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文以近几年颇受关注的转基因争议为研究议题,以媒体微博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账户主体在消息来源、报道角度、不确定性呈现、情感状态和报道框架等5个类目,发现媒体微博对转基因争议的新闻生产策略运用,对不确定性和风险争议的弱化倾向,以及以政府、专家学者、媒体等为主导的话语博弈关系,并指出利用新媒体进行科学传播时执两用中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李柯 《新闻爱好者》2010,(12):12-13
消费主义是解读当今大众文化属性的一种方式。电视情感节目的本质是个人私密的情感问题被娱乐化和公开消费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由私人话语向公共话语过渡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传媒技术和媒介伦理在博弈中,道德被技术所僭越的过程。情感是人类能够被贩卖的最后一块处女地,是人的窥探及宣泄的双重本能愿望得到满足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卢义杰 《青年记者》2022,(21):84-85
个人信息权益纠纷或将成为继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之后的媒体纠纷新增长点。以公共利益作为报道出发点,慎重甄别及模糊处理私密信息,适当匿名化,均可构成有效的抗辩事由。  相似文献   

4.
私密话语在大众传媒的繁盛是媒介商业化运作的必然结果。在媒介的商业化过程中,媒介更加注重满足受众需求,社会功能日趋多元化,报道文体上也不断发生变更,这些都为私密话语进入大众传媒提供了途径。  相似文献   

5.
后冷战时代的俄乌冲突在话语博弈上体现了以下几点媒介化特征:一是博弈主体分化为“合纵”与“连横”两个话语群,并形成道德对峙;二是技术改写了博弈场景,作为物质的身体借助社交媒体构成“身体-网络视频”型外交共同体;三是在博弈叙事上,以共情传播唤起全球公众的情感认同/厌恶,以“恐惧”与“希望”双重诉求的方式对战争前景进行预设,倒逼公众采取行动。  相似文献   

6.
平台型媒体是平台化进程中的重要表征,是承载与连接网络社会关系的必要介质,通过对技术、政治、资本与情感四个层面的发掘可以厘清平台型媒体权力控制的生成机制。其中,技术逻辑以平台媒介自有法则为依托,以媒介空间的关系再造为结果,对平台遮蔽与结域进行本体反思;政治逻辑主要体现在舆论话语引导、话语管控、公共话语空间的侵占等方面;资本逻辑主要表现为平台资本主义的信息霸权与数据垄断和对平台资本劳工的隐蔽剥削与具身异化;情感逻辑主要强调平台型媒体对网络社群情感的控制与操纵。发掘平台型媒体的权力控制诱因,在一定程度上创新了网络社会批判,增强了对施控主体的社会辨识度,为平台型媒体治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李婷婷 《视听》2023,(5):14-17
主流媒体短视频实践从话语选题、序列结构、私人化阐释、多模态符码等层面进行转向,探索并形成了精准触达的话语生产机制、汇聚多元主体的话语融通机制、激发公共情感的话语扩散机制等三方面的独特效能机理。主流媒体需进一步克服其话语传播困境,在平衡媒体话语的可看性与可信性、加强人格化叙事、深化PUGC模式等方面推进主流话语与短视频传播平台的深度融合,以充分发掘主流媒体话语的连接能力、舆论引导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目前网络传播中出现了较为鲜明的后现代伦理特征:道德主体的虚拟化和道德语境的虚无感、道德中心的离散和道德权威的消解、道德祛魅的极化和道德界限的模糊以及道德行为的非理性化等,从而导致网络社会出现大量道德失范现象。本文在对网络传播中后现代伦理特征的分析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应确立网络道德的实在性,以话语共识协商法建构道德新范式,并树立网络生态伦理观,以责任伦理规避网络伦理中的非理性。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6,(22)
本文从媒体这一行动主体出发,以北京食品安全事件的"媒介呈现"作为切入口,对2008-2015年间的北京食品安全事件的媒体首发报道开展研究;侧重从报道的地方特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议程互动及社交媒体平台会话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传统纸媒和电视媒体仍然是北京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爆料的主要平台,消息来源以公众和媒体曝光为主;新媒体在传统纸媒、电视报道的食品安全事件持续发酵之后,承担了延续公共讨论的作用,部分社交媒体中的公众讨论呈现了扭转主流媒体话语权的倾向。公众的话语在社交媒体平台中成为主导议程的主体,通过质疑、反对等方式,扭转了主流媒体对部分报道的议程;对主流媒体的话语权进行争夺。  相似文献   

10.
纵观不同电视媒体对汉正街搬迁前后的新闻报道,发现不同场域中的主体话语表达不尽相同,形成现代性规划及在执行过程中隐蔽在商业化的话语霸权的表达,和以日常生活叙事为主导意识的民间话语表达。话语分歧的解决之道在于电视媒体应搭建公共话语平台,平衡各方话语表达。  相似文献   

11.
编辑道德行为选择的机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彭敏宁  昌兰 《编辑学报》2005,17(2):92-93
编辑队伍的素质关系到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编辑道德选择能力是编辑道德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阐明编辑道德行为选择的内涵,并分析编辑道德行为选择的心理机制和社会机制,强调编辑的职业道德建设应从心理角度入手,培养编辑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编辑自身也应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在实践中自觉地培养道德选择能力.  相似文献   

12.
常媛媛  曾庆香 《新闻界》2020,(2):29-36,79
通过对三大央媒微信、微博报道的文本分析发现,新型主流媒体新闻的身份建构本质上是通过角色展演实现道德规训。一方面,身份建构的表征是角色展演,在角色展演中体现了基本的角色道德。另一方面,身份建构的旨归是形塑角色规范:道德规范、法律规范、伦理规范、技术规范。其中道德规训是新型主流媒体新闻进行身份建构的基本逻辑。为进行道德规训,新型主流媒体主要采取了叙述事件和价值判断相结合的方式。依托身份建构的这一逻辑,新型主流媒体新闻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完成自身的职责和使命。  相似文献   

13.
In recent years, theorizing regarding the role and importance of media entertainment in everyday life has garnered much serious attention by media effects scholars. The role of moral judgments, sanctions, and lack thereof are areas in which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has expanded.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s narrative exposure, identification, and moral judgment as indicators of the degree to which individuals may morally disengage during mediated entertainment experiences. In addition, this study attempts to further expand disposition theory and theorizing about the role of moral disengagement by moving beyond conceptualizations of good, bad, and morally ambiguous characters to explore more subtle moral distinctions between characters as they exist within the same narrative and along a continuum. Results suggest that identification and moral judgment serve as important mediators predicting moral disengagement; however, the nature of these relationships are moderated by the perception of the character’s moral fortitude.  相似文献   

14.
学术不端防范中科技期刊编辑的主体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志贤 《编辑学报》2015,27(2):119-121
阐述编辑主体意识在学术不端防范中的重要性,分析编辑主体意识不强的具体表现.认为科技期刊编辑在防范学术不端工作中要发挥主体意识:收稿前对作者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初审时通过多种途径查询学术不端;对发表前的稿件再次把关;主动借助社会监督;对有学术不端行为者进行惩治.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救助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传媒的越界评判和敦请成为一种“合法的”补偿机制。本文认为,传媒的越界行为得以存在主要原因,在于新闻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平民主义话语策略,调动并契合了转型时期中国民众的社会心理。传媒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某种市场和道德的双重默许。  相似文献   

16.
陈远生 《大观周刊》2012,(40):137-137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因此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加强德育渗透,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是所有信息技术老师都很关。的课题。要完成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贯彻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职责就必须做到努力钻研业务、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充分发挥服务德育教学的优势;合理开发课程资源,挖掘德育教育素材,实施相应的德育教学;并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最终达到德育教学渗透于信息技术教学中。  相似文献   

17.
论图书馆学情报学论文写作道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玉礼 《图书馆论坛》2003,23(6):100-102
在首先提出倡导图书馆学情报学论文写作道德必要性的基础上,从写作认识、写作作风、写作技能、写作态度、写作意识、写作精神六个方面入手,论述了图书馆学情报学论文写作道德的内容,并提出了提高图书馆学情报学论文写作道德水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郭宇  赵树宽 《图书情报工作》2017,61(17):108-115
[目的/意义]旨在深化媒介信息素养在新媒体环境下知识创新中的应用,为科研团队利用新媒体进行知识创新提供实践层面的指导。[方法/过程]从媒介信息素养角度分析信息需求意识、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和数据信息整合能力对知识创新意愿的影响,采用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检验所构建的理论模型。[结果/结论]研究结果显示,信息需求意识、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和数据信息整合能力对知识创新意愿均产生正向影响作用。情境感知在信息需求意识、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和数据信息整合能力对知识创新意愿的影响作用中都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女性媒介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女性媒介可持续发展和核心能力融合的结果。本文从要素维、时间维、空间维三个维度提出了女性媒介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概念框架,以三维分析研究女性媒介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因素,并指出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相关举措是增强女性意识、注重受众信息需求、加强报道策划和建构责任女性媒介文化。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e model of intuitive morality and exemplars (MIME) predicts that moral representations in media content can activate related moral intuitions in audiences, and that audience members in turn are influenced by their moral instincts to select content featuring corresponding moral values. This proposition was tested and confirmed in a two-phase study. Content analyses measured the frequency of moral domain representations in top-rated popular TV serials from India and the U.S., while an implicit measure (MF-AMP) gauged the strength of corresponding moral intuitions in viewers and non-viewers of these show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