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由于语言教育政策支持力度不同,中亚五国中文教育呈现出不同特征:吉尔吉斯共和国中文教育规模大;哈萨克斯坦中文教育基础好;乌兹别克斯坦中文教育起步早、体系完整;塔吉克斯坦中文教育起步晚,发展快;土库曼斯坦中文教育本土化程度高。中亚五国以国家需求为导向的语言教育政策以及相对宽松的外语教育政策推动中文教育的发展,但英语的绝对优势地位却制约了中文教育的发展。通过促进中文纳入中亚各国国民教育体系、建立中文教育联盟、发展“中文+”职业教育等策略,助推中亚五国中文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助力中国与中亚五国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向高质量迈进。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论述了九十年代新疆与中亚五国经贸关系发展的有利条件及存在的不利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解决方法和今后发展的方向,以期使双方的经贸合作能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新疆发展对中亚五国的贸易呈现良好的态势,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提出了优化商品结构、多元化外贸与内贸相结合、加快培养高素质人才等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5.
新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的核心区,在与中亚五国的联系上,具有明显的地缘区位优势。文章借鉴近年来兴起的主流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探析了新疆及中亚五国整体经济发展的空间集聚效应和空间辐射效应。通过对1990-2012年新疆及中亚五国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空间集聚效应来看,新疆和中亚五国的经济发展呈"反中心-外围"式,外围地区呈现出高-高集聚的"马太效应",中心地带经济水平相对较低;从空间辐射效应来看,新疆、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正向辐射带动作用,其中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正向带动作用较稳定,新疆2000年后凭借西部大开发、对口援疆等政策优势得以快速发展,正向带动作用逐渐增强。据此,从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发挥好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协同发展等方面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亚五国是“一带一路”陆路发展的外部第一区域。运用变异系数TOPSIS模型和Theil指数,采集2008—2017年世界银行统计数据,完成对中亚五国商贸合作环境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亚商贸合作环境水平呈现波动态势,整体水平较低,商贸合作环境国别差异显著。提出差别化区域商贸合作,优化区位选择路径,强化商贸合作软环境,提升合作适应水平,创造商贸合作新模式,建立商贸示范区,建立商贸合作基金会,提升合作规模级别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一带一路"战略作为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并存与互动的新型平台,需要高等教育跨区域发展的回应。中国西北五省区和中亚五国在地缘关系、民族关系、历史文化方面具备成为共同教育空间的条件,在高等教育的跨区域合作发展上有着共同的诉求,在现有发展基础上,其重点应放在共同教育空间域中的国际化教育意识提升、有效合作平台建设及教育质量提升等方面,通过高等教育的跨区域发展,增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相互理解和文化包容。  相似文献   

8.
英法两国在美国内战期间之所以保持中立,一是基于欧洲战略格局的变化,再是受到各自既得利益的影响。另一方面,林肯政府灵活务实的外交作风,也成功地阻止了英法两国对南部同盟的外交承认,为最后评定叛乱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亚五国的独立对中亚、西亚以及其邻国中国等国家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使中国西部的地缘安全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跨界民族又是中国与中亚五国间的重要问题,如何处理好跨界民族间的关系,利用好"上海合作组织"所创造的良好机遇,成为我国与中亚五国间交往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中国-中亚峰会的成功举行标志着中国与中亚五国之间的政治互信和全面合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双方发展理念高度契合的新能源合作,也凸显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然而,双方新能源合作仍面临中亚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投资环境不适宜等挑战。基于此,文章提出了创新能源技术合作方式、完善相关法规政策、改进绿色融资机制以及加强人文交流等建议,以期推动中国与中亚五国的新能源合作。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国际分工与协作的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全球化依赖程度也越来越明显。尤其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过程中,与东盟各国的教育合作与发展更是站在了前沿地带。东盟各国对外国高等教育学历与专业证书认证体系与途径就尤为重要。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和菲律宾作为东盟较为典型的五个国家,经济实力不同,对教育的投入比重不一,教育资源和质量各异,对外国学历认证的标准也具有各自的特点。基于此,本文对东盟五个国家对外国学历认证的现状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为我国高校开展与东盟的教育合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学前教育体系出现了很多的薄弱环节。为了解决我国学前教育体系发展中的一些难题,分析了北欧五国——丹麦、芬兰、冰岛、瑞典、挪威的学前教育体系的现状和特点,以此得到启示:为了全面推进学前教育体系的发展,政府需要从明确学前教育目标、分担学前教育学费、鼓励各种形式学前教育机构的设立、大力开发学前教育多样化课程、培养学前教育高水平师资等方面来完善我国的学前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3.
14.
公共外交作为新形势下的一种外交形式,正越来越受到我们国家的重视。所谓公共外交,"指的是‘政府外交’以外的各种对外交流方式,包括了官方与民间的各种双向交流。这些交流的目的是直接促进外国公众对本国的了解,提升本国在其心目中的形象,进而促成外国政府对本国政策的改善"。孔子学院的宗旨与使命决定了它与我国的公共外交有着天然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学院和国际汉语教育是中国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开展公共外交的有力平台。作为推广与传播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使者,作为开展公共外交的"民间外交官",我们应该在新视角下重新审视国际汉语教育人才的培养,要在夯实语言知识与语言教学技能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文化传播能力与开展公共外交能力的培养。把孔子学院建设和国际汉语教育的人才培养放在公共外交的国家战略平台上看,是教育单位和教师应具有的大局观。  相似文献   

15.
适切的老年教育政策与有效推进路径是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老年教育成效显著的重要保障,分析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老年教育政策的制定背景、法制化历程、实施机构、有效策略等,学习借鉴发达国家老年教育政策推进路径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老年教育发展现状,从加快政策法规建设、明确主体责任、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等层面,提出推进我国老年教育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五育融合”是重塑教育完整性、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新时代美育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旨趣,立足美育推进五育融合,是五育由分裂走向完整的教育回归。要想“以美促全”,应形成美育文化浸润、学科建设、智能引领及美育具身实践等机制去推动“五育融合”。“五育融合”的实现需要融美于教,立足美育的发展过程和实践路径,以“感美”“尚美”“立美”“创美”为突破口,分别探寻“五育”教学理念、方式、体系、活动,并在整体协调的美育教学活动中实现“五育融合”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生成。  相似文献   

17.
后"9·11"时代,美国积极发展新形式教育外交,以软实力理论为理论基础,强调将教育作为软实力的资源生产者和重要平台,发挥美国文化、政治价值观念和外交政策在全球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同化力。美国既注重培养美国公民的全球素养,又注重塑造他国精英的美国精神,在双重维度下构筑并实施教育外交政策体系。借鉴美国的教育外交战略,中国需将教育外交纳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体系,从教育自觉走向教育自信,发挥在全球教育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培养中国国民的全球素养,并塑造外国精英的中国精神。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80年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大致经历了外延建设与内涵建设两个重要时期。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政策配套体系不完善、政策本体操作性不强、政策定位不明确、财政投入政策存在偏颇等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发展的主要问题。因此,应从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政策法规体系、提高政策本体可操作性、明确政策定位、改善财政投入政策四个方面,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合理化与科学化。  相似文献   

19.
家国情怀教育是爱国教育的重要内容环节,在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中,家国情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底蕴和价值高度。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学中,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有利于提供正确的思想价值导向,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探求路径方法,致力于将家国情怀文化理论与当今时代精神相结合,为高校思政教学提供优质资源、实现有效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不同地域中的教育现象,美国多元文化教育与我国民族教育在“民族”这一语义上具有了集结点,对其中的诸多问题进行比较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本文就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与我国民族教育理论的相关问题进行比较,认为,其同质处在于各自理论都具有解释性与发展性,异质性表现在: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理论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强烈的民间成分,其所由形成者是理念的,比较而言,由于中国民族教育的发展与实践一直是在民族政策的框架内运行的,我国民族教育理论主要是作为对我国民族教育政策的补充而出现的,是解释性的,其实质在于“政策性”,它是中国民族教育政策的释放,其所由形成者,是政策主导的,其路径是自上而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