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艾君 《青年记者》2004,(9):21-22
因为时评的繁荣,也引发了人们(准确说也是一些时评人)对时评的各种议论,其中一种奇怪的现象,就是对时评指责的多,褒扬的少,更有人对当前时评存在的问题拿了“放大镜”看,发出“不得了”的惊呼,忽略了近几年来时评对中国社会发展和政治明进步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肖余恨 《青年记者》2003,(11):14-15
时评之“红”近两年,一种新闻文体迅速窜红,成了“热得快”,那就是新闻时评。新闻时评现正处勃兴之状,其生命力之强,作者参与热情之高,媒体之重视,完全可以用“风靡”来形容。一时间,新闻时评大有成为新闻新的生长点之势,有的媒体如《南方都市报》则以高质量的新闻时评有力地提升了自己的影响力,跻身主流媒体之列。  相似文献   

3.
时评的复苏与勃兴是当前报纸文体演进中的一大特色,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断裂与沉寂之后,时评重又焕发生气,成为各报树立“社会公器”形象、争夺读者眼球的重地。如北京日报经常以“长安随笔”“北京晨语”等栏目发表时评文章,中国青年报更是一直把时评作为自己的“招牌”,就连一向走大众路线的南方都市报也把第二版辟为时评专版,宣称“德不高则行不远,站得高则看得远”,以此追求“高品格”。从各报的反映来看,时评越来越受到报界人士的青睐。经济时评作为时评的一种,更是异军突起,散发着自己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今年第8期《青年记者》以集束炸弹的形式对近几年逐渐窜红的时评进行了“全盘否定”。看完全文后我有这样两种感受:时评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却被忽视了,起码没有遭到重点轰炸;这些文章观点不客观,因为它一是出自从不写时评、没有或不屑深入研究时评、对时评一知半解的所谓“专家”之手;二是出自不能写时评而强写时评、时评长期不能被采用而牢骚满腹的“怨妇”之手,而众多读者、时评作者、时评编辑、媒体老总们对其有啥看法,这里几乎不能找到。于是我有了发表一点看法的冲动。我这里只选择“时评公式化”这个题目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看了今年第8期《青年记》刊发的关于时评的一组稿件,不由得感慨系之。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为一名时评作,前两年也编过时评版面,我没有想到,时评、时评作、时评编辑现在在读中竟然成了这个模样。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如今的传媒已经进入时评时代,报纸的时评版面如雨后的春笋,呼啦啦地往外冒,就连很多的网站都纷纷推出了时评栏目。广播、电视也有了时评,像央视经济频道第一时间的《马东读报》就赢得了不少的好评。但是,如果仔细观察研究遍地开花的新闻时评,就会发现时评患上了“时髦病”。  相似文献   

7.
时评的写法     
杨军 《新闻记者》2003,(5):42-42
因为爱写时评,就与编辑有了些联系。有的稿子没改,发了;有的稿子遵照编辑的意见改了改,也发了;还有的稿子没改也没发;更有的稿子遵照编辑的意见改了又改,还是没发出来。时间久了,与编辑交流多了,渐渐就摸索出了写时评的“经验”。现不揣冒昧,总结如下,请教于方家。经验一:写时评要看地域。时评大抵是抨击时弊、激浊扬清的,所以写时就要选准地点、看准方向。如在本地的媒体上只能抨击外地的时弊,实在忍不住要抨击本地的时弊,一定要投给外地的媒体。如果不留神投给了本地的媒体,而那编辑又与你关系“铁”得不一般,乍着胆子给你发了出来。你想…  相似文献   

8.
从《冰点时评》看时评写作特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林嘉  梁伟 《新闻记者》2003,(11):12-14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这句话来形容眼下的时评专栏,可谓再贴切不过了。大小报纸纷纷开辟以“时评”为名的评论专栏。其中办得较为出色、影响较大的包括:《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文汇报》的《文汇时评》、《南方周末》的《方舟时评》等。这些时评栏目深受欢迎,一改以往新闻评论少有读者问津的局面,从而发挥了新闻评论在反映和引导舆论方面应有的威力。如果要探讨这股时评热潮,我们就无法绕开《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专栏。《冰点时评》是这股时评热潮的开先河者,后来许多报纸的时评专栏大都以之为模本,从栏目…  相似文献   

9.
新闻时评是时下媒体的“宠儿”,几乎所有的报纸都开辟了时评专栏,一些主流大报甚至还开设了时评专版。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国时评的发展势头相当蓬勃,几乎无一家报刊没有时评。但是“近年蓬勃”并不说明它就是新东西,时评作为一种章样式,实属“久已有之”,通常关于时评的解释为“报刊上评论时事的章”,这说明其存在大体与报刊同时,当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相似文献   

11.
时评是一个国家的“起居注”。它应当有“记录历史,催生未来”的功能。时评的“时”,是“时事”的“时”,更应当是“时代”的“时”。它要反映历史的荒谬,更要记录那些足以改变历史进程的重大转折,尤其是那些并不起眼的“细节”。《现代汉语词典》对“时事”一词的释义为:最近期间的国内外大事。我所理解的“大事”,就是事关国计民生、事关社会观念、制度变革等等问题的事。它绝不是一般的道德说教,或搬一堆  相似文献   

12.
陈旭鑫 《新闻与写作》2004,(8):10-11,14
新闻评论是媒体阐述立场观点、影响引导舆论的“旗舰”。近年来,报刊时评作为一种新闻样式正大行其道。人民日报、南方日报、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众多媒体,都以各自的方式开办起了时评类栏目,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是为什么?当前的报刊时评写作应如何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13.
黄永礼 《新闻世界》2011,(11):31-32
社会转型期,新闻时评以其快捷、深刻、尖锐等特点,以及贴近性风格,受到广大受众的青睐,成为媒体竞争的“利器”。但在其繁荣发展的同时,“同质化”现象趋重,影响了时评的社会传播效果。因此,需要不拘一格提高说服艺术,另辟蹊径走差异化竞争之路,深度挖掘提炼,构建开放时评格局,提高时评的可读性、引导力。  相似文献   

14.
如今,媒体之间的竞争往往不再只是追求“快”的传递,而更注重“质”的比拼。新闻评论就是在这种竞争环境下重新焕发生机的一种新闻表达方式,许多国内报纸都特辟新闻时评专版,放在报纸的重要位置,因为新闻时评表达了媒体独特的观点和立场,正所谓,“新闻每天发生,视角各有不同”,“你有你的观点,我有我的看法”。评论是媒体的灵魂,是媒体的生命,  相似文献   

15.
在不少杂文家感叹“纯杂文”阵地正在逐渐丧失之时,如今。一种名为“时评”的新闻评论,却异军突起。这种游离于传统意义上的“纯杂文”和“新闻述评”之间的时评,正“攻城掠地”,成为许多报刊的“招牌菜”。2004年,笔者尝试着在《衡阳晚报》一版,开设了一个时评专栏“茶楼闲谈”。  相似文献   

16.
从目 前 情况 来看 ,时评 正在 成 为各 种媒体 树立 “社 会公 器 ”形 象、争夺 读 者的 有力武 器。不 仅我 国 传统 严肃 大报 开 设有 时评专 栏,如 人 民日 报》的 人民 论 坛”、“时 《 “代新 语”,《中国 青年 报 的 青 年 话题 、 》 “ ”“冰  相似文献   

17.
彭军辉 《新闻界》2007,(1):64-64,55
当前报纸新闻时评专栏的兴盛,从一个侧面可以说明:“观点时代”已经到来,受众早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新闻接受,而更愿意发表或倾听“声音”。  相似文献   

18.
报纸新闻时评影响力的构成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力丹先生谈及时评时.曾以一句话概述其作用:“减去相同的东西.加上新闻的意义。”^①就是说,要减少新闻报道的同质性内容,以时评的手段阐释新闻中的意义,从而做“新”、做“深”,与别的媒体拉开距离。以上世纪末《中国青年报》“冰点时评”与“青年话题”取得巨大成功为肇始,新世纪之初,各种报纸竟相设置时评专栏,许多报纸还设置了时评专版。这标志着媒体经营者们对报纸新闻时评的认识有了重大提高,也使得我国报纸新闻时评进入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时代。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丑陋的时评圈”的看法,我是同意的。至少在中国时评发展的现阶段,时评充满着一种为名气而写作的虚伪色彩、一种为稿费而进入时评界的铜臭色彩。正因为这些客观问题的存在,时评成了一个圈子内的时评,成了不疼不痒的时评,成了吹毛求疵的时评,成了争名夺利甚至不乏侮骂声的时评。这种现象令人叹惋。很多关心时评发展的朋友对此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但我以为,目前我们缺少对于最根本问题的清醒分析。这个问题便是:时评为什么? 时评到底是为了什么?媒体为什么纷纷上马时评版?这是个说起来简单但实际很复杂的问题。这个问题搞不清楚,时评界的所有问题都无法解决。  相似文献   

20.
时下,只要翻开各平面媒体的版面,打开各家电视台带有新闻性质的频道,几乎都会看到这样的标题:“时评——XXX”,一时间“时评”文体成了各级媒体的“新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