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左邻右舍,差不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到了吃饭的时候,可热闹了:有的孩子闹着不吃;有的孩子尽吃菜不吃饭;有的孩子说“我不吃这个,我要吃那个”;有的父母给孩子准备了“好菜”让孩子一个人独享;还有的父母干脆端着饭碗追着孩子喂,孩子则吃一口,玩一会。“吃饭”成了家长最伤脑筋的事。其实,这是家长自找的苦恼,是家长自己把孩子给惯成这样的。我的女儿已5岁了,长得活泼健康。一日三餐,无论荤素粗细,她都吃得津津有昧,从不要我操心。我的经验有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2.
碰到“好问题”游戏结束后,我和孩子们讨论着今天的游戏。当讨论到一个物品归类游戏时,奇奇突然问:“为什么剪刀既是学习用品,又是厨房用品?”我很惊讶,做教师十几年我第一次碰到这样的问题,但我意识到这是个好问题。“其实,剪刀还是木工工具。”有个小朋友在一旁补充。于是,我追问道:“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所有的孩子都哑口无言。霎时,我真有那么一丝冲动想告诉孩子们:“因为剪刀本领大”。但我还是忍住了,和孩子们一起把问题记录到了“问题树”上……周五,寄宿制的孩子要回家了。临走的时候,我问:“谁还记得奇奇的问题?”没想到大多数孩子…  相似文献   

3.
守着这些天真、调皮的一年级孩子,天天都有打不完的“官司”。这不,前些日子,不少孩子告诉我,班里的曲伟男同学经常向别人借这借那,而且基本上是一借不还。今天早晨,许多“受害者”又到我办公室反映:情况又“恶劣”了——最近,曲伟男常常不请自拿,弄丢了许多同学的东西。这个小  相似文献   

4.
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小学到初二,我是在国内接受正规教育,我和所有的中国孩子一样完全接受了“师道尊严”这个事实。在学校里,老师是“猫”,我们是“老鼠”。迟到、旷课、不交作业,这些都与我无关,因为我知道“猫”是最“痛恨”这样的“老鼠”的。  相似文献   

5.
开学第一周,有个家长来问我,“我孩子朱××的数学成绩怎么样?”说实话,刚接手一个班,连班里学生的名字都还叫不上,要我回答这个问题不是在为难我吗?我灵机一动,就随口说“你  相似文献   

6.
郭云红 《今日教育》2007,(10):23-23
雨过天睛,孩子们都来到户外活动,我观察到十几个孩子或蹲或站在花坛边对着泥土里钻出来的几条蚯蚓讨论着什么,就蹲了下去。孩子们见到我便七嘴八舌地问道:“老师,蚯蚓怎么跑出来了?”“蚯蚓的头在那里?”“蚯蚓没有眼睛,没有脚怎么走动?”“蚯蚓吃什么?”、听着孩子们提出的这些问题,看着越来越多的孩子围过来,我没有简单地将答案告诉孩子了事,我决定满足孩子认识蚯蚓的兴趣和探究蚯蝎的欲望,顺应孩子自发生成的活动。[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我家孩子是男孩,而今读初二了。我把孩子“穷”着养,是我的养儿经。 在他上小学时,有一天,我就拉住他的手,语气郑重地问:“儿子,你出生在我们这个家庭后悔吗?”儿子眨眨眼,表情惊讶:“爸爸,你这个问题我很难回答呀,问题是,我能有后悔的机会吗?”儿子聪明,他知道,任何一个孩子,都没有选择父母的权利。只有一次,我听见他说,他想出生在丹麦,那是他看了丹麦的童话故事,知道丹麦是一个童话王国。  相似文献   

8.
张静 《中学生博览》2022,(24):62-63
<正>一个深秋的夜晚,大概11点钟,我收到了小梦的信息:“老师,我不想回家。”“怎么了,孩子?”我焦急地询问,没有回复。“怎么了,孩子?”我又问,过了几分钟还是没有回复。打家长电话,没人接。我急得冒出了冷汗。因为这个孩子在班里表现特别好,没有什么事情能使我想到她不想回家的原因。这个时间我无法打扰其他同学,我该怎么办?我在客厅里踱步,迫使自己先冷静下来。我想我的学生这个时间给我发信息,她的内心一定是需要我的帮助的。我反思我刚才的做法中有什么不妥,学生为什么没有回应。  相似文献   

9.
“童老师,一(1)班扣分了。”吃过午饭,刚进校门,一个极可爱的孩子飞速跑来向我报告。我非常诧异:“为什么?”“×××乱丢纸屑,董其鉴去告诉了监督岗。”“啊?”我惊讶得半天合不拢嘴。这个董其鉴,我班几乎每周都会因他衣服太脏、乱丢纸屑、毁坏花草甚至打架而扣分,想不到,他今天居然有了这等觉悟。惊讶之余,我暗暗好笑,吩咐这个孩子说:“请董其鉴到办公室来一下。”董其鉴进来了,一副老老实实的样子。我微笑着说:“一(1)班扣分了,你们都挺高兴吧?”没想到,平时从不害羞的他竟然不好意思地笑了。我和颜悦色地说:“你…  相似文献   

10.
明天 《家庭教育》2008,(2):34-36
他说:“我们主要向您咨询孩子教育的问题。我妻子以前性格温顺,可现在经常打骂孩子,孩子一看见她,就紧张得发抖……” “这孩子天性调皮捣乱,不严厉点怎么行?你这个当爸爸的尽了什么职责?竟然还好意思指责我……”妻子情绪有些激动。  相似文献   

11.
做幼教工作八年多了,经常听到还没成为家长的朋友说“等我有了孩子,一定要让他学什么学什么”,经常听到家长朋友说“我一定要让我的孩子如何如何”,也经常听到幼教机构这样宣传“我们这儿出去的孩子一定会怎样怎样”,却很少听到“我的孩子特别想做……”或“这个孩子特别适合做……”。  相似文献   

12.
“家园双通道”是我的良师益友。“家园双通道”为我与家长沟通架起了桥梁。我班有一个小朋友 ,长时间养成了吃手指的毛病 ,看见孩子几乎露出嫩肉的小手指 ,我有些于心不忍。有一天早上 ,我当着几个送孩子的家长的面 ,告诉这个小朋友的奶奶吃手既不雅观又不卫生 ,孩子的奶奶顿时面露不悦之色 ,只说了句“孩子还小” ,扭头便走了。我感到尴尬和不解 ,读了“家园双通道”中“把握与家长谈话的技巧”的有关文章 ,我找到了原因 :“孩子是自家的好” ,当着他人的面直接指出孩子的毛病 ,家长心里自然不痛快。是我没有把握好与家长谈话的时间和地点…  相似文献   

13.
我曾遇见这么一件事:一位年轻的母亲,手里拉着一个四、五岁的男孩在路上走。母亲边走边给孩子出数学题:“5加4是多少?”“8。”孩子信口答道。母亲说:“不对。我是问:5加4是多少?”孩子迟疑了一下,回答:“6。”小眼睛眨巴眨巴地瞧着母亲,想从母亲脸上看出是否答对了。“我是问5加4是多少!这么简单的一道题都不会算,真笨!”母亲显然沉不住气了,责怪着孩子。孩子低下了头。可母亲还不罢休,说:“再想想看,5加4是多少?”孩子怯生生地看看母亲,轻轻地说:“7。”只见做母亲的手一伸,“拍”地一下,巴掌落在孩子的头上。孩子“哇”地哭了,蹲在地上再也不肯走了。目睹此情景,我真为那个孩子抱屈。孩子对一切新鲜  相似文献   

14.
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我会认为自己的教学价值有限:我希望学生提出的问题能难倒我,那样我的教学将会有动力,也是有趣的。多次听到这样的描述: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下课时,他的问题解决了。人们把这个过程称作“教学”。教学传授知识和能力,教学能解决学生的困惑,教学能把孩子们从不会教到“会”……人们这样认识教育教学,同时,他们用考试成绩来证明所受到的教育是成功的;在平时,家长会自信地认为“我的孩子学习没有问题”。我的经历告诉我,不是这样的。我小时候,《小  相似文献   

15.
游戏结束后,我和孩子们讨论着今天的游戏。当讨论到一个物品归类游戏时,奇奇突然问:“为什么剪刀既是学习用品,又是厨房用品?”我很惊讶,做教师十几年我第一次碰到这样的问题,但我意识到这是个好问题。“其实,剪刀还是木工工具。”有个小朋友在一旁补充。于是,我追问道:“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所有的孩子都哑口无言。霎时,我真有那么  相似文献   

16.
户外活动时,宁辉小朋友独自一人蹲在沙坑里,漫无目的地挖沙子,我轻轻地走过去,蹲在他身边和他一起挖沙。他好奇地问:“老师,你在干什么?”我说:“我想修座长城,可是我不会修,你会吗?”他一听,立刻说“修长城呀,很简单。”说着就动手干起来。一会儿的功夫,宁辉就堆出了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沙墙,颇有几分长城的味道。看着他有目的地行动起来,我并不插手,只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城墙有点儿宽,好像缺了烽火台。”宁辉一会儿堆城墙,一会儿堆烽火台,忙得不亦乐乎。梁旭、姜擎天等五六个孩子跑过来,好奇地问:“宁辉,你在干什么…  相似文献   

17.
住在伯克利的安妮·伯恩斯坦怀孕了,她丈夫与前妻生的孩子布莱恩已7岁了。当布莱恩得知安妮将有她自己的孩子后,他向安妮提出了一个问题:“你是喜欢你自己的孩子呢,还是喜欢我呢?”这个问题难住了安妮。  相似文献   

18.
王金战 《家长》2011,(7):35-36
经常接到一些家长的“恐慌”电话,他们表示一到周末或孩子放假就无比惆怅。一是不知道应该怎么跟孩子交流,因为说多了孩子容易逆反,不说又“看不惯”,有的家长甚至直接说:“我一想到孩子要放假了,我就害怕”;二是很多家长因为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害怕孩子独自出门有危险,所以干脆把孩子关在家里,但又担心孩子总不出门,性格会变得孤僻。  相似文献   

19.
读了贵刊今年第一期《家教面面观》专栏中关于“孩子气”的讨论文章,很有感想。究竟应怎样看待“孩子气”,确是我们家长必须把握好而又难以把握的一个问题。我就曾为管严了怕压抑孩子,放宽了怕耽误孩子而为难。我觉得,“孩子气”是人心理发展的一种自然规律,谁也不可能绕过“孩子气”这个发展阶段一步跨入成年。所谓“小大人”,并非孩子心理发展水平的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到一位朋友家串门,闲聊中谈起孩子的前途问题。朋友家上五年级的孩子插话说:“将来我开家大饭店,阿姨去吃饭,我给你优惠百分之一百三。”当时我们都笑了。这个孩子并非要让我吃他 100元钱的饭,然后再倒找我 30元钱,而是他根本不知道优惠百分之一百三的实际意义。当然,这个孩子能想到用学过的百分数来反映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这还是值得称道的,许多孩子恐怕连这一点也是想不到的。   与这件事情相反,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专家邱学华老师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和他一起教三年级数学的一个老师埋怨应用题难教,说学生笨得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