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言虚词数量较多,用法也较为复杂,学生不易掌握,讲授文言文时,将一文中用得频率较多的虚词的用法加以分类、铨释,便于学生掌握。现将《<指南录>后序》中“以”字归纳十种用法例释如下。一、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以”:语气助词,只是一个音节,无义。《辞海》“以”条字注十七:“作语助。如可以;得以;能以;足以。”《中华大字典》“以”字注十一:“语助词。《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  相似文献   

2.
“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这句话,是大家都熟悉的。可是,这句话里的“秋毫”,究竟指的是什么东西?197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新版《辞海》(修订本)《语词分册》1869页,对“秋毫”的解释是:“鸟兽在秋天新长出来的细毛。”《孟子·梁惠王上》里面“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朱熹注:“毛至秋而末锐,小而难见也。”新版《辞海》把“秋毫”这个词解释成“鸟兽在秋天新长出来的细毛”,它所依据的只是朱熹的注,并没有别的依据。而朱熹的注中,说的只是“毛”,并没有说明是什么毛,新版《辞海》依据什么把朱熹所说的“毛”解释为“鸟兽毛”呢?似乎没有可靠的…  相似文献   

3.
《曹刿论战》(初语六册)有一段鲁庄公和曹刿的对话:“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关于句中“必以情”之“情”的释义,现代各家注本颇多争议。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中学语文课本注:“情,实情。”二、冯其庸《历代文选》注:“情,情理。”三、郑天挺《左传选》注:“情,诚心。”四、首都师大《中学语文教学》1979年第5期引《周礼·小宰》郑玄注,释“情”为  相似文献   

4.
《荀子·劝学》有这么一句:“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这句话的意思不难理解,但句中的“见者远”、“闻者彰”究竟如何准确地解释呢?“见者远”和“闻者彰”的结构相同,所以好多书只注“见者远”,而不注“闻者彰”.1.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注“见者远”:看见的人很远,等于说人们在很远的地方可以看见.2.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注“见者远”:意思是别人可以在很远的地方看得见,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中选了《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段《寡人之于国也》。教材对文中“鸡豚狗彘之畜”作了如下注释:“鸡、狗、猪的畜养。……畜,畜养。”还特意注“畜”的读音是xù。笔者认为此注欠妥。《辞海》中“畜”有两个读音:chù和xù,音chù的主要义项是:“受人饲养的禽兽,如家畜、六畜,也泛指禽兽。”音xù的主要义项是:“饲养禽兽,如畜牧。《论语·乡党》‘君赐生,必畜之’。引申为养育人口,《孟子·梁惠王上》‘是故明君制人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可见读音与义项密切相关,名词读chù,动词读x…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古代名家的著述中,“兼名”被作为“名”的一种加以考察研究。《墨子·经下》篇指出:“牛马之非牛,与可之同,说在兼。”(意译:说牛马不是牛和说牛马是牛的说法相同,原因在于“兼”。笔者注:此处“兼”即“‘牛马’是‘兼名’”的省文。)荀况《正名》篇论及名之种类时指出:“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意译:单名足以晓示所举之实,就用单名;单名不足以晓示所举之实,就用兼名。)此外,公孙龙子《白马论》中提到的“复名”(“马未与白为马,白未与马为白。合马与白,复名白马”)也可看作间接地谈兼名,因“合马与白”之“合”字,就是“兼”的意思。  相似文献   

7.
释“偃蹇”     
《离骚》:“望瑶台之偃蹇兮。”偃蹇一词,王逸注:“高貌。”《楚辞》中“偃蹇”共出现五次,王注均不同。除上面一条外,《离骚》“何琼佩之偃蹇兮”,王注:“众盛貌。”《九歌·东皇太一》:“灵偃蹇兮佼服。”王注:“舞貌。”《远游》:“服偃蹇以低昂兮,骖连蜷以骄骜。”王释此两句为:“驷马駊駥而鸣骧也。”《招隐  相似文献   

8.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新编初中语文第五册《孟子二章》) 其中“拂士”,课本注释为:“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弼’,辅弼。”此注欠妥。 杨伯峻《孟子译注》、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辞海》皆训“拂士”之“拂”通“弼”,义为辅佐、辅弼。而《辞源》“拂土”条注云:“能够直谏矫正君主过失的人。拂通弼。”并以此句为书证。比较以上二说,愚以为《辞源》的解释更为妥帖。其理由如次:  相似文献   

9.
中学课本《过秦论》中注“楼缓”为“魏文侯弟”。目前通行的各家注本也均将楼缓注为战国时魏人。如十三所院校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楼缓,魏文侯弟”。《中华活页文选》:“楼缓——魏相”。皆因袭了古注。《文选》李善注云:“高诱曰:楼缓、魏相也”;《史记·秦始皇本记·索隐》:“楼缓,魏文侯弟,所谓楼子也”。但此二古注值得商榷。《战国策》高诱注本宋代曾有缺佚,现已无法找到李善所引的高诱所说“楼缓,  相似文献   

10.
初中语文第六册选了吴伯箫同志的散文《菜园小记》,其中引用了一首歌谣:“沦浪(láng)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沦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教材注为:“出自屈原《渔父》,原文‘我’作‘吾’。濯,洗。缨,古代帽子上系的带子。”课本对“沦浪”一词没有作注,前人注释有以“沦浪”为水名,地名。我认为“沦浪”是水色.屈原《渔父》结尾写道:“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沦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沦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遂去,不复与言。”《山带阁注楚辞》(清·蒋冀撰)注为:“沧浪”水,在今常德府龙阳县,本沧浪二山发源,合流为沧浪之水。”他还认为是屈原涉江入溆浦之后,返  相似文献   

11.
初中语文第四册《塞翁失马》有句:“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其中遽”字课本注道:“遽,就。”高中语文第三册《察今》有句:“其又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其中“遽”字课本注道:“岂遽,难道就……,遽,就。”以上二句中“遽”字课本均注为“就”,课本注解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2.
《渔夫的故事》(初中第一册)中有“笑逐颜开”这句成语,课本注为:“形容满脸笑容,十分高兴的样子。”“颜”字未加注,查《汉语成语小词典》、《汉语成语词典》等,其意为“脸面、脸色、面容”。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谣,历来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当今中国民谣更是风格独特,隽永幽默,直白朴素,而又一针见血,是一些文坛“名流”的笔杆子或电脑创作者所不及的。它是“哈哈镜”,尽管变形夸张,却直摄人之灵魂;它是民间“野史”,可以“观风俗,知薄厚”,甚至可用以清心败火,扶正祛邪,激浊扬清。当然,其中也不乏“偏颇片面”——而这种“偏颇”,你却又不能否认,它是“独到的偏颇”;这种“片面”,乃是“深刻的片面”!近几年,有一部分是关于厂长的民谣,兹将其初步搜集整理于后,并略加释注评点,或不仅可供同好者赏吟味,亦可供有关方面参考,足以警人足以资治云尔!…  相似文献   

14.
释“败绩”     
“败绩”一词,先秦作品中多见。综合古往今来对它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春秋左氏传》庄公十一年:“大崩曰败绩。”杜预注曰:“师徒挠败,若沮岸崩山,丧其功绩,故曰败绩。”二、《春秋谷梁传》宣公十二年:“晋师败绩。”注曰:“绩,功也;功,事也。”《春秋左氏传》孔颖达疏曰:“绩训为功,丧其功绩,故曰败绩。”三、《礼记·檀弓上》:“鲁庄公及宋人战于乘丘,县贲父御,卜国为右,马惊败绩,公队,佐车授绥。”郑亥注曰:“败绩,马惊奔出列。”四、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选《郑子产相国》对其中“若未尝登车射御,则败绩厌覆是惧,何暇思获”一句的“败绩”注曰:“败绩,指车辆崩坏。”  相似文献   

15.
常见有人把“防范”写成“防犯”。其实,汉语中“防范”是一个常用词,而“防犯”则是生造词。误用的人,关键是未能准确把握“范”和“犯”的内涵和组词规则。查《现代汉语词典》,“犯”有四注:①抵触;②侵犯;⑧罪犯;④发生、发作。“范”有四注①模子;②模范;③范围;④<书>限制。在第④注后用例“防范”。可见,“防范”是产生较早的约定俗成之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防备,戒备。”明显地,它是由两个动词组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有“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一句,高中语文第五册把“虚室”解释为“陈设简陋的屋子”(见118页注(14)),这恐怕是望文生义。“虚室”出自道家著作。《庄子·人间世》有“虚室生白”一语,《庄子集释》引晋人司马彪注云:“室比喻心,心能空虚,则纯白独生也。”今人陈鼓应在《庄子今注今译》中把这一句译为“空明的心境可以生出光明来”。《淮南子·俶真训》也有“虚室生白”句,东汉高诱注为“能虚其心以生于道”。可见“虚室”是有特定含义的,它  相似文献   

17.
中师《阅读和写作》第三册韩愈《师说》“君子不齿”,注为“不屑一提,意思是看不起”。注的后半是对的,前半颇可商榷。“齿”有“说到、提及”的意义,如“齿及”、“齿数”之类。但这儿的“齿”却是“并列”、“同列”之意。这又有二解。一为引申义,齿是年龄的标志,人可以按年龄在一起排大小,诸侯也可以凭  相似文献   

18.
一、释“见”。《敕勒歌》结句“风吹草低见牛羊”,可谓全诗的神来之笔和诗眼所在。正确解释这句诗是很重要的。句中的“见”字,语文课本沿用目前流行的注释法,释为:“见,同‘现’,呈现,露出来。”我以为“见”可径直译作“看见”,不必说成“同‘现’”。这可以从几方面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第五册《林黛玉进贾府》中写道:“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惫懒”课文注为:〔惫bèi懒〕涎皮赖脸的意思。这条注释“惫”音注错了,“懒”未注音’大概认为它读lǎn吧,意义也不准确。其实,“惫”不读bèi,而读bài,《辞海》惫字条注为:惫  相似文献   

20.
“洗盏”辨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名篇《前赤壁赋》中有这样一句:“客喜而笑,洗盏更酌”。对其中的“洗盏”一词,《古文观止》、《中华活叶文选》和《古代散文选》都没作注,只有从曹国锋先生译注的《古文观止》的译文“洗了杯子再吃”中,看得出他对“洗盏”的理解。前三家是不是也认为“洗盏”即“洗了杯子”,由于这太简单才没作注呢,不得而知。我认为,不能把“洗盏”解为“洗了杯子”。为什么呢?(一)可以任“杯盘狼籍”而不顾,可以“相与枕籍乎舟中”——苏轼与客豪放如斯,怎么会在这里横生出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