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静 《记者摇篮》2012,(2):58-59
中国饮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八大菜系,枝繁叶茂,万里飘香。什么节日吃什么,什么节气吃什么,更有许多寓意和讲究,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民以食为天",自古老百姓爱讲究个吃:吃香的,喝辣的。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老百姓更爱讲究个吃:那叫美食享受——  相似文献   

2.
对于时下的老百姓来说,电视可谓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吃又吃不了,扔又不甘心。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什么东西能像电视这样让人又爱又恨却又牵肠挂肚,欲罢不能。  相似文献   

3.
春节可谓是中国人“吃”的节日。亲戚串门,老友拜年,情侣派对,无论之前是什么形式表达感情,但最终吃上一顿总是少不了的。于是,天上飞的、地上  相似文献   

4.
近日,网上流传"一元钱能吃什么"的话题。有人提到能在部委食堂吃顿午餐。记者走访多位部委机关工作人员后了解到,近年来部委食堂大多以自助餐为主,一顿午饭一般不会超过10块钱。而在全国政协机关食堂,更是出现了"免费午餐",除凉菜外有6到8个热菜,二楼的局长餐厅则有火锅可供选择。交通部收1元钱就能吃自助餐。  相似文献   

5.
“吃界”辩     
一位记者写了篇报道,不料竟引起另一位记者的不满,说是那个记者“吃过了界”,不该采(?)分管的行业和系统。“吃界”是新闻单位内部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因为,特别是省(市)以上较大的新闻单位,似乎都有一个成文或不成文的规矩:“不准吃界”。所以,那位记者的责怪好像也不无道理。那么,究竟“吃界”对不对呢? 长期以来,我国新闻界机构设置大都和党政机关对口,党政机关有什么部门、新闻单位就一律对口这些  相似文献   

6.
我的朋友张飚,是国内小有名气的书法家。有一次,我向他求字,他问我写什么,我说就写“少吃长寿”吧。几天以后,他把字送来了,果然写得好,挥洒自如,苍劲有力,呼之欲出。不过,他好像没有完全理解我的意思,他把“寿”写得特别大,“少吃长”3个字写得特别小,像是给我祝寿的条幅。其实我的意思主要是强调“少吃”,“长寿”是“少吃”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某小报有位记者,下乡下厂采访,首先是看采访对象的招待标准和规格。档次高,吃的好,写稿就带劲,吹的就玄乎些。如果领导迎送,吃上鸡鸭鱼肉,临走时再送些礼物,那就不惜歪曲事实,胡吹瞎捧,什么原则、立场,统统抛到脑后。有人责之,甚至  相似文献   

8.
健忘,顾名思义,就是容易忘事,特别是年纪大些的人,更容易健忘,比如你问他早晨吃的什么饭,要是年轻人马上就可以回答出来,老年人则不然,有时需要皱着  相似文献   

9.
随着微博、微信等工具的风行,人们像生活在一个“微世界”中,在这里,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发现他人的生活轨迹,去过什么地方,吃过什么饭,甚至早晨起来是不是穿错了袜子。  相似文献   

10.
现在有句这样的网络流行语: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早起的虫儿被鸟吃!此话乍一听起来觉得好笑,仔细一琢磨,发现还真在理。现在,有不少从事电视媒体工作的人,起早摸黑,但是由于浮在面上,缺乏思考,内心浮躁,又不爱学习,所以工作N多年之后,不但没有什么明显的进步,甚至在很多方面还在退步,我个人把这种现象称为  相似文献   

11.
端午节吃粽子之后,觉得今年的粽子和去年实在也没有什么两样,于是颇感你我凡夫俗子生活平平。而从农历五月初六的一家报纸上,却看到了令我好奇的新闻:《巩俐巧吃粽子》。吃粽子谁不会吃?但做到“巧”吃就非人人可为了。原来巩俐的“巧吃”,是“谨守少量的原则,同时偏爱紫米或各色杂粮包的杂粮粽”,这样作的好处是“吃杂粮粽一来可以应景解馋,再则也不违健康原则”。感谢该文作者,如此敏锐的‘新闻嗅觉”,为我0:]?IS%tlt了这么“重要”而‘有趣”的新闻,还要感谢作者如此快捷的新闻速度,巩小姐初五刚和丈夫在新力出皮巧吃…  相似文献   

12.
据9月20日《燕赵晚报》报道,在河北怀来葡萄节上举办的“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大赛上,经过200多人激烈角逐,最终一名小伙儿以30秒吃掉一斤葡萄的成绩摘得桂冠。看到这一新闻时,笔者也在吃葡萄,不由的加快了速度,结果30秒吃了10来颗还有点不舒服,真想不到这个小伙子吃完后是什么感觉。从网上查了一下类似激烈的“赛事”,竟然多如牛毛:《重庆晚报》曾报道说“南滨路实施了交通管制,露天摆了1182火锅台。  相似文献   

13.
“无冕之王”的叹咏《德阳日报》肖佑生屈指算来,从新闻通讯员至1.专业记者,陆陆续续已吃了20余年新闻饭,其间的酸甜苦辣,唯我心知。不知什么时候起,也不知什么人,给新闻记者罩了一顶“无冕之王”的桂冠,细细思量起来,这“无冕之王”实在有些受之冤枉.所以当...  相似文献   

14.
一位记者写了篇报道,不料竟引起另一位记者的不满,说是那个记者“吃过了界”,不该采访他分管的行业。“吃界”,在新闻单位内部是一个敏感而又令人头疼的问题。因为,新闻单位特别是省(市)以上较大的新闻单位似乎都有一个成文或不成文的规矩:“不许吃界”。所以,那位记者的责怪好像也不无道理。那么,究竟“吃界”对不对呢? 长期以来,我国新闻界设置机构大部和党政机关对口,党政机关有什么部门、新闻单位就一律对口这些部门。落实到记者就是分兵把口,常常是一个或几个记者分管一个行业或一个系统,形成“诸侯割据”状态。  相似文献   

15.
撞“蛋”     
我小的时候,并不十分喜欢过年,原因是农村里拜年太麻烦,而且没有什么好处。通常,我叔家的孩子会先来我家拜年,他拎来的东西,我们不会打开吃,而是由我拎着送到我舅家去。然后,我姑家孩子拎来的东西,我再拎到我叔家去。这中间  相似文献   

16.
在最近召开的1993年度各军区、军兵种报纸好新闻评奖会上,济南军区《前卫报》的一个题为《记者下连吃“碰饭”》的专栏,获得到会各评委的一致好评,列为获奖作品。这个专栏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记者下连吃“碗饭”,了解连队伙食的情况,探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所谓“碰饭”,就是如这个专栏开始时编者活里所讲的,是“事先不打招呼,悄悄去亲眼看一看,亲口尝一尝”,“记者自选食堂,碰上什么吃什么后的调查”。这个专栏,先后发表了十来篇稿件,都是记者变常见的吃招待饭、开座谈会的采访方式,为自选不同类型连队,临开饭时再进食…  相似文献   

17.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心发慌。我采写新闻,也有“三吃”三喝”。 先说吃吧,这一“吃”是吃苦,就是“玩”新闻要有吃苦精神,采访时不怕苦不喊累,路再险,坡再陡,事再难,也不畏缩退步,风再狂,雨再猛,也不中断采访;写作时蚊蝇嗡嗡,汗流满面或手脚冻麻,寒气袭人,也得及时赶稿。这第二“吃”是“吃”材料和“吃”采访笔记,把新闻事实吃进去慢慢细嚼,取其精华,排其枝蔓,用采集的花粉酿出蜜汁。这第三“吃”指吃透中央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领会有关文件精神,做到眼明心亮。 再说三“喝”,第一“喝”是指从名记者和同行的奋斗足迹中吸取精神营养,喝些高级“饮料”,以解自己在人生旅途和新闻写作学步中的饥渴。这第二“喝”是喝下来自四面八方的热潮冷讽;第三“喝”则指在采访途中渴了喝几口泉水或冰雪水。②  相似文献   

18.
“国门洞开,苍蝇 蚊子难免混进来,腐 蚀着不少领导干部的 灵魂……”改革开放 以来,这种论调听得 人耳朵快要起老茧了。纷纷落马的贪官们,也常把自己堕落的原因归结为羡慕和沾染了“资产阶级腐朽生活作风”。 笔者思索了好长时间,始终解不开从国门外混进来的“苍蝇蚊子”究竟指什么?海外的“资产阶级腐朽生活作风”又是什么? 花公款肥吃海喝,既造成浪费,又毒化了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19.
<正>"大跃进"时期有一句妇孺皆知的口号:"敞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现在没有经历过那段岁月的年轻人也许会问:敞开到什么程度?吃法有何讲究?干劲怎样鼓法?经济效益如何?后有流行语答:吼起闹热,吃得淡泊;披星戴月,得不偿失!当时,我正在四川省奉节县的县中学上高中,  相似文献   

20.
现在某些退了的和即将退的老干部,忽然滋生了一个“觉悟”。他们发现自己过去勤勤恳恳大公无私地工作,吃了亏了,吃了大亏了,到头来什么也没有为自己和自己的子女捞下一笔家产。于是有的离休了的,利用自己过去的老影响,通过兼上一些实惠的社会职务,一有机会就大把的捞。有的快退休的,则抓紧最后的权力,完全是用饥不择食的笨办法,大把大把地把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