期刊编辑应紧跟时代及时将自己培养成为能力复合和角色复合的多重复合人才。这类人才须具备一些新的能力,如多媒介编辑、多媒介经营、多媒介设计、捕捉信息和多媒介制作等等,并且每种能力都与时俱进地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移动数字电视方兴未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绪  王鸣媛 《今传媒》2005,(10):52-53
如果说20世纪末是中国电视传媒迅猛发展的时期,那么21世纪初将是电视传媒向数字发展和电视产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实现广播电视数字化、多功能化、产业化发展的一支重要网络媒体支柱——交互移动电视近两年异军突起,标志着广电事业高科技和网络信息平民化时代的到来。作为一种新兴媒体,移动电视具有覆盖广泛、反映迅速、移动性强的特点,它除了具有传统媒体的宣传和欣赏功能外,还具备城市应急信息发布的功能,移动电视的特殊性注定其要走一条特殊的个性产业化之路。数字移动电视的移动载体主要有:公交车、出租车、公务车、私家…  相似文献   

18.
媒介功能成为网络媒体叙事内容的组成部分。网络媒体呈现出思想文化的哲理性结构和媒介技术功能的技巧性结构,即道与技互动共构的文本叙事特征。评点通过跟帖的方式创造了一种新的阅读范式,这不仅在于开拓了公共空间,而且也在于将多媒体元素设置为阅读路标,不断培育新的阅读者和跟帖者,点醒阅读者的跟帖和转帖的精神兴奋点,酿造浓郁的交互阅读趣味,并且使人把交互阅读趣味化为精神生命的欲望。信息—评点—阅读—评点循环往复以致交互无限。这样,信息作为叙事之元被黏附于动态的、跟帖式的评点,从而实现作为网络媒体叙事学的一般性意义,即从信息文本个体差异的特征中,抽象出控制叙事和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体系。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对于技术监控的研究普遍遵循福柯“圆形监狱”的路径,将监控摄像头看作“权力的眼睛”,剖释背后的权力关系。本文旨在“忘记福柯”,超越“技术监视主义”,研究监控技术在异地亲情中的作用机制,为理解技术监视提供另类视角。研究提出“媒介化亲情”的概念,发现家庭智能摄像头在异地相隔的亲人连接中,扮演着亲情联结、远程照看、健康监护与数字记忆功能,生成一种深度媒介化的数字亲情。同时超越“媒介中心主义”的乌托邦式想象,提出“去媒介化亲情”的概念,指出智能监控摄像头为空间离身的亲人提供了云尽孝的媒介工具,却无法替代具身的陪伴,故此应该省思对“媒介化亲情”的习以为常,以至于将赛博亲情的“对空言情”视作具身亲情,反而忽视了应该超越媒介区隔,让亲人走出智能手机与监控摄像头的玻璃屏幕。  相似文献   

20.
张争  靖鸣 《新闻爱好者》2023,(11):69-72
数字时代电影受众的感知与体验发生变化,呈现从影院沉浸观影向多维知觉观影的变化趋势。电影从单一的知觉媒介,成为一种能够激发受众多感官、多行为参与的综合知觉媒介。非连续、非线性、多平台的观看方式,创造了一种碎片化沉浸的观影体验。最终电影媒介也从人类中心转向后人类中心,通过赛博格意志将电影受众与技术共生,赋能新的媒介发展。在数字媒介万物勃发的趋势下,电影媒介应积极参与融合,发展出新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