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新闻工作实践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有了新闻事件,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记者蜂拥而上.有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游刃有余,作出胜人一筹的报道,让新闻价值得以充分体现,令受众(读者)拍手称快。但有的记者却身入“宝地”不识“宝”,采写的新闻只能勉强应付刊播,吸引不了受众的眼球。产生如此强烈反差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与记者个人素质和个性化特点有着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2.
对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因其与新闻事件发生的同步性、未知性,已成为当今社会最吸引受众眼球的新闻传播方式,但电视媒体往往囿于新闻栏目的时间制约,不能对所有重要新闻事件都及时地做现场直播。那么如何解决这种矛盾,最大限度地挖掘新词价值,就需要记者在电视新闻的采访编辑过程中多用现场。为此记者要善于观察总结、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相似文献   

3.
丁静 《传媒观察》2008,(5):16-17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新闻传播业有很高的技术门槛,普通的公众很难触及新闻生产的过程,更不要说参与并推动新闻报道的进程。受众接触到的是媒体设定好的议程,受众和媒体之间的互动更多地表现为极为有限的反馈机制,而且这些反馈往往无果而终。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普通公众也可能成为新闻事件的策划者、参与者甚至推动者,而博客作为信息发布和表达思想的链接强化了以每个参与者为信息源的“公众新闻”模式,并正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传统的新闻传播形态。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正面临“博客时代”所带来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4.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新闻传播业有很高的技术门槛,普通的公众很难触及新闻生产的过程,更不要说参与并推动新闻报道的进程。受众接触到的是媒体设定好的议程,受众和媒体之间的互动更多地表现为极为有限的反馈机制,而且这些反馈往往无果而终。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普通公众也可能成为新闻事件的策划者、参与者甚至推动者,而博客作为信息发布和表达思想的链接强化了以每个参与者为信息源的“公众新闻”模式,并正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传统的新闻传播形态。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正面临“博客时代”所带来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5.
胡丹  唐天啸 《新闻知识》2005,(11):70-71
网络“新闻专题”,指的是网络编辑基于对某一个新闻事件或某一新闻主题价值大小判断的基础上,将相关信息挑选出来以后将其组合、编排成为一个整体,使之作为一个特设栏目在线驻留,供网民浏览阅读。网络新闻专题通常是针对重要的、往往是正在发生和发展的新闻事件报道所做的一种报道。如此处理方法,网络媒介往往能方便受众参阅多方面的新闻及意见性信息,  相似文献   

6.
新闻直播就是在现场把新闻事实的图像、声音及记者的报道、采访等转化为电信号,直接发射的即时播出方式。现在,随着电视传播手段及技术的不断提高。数字化采编设备的使用.通信卫星的传送.使得新闻事件的发生同新闻的播放能够达到同步进行,新闻直播使得电视新闻成为“对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与特点。  相似文献   

7.
赵楠 《新闻通讯》2012,(3):45-46
新闻的现场纪实性报道已经成为现代电视的主流,电视记者也不再局限于屏幕背后,他们和新闻主播一样日渐成为电视新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重大事件现场的直播连线,对某一新闻事件的深度评析,贯串新闻始终的体验式、全现场报道。不管是哪一类,必须承认,当受众获取新闻的渠道已经进入多样化选择的今天.电视媒体已经在有意识加大记者的现场报道分量  相似文献   

8.
钟鸣 《声屏世界》2005,(11):22-23
“耳闻为虚,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人们总是相信自己亲眼见到的事实。对一些重大、突发的、现场感强的新闻事件的报道,电视在制作时越来越多地采用记者现场报道的形式。记者置身于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报道自己的所见所闻。与一般新闻报道相比,受众更能感知它的真实性和即时性。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正是在最大限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眼见为实”的心理,使观众不仅可以“耳闻”,而且还能“目睹”。  相似文献   

9.
刘鹏 《记者摇篮》2009,(5):69-69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就是指在新闻事件的现场,把新闻事实的图像、声音以及记者对事件的报道转化为电视信号并直接发射的报道方式,它是最能体现、发挥电视传播特点和优势的新闻报道形式。在媒体为追求新闻传播速度、努力强化时效性所进行的竞争中,电视新闻直播无疑具有最大的优势。赢得时间便赢得了受众,而使直播成为一种常规化的报道形式正是电视媒体赢得受众、抢占市场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新闻是现代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说,离开了新闻信息,现代社会就失去其完整性。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我们都是新闻传播的受众,同时也是制造新闻事件的主角,为新闻传播提供丰富的素材。然而,重大新闻却不同,绝大多数人只能成为受众,只有极少部分人能成为新闻事件的主角。而恰恰是这些重大新闻往往能按照事物发展和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形成连锁性的系列报道,产生一波又一波相互关联而又独立的新闻高潮。这种新闻现象笔者称之为“新闻波” 现象。  相似文献   

11.
如今,电视日益成为强势媒体。因此,一些纸质媒体的记者认为平面媒体与电视相比,存在“先天不足”,无法与其竞争。纸质媒体的记者抓热点问题报道、事件性新闻报道,无法吸引读者关注。其实,这种观点有失偏颇。固然,电视有其形声并茂得天独厚的优势。纸质媒体也具有可收藏、可复次阅读等优势,记者如能掌握目击式新闻写作技巧,使笔下生“画”出“声”,就同样能吸引受众的眼球。目击式新闻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我国新闻界出现后,并没有得到业界的重视,一些受传统报道理念影响较深的业界和学界“权威人士”,甚至对现场新闻(目击式新闻)的概念提出…  相似文献   

12.
董宁 《新闻实践》2005,(7):55-55
反映社情民意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目前深受观众欢迎。但从实际操作来看,“民生新闻”类栏目极易走入几个误区,一不小心就会导致栏目节目质量下降,使受众、政府都不满意。一、“角色”误区这里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受众把“民生新闻”类栏目的角色给置换了,“赋予”了它政府职能部门角色的含义。甚至有些时候,受众把这类栏目当作了能治百病的万能药,以为只要上了新闻或者记者来采访,事情就能立马得到解决。笔者在工作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受众常常把事情直接向新闻媒体求助、反映,而把相关部门搁到了一边。长此以往,“民生新闻”将陷于一种  相似文献   

13.
尽管我们已经建立新闻发布会制度多年,但不少地方在重大事件发生后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却往往变成了“通稿宣读会”。这时通稿不但没能传达应该有的信息,反而成为了被受众质疑乃至否定的话柄。长期使用通稿,还会造成记者的惰性和媒体本身权威性和可信度的受损。一纸通稿,不仅不能使读者解决“为什么”的疑惑,有时连“是什么”也无法说清,更不要说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层分析和解读了。这实际上是新闻职业精神的危机,也是新闻道德缺失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随着电视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受众对新闻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新闻事件要有现场感,这种需要亲历的感受使得出镜记者应运而生了,电视记者的出镜,让新闻更具有真实性,鲜活性、可看性,直观性,能将受众带到现场,一同感受事件发生的过程,出镜记者所起的作用是报道和导视,是以新闻事件的目击者、见证人的身份出现的,出镜的表现,直接影响着观众对此条新闻的关注度、了解度和可信度。  相似文献   

15.
电视现场新闻有如下特点:一是及时迅速。现场报道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特别是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往往成为记者抢新闻头条的主要干股。比如中央电视台关于南方雪灾的报道,除背景新闻、新闻述评外,大量的现场报道从灾区源源不断传回来,极大程度场报道,画面地满足了观众对事态发展的最快了解欲望。二是现场感强。电视现、场景、同期声同时摄入,体现了现场报道的“第一时间”.  相似文献   

16.
陈颂英 《新闻窗》2005,(5):10-11
“视觉新闻”是著名记者穆青同志提出的一个新闻写作命题,为的是使新闻增强可读性,提高吸引力。特别是在“电视统治一切”的传媒时代,对报纸、广播的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有声有色的鲜活报道,才能抓住受众的眼球和耳朵。而写好视觉新闻,关键在于要通过精彩的细节描述,去抓住受众的感觉。张善炬同志提出的“胸中存大局,笔下有细节”,确实是切中要旨的经验之谈。  相似文献   

17.
对新闻记者来说,一起新闻事件中的当事人是记者要采访的主要对象,同时也是新闻媒体面对的受众之一。对新闻当事人的采访,核心问题是对受众心理的把握。只有掌握了受众心理,采访才能顺利展开,并能取得最具新闻性的信息,还原真实的新闻事件。重视采访的“首次效应”“首次效应”即对事物的第一印象。对记者来说,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接近素不相识的采访对象,并能与其进行深入采访,这其中“首次效应”的运用也就显得格外重要。在1998年举行的全国“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著名的凤凰卫视主持人吴小莉的出名就是因为在“两会”上被朱基总理点名回答提…  相似文献   

18.
甘社会 《新闻世界》2009,(12):38-39
我们常说,新闻是一种写作。是写作。就要讲究语言的运用。新闻语言,是通过新闻媒介,向受众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文字语言。评价新闻作品的质量高低.在事实真实准确的前提下,语言表达的“精准”程度显得十分重要。记者采访得来的“新闻素材”能不能变成“新闻报道”,能不能变成“新闻精品”,关键要看有没有厚实的写作功夫,  相似文献   

19.
彭庆凯 《新闻传播》2009,(7):125-125
深度报道,首先是题材重大,其报道对象多为重要的、与受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或问题,或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其次是意义重大,富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时代感。深度报道着重于新闻的深度,关键在于记者能否通过对新闻线索的挖掘、新闻事件的呈现、新闻事件的分析,将一个或一组新闻事件的价值传递给受众.帮助受众更深入地理解新闻事实,引发受众对新闻事件的深入思考。都市报深度报道的主要操作模式.通常是发现热点和追踪热点。而在发现热点方面,除了与记者勤懒有别外,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还与记者掌握新闻线索的多寡有关,  相似文献   

20.
“隐性采访”,通常是指记者不公开身份进行秘密采访或者化装采访的一种采访方式,也是新闻记者挖掘深度新闻的一种常用手法。隐性采访往往使媒体能获得其他采访方式难以获得的新闻事实,最大限度地逼近事件真相,突出采访环境的原生态和“内幕”后的真实情况,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揭示出事件的本质,增强新闻的真实感、现场感。对于新闻媒体和记者来说,采用此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