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满14周岁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的三个特殊规则事关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权益、落实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处理合规义务以及监护人切实履行监护职责。文章从制度规范的角度剖析三个特殊规则的条文内容、制度内涵、法理依据以及实施要求,并分析三个特殊规则面临的实施困境。提出明确处理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前提条件,调整未成年人敏感个人信息范畴,建立专门的未成年人用户年龄验证管理平台,允许已满8周岁不满14周岁未成年人行使有限的个人信息自决权,明确专门的个人信息处理规则的设立标准和适龄化要求,以切实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权益,保障未成年人在信息化网络时代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个人信息保护法》就个人信息处理者在获取相关同意、制定专门规则上作出具体规定,未成年读者保护也需要契合上述要求。需推动未成年读者个人信息同意规则实现层次化,在同意内容上区分敏感个人信息、普通个人信息和监护人个人信息,在同意权限上以八周岁、十四周岁为年龄节点确立不同规则。构建未成年读者个人信息同意规则体系,充分考虑告知、释明、修正等方面。应借鉴美国和欧洲的实践经验,推进行业相关实践,颁布专项保护政策,加强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开展专门教育,明确相应救济渠道。  相似文献   

3.
刘洋 《传媒》2023,(1):73-76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构筑了以告知同意为核心的处理规则,该规则源于民法上的“意思自治”。在网络时代由于个人信息处理的技术性和复杂性,导致实践中出现了隐私协议晦涩难懂、知情流于形式、个人难以拒绝等诸多问题。为进一步夯实告知同意规则的基础性地位,本文针对实践当中的突出问题进行归纳,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隐私协议的改进建议,并且提出当前更注重行政监管和强化社会监督,以弥补个人权利行使的无力感,确保个人信息得到全面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数字档案馆建设涉及复杂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文章通过网络调研90家国家级数字档案馆和60家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提供的服务,发现在《个人信息保护法》视角下,当前我国数字档案馆存在“告知—同意”规则落实不充分、利用个人信息自动化决策不规范和敏感个人信息保护不严格的问题,并从业务环节入手针对性地提出了规范数字档案馆个人信息收集、规范数字档案馆个人信息管理、规范数字档案馆资源开发利用和强化数字档案馆管理制度保障四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数字法治时代,裁判文书网上公布过程中不合规披露的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传播迅速、影响深远,研究文书公布中的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披露合规风险,可为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提供对策。通过研究文书公布中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披露合规制度的构成,检视现行文书公布中不合规现象,分析裁判文书公布主体的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披露合规困境,发现当前文书公布中存在信息脱敏不到位、信息公开不合规的风险。基于对不合规原因的分析和总结,文章回应文书公布中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披露与保护的需求,提出完善文书公布中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披露合规制度、落实文书公布中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披露合规义务等对策。  相似文献   

6.
《江西图书馆学刊》2022,(1):104-112
儿童权益保护制度设计始终面临着平衡"赋权与保护"的挑战。作为儿童个人信息法律治理体系的核心,传统"监护人同意"模式存在固有的告知虚化、非理性决策、技术障碍、合规成本高昂等困境,在互联网语境下进一步加剧了包括"赋权与保护"在内的多方利益冲突。实践中需要以儿童利益最大化保护为原则,进一步完善监护人同意模式,同时明确儿童赋权性规定和运营商责任。最后提出我国公共图书馆实施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7.
未成年读者具有特殊的身份信息风险、痕迹信息风险、账户信息风险和服务信息风险,需要对其个人信息加以专门保护。《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对未成年读者个人信息保护提出新的要求,特别是信息处理的规则层面。目前未成年读者个人信息保护政策存在可操作性不足、多元主体不协调、相关实践缺乏等瓶颈,需要在相关政策中构建区分保护、协作保护的规则,并加强行业引导、开展系统教育、探索规范流程,以确立政策实践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文章分析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的发展历程,结合相关立法的发展论述我国图书馆读者个人信息与隐私保护和智慧图书馆读者个人信息保护研究现状。针对新立法环境下智慧图书馆读者个人信息保护面临的风险提出应对策略,即明确智慧图书馆读者个人信息分类、明确智慧图书馆读者个人信息保护模式、明确“告知-同意”规则框架和具体实施内容、完善读者个人信息保护技术和制度保障实施细则。  相似文献   

9.
对档案馆网站个人信息保护的研究旨在助力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文章以《个人信息保护法》为参照,基于文本分析法对46个档案馆网站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展开调查,发现我国档案馆网站存在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系统性不足、个人信息界定不明确、档案馆网站的信息处理权利与义务规定有限、用户个人权利未得到充分保障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近日,国内首个保护个人信息的国家标准编制完成,出台在即,引发社会关注。作为我国首个保护个人信息的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将个人信息分为个人一般信息和个人敏感信息,并提出了默许同意和明示同意的概念、阐明了对两种个人信息的使用要求。这是一个进步,对于个人信息保护将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个人信息的经济价值日益凸显,在信息处理成本愈来愈低的情况下,个人信息被非法买卖以牟取暴利已严重危害了到个人权利和社会安全。本文从个人信息买卖泛滥背后深层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个人信息保护的有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信息社会注重个人信息保护,要求将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处理行为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新闻自由则要求尽可能多地获取、传播包括个人信息在内的一切信息,二者存在一定张力。法律通过个人信息的分级保护及对敏感信息的限制实现调和,有效平衡了个人信息保护与新闻自由之间的关系。我国应尽快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个人信息内涵,合理划分个人信息中的"敏感信息"和"非敏感信息",分层保护个人信息,确立新闻自由的界限。对于新闻媒体、其他自然人已经获得信息主体同意或授权,出于重大公共利益需要等情形,可以对个人敏感信息进行一定处理,确保新闻自由的实现范围。  相似文献   

13.
李仪  张娟 《图书馆》2015,(3):7-10,23
个人信息承载着读者尊严与自由等人格价值,对它的保护则是图书馆对读者进行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但在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时常被他人任意处理,这既阻碍了读者人格价值的实现,又降低了图书馆对读者人性化服务的质量。文章立足于我国图书馆信息管理与数字化建设的实情,通过价值思辨、借鉴美欧经验并研判国内学说,建议设定人格权保护读者个人信息,以此促使图书馆等信息处理者关怀读者的人格,进而应对网络时代图书馆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在构造人格权时,立法者宜按照读者人格尊严与人格自由的不同价值尺度设定对应的权利行使规则,以实现对两种价值的具体关怀;同时为满足图书馆优化信息管理等需求,限制部分规则的适用。  相似文献   

14.
传媒视野     
《现代视听》2013,(1):2-3
传媒资讯我国首个个人信息保护国家标准2月1日起实施我国首个个人信息保护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将于2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最显著的特点是规定个人敏感信息在收集和利用之前,必须首先获得个人信息主体明确授权。这项标准还提出了处理个人信息时应当遵循的八项基本原则,即目的明确、最少够用、公开告知、个人同意、质量保证、  相似文献   

15.
全面考察学术期刊对作者个人信息的保护情况,以推进学术期刊对作者个人信息保护的规范化进程。文章对17种新闻传播类CSSCI来源期刊的作者个人信息收集、个人信息著录、个人信息删除与存储等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并对新闻传播学科的学者与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存在个人信息收集非最小化、知情同意原则空心化、行业标准虚置化等问题。提出制定行业性自律制度、充分保障作者的知情权、遵循最小必要原则、构建信息安全保障机制等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6.
王勇旗 《图书馆》2022,(1):8-15
数字时代背景下,基于个人信息保护,结合个人信息特质,兼顾个人信息利用价值,探讨匿名化个人信息处理的正当性问题已不可回避。为此,有必要系统分析相关立法,结合匿名化技术,在维护个人信息主体合法权益基础上设计出匿名化个人信息处理的正当性规则,通过审慎界定个人信息概念、确立可具执行性的匿名化标准等综合举措,实现个人信息保护同个人信息利用间的平衡,促进我国数字产业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厘清借阅信息与隐私信息、敏感个人信息、普通个人信息关系的基础上,指出借阅信息不应等价于隐私信息,而应归属于相对敏感个人信息范畴。基于此,立足整体法秩序视角提出图书馆读者借阅信息保护策略,即在民法领域适用一般人格权的严格保护策略,遵循基本处理规则;在个人信息保护法领域适用敏感个人信息的强化保护规则,基于比例原则,采用选择进入机制;在刑法领域以合理适用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为主要方向,既应完善对有害使用行为的立法规制,又需明确符合法定要件的合理使用行为的出罪路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解读《个人信息保护法》,领悟其立法价值、法理向度与法治理念。[方法/过程]文章以《个人信息保护法》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立法文本,理解其如何设计个人信息权利、平衡多方利益关系、规范信息处理行为、统一国家监管体系、明确法律适用空间。[结果/结论]《个人信息保护法》展现人民性的立法价值,直面个人信息保护问题,赋予信息保护权利,协调多方信息利益关系。《个人信息保护法》体现时代性的法理向度,适配信息与主体类型差异,提升法律效用;落实监管,设立监管部门,划定监管空间,规范监管举措,维护法治秩序。《个人信息保护法》彰显开放性的法治理念,强化域外适用法律效力,衔接国际轨道,确立对外主张;构建域内社会共治格局,夯实社会共治基础,明确社会共治规则。  相似文献   

19.
杨颖 《大观周刊》2011,(22):102-102,78
现代社会一大特征就是依赖大量个人存储信息。无论是政府机关还是私人机构,日常功能的发挥都有赖于连续提供并不断更新个人信息。个人信息逐渐成为信息社会一种重要社会资源。而现代计算机技术发展和网络技术广泛应用更为各种信息收集和处理提供了极大便利,信.息收集和传输变得异常简单和快捷。随着个人信息收集的泛滥,侵犯个人信息的案例层出不穷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正是认识到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传统法律的不足,许多国家制定:或正在制定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规范。本文综合运用一些方法,对个人信息的_些基本性问题进行探讨,重点分析了对个人信息进行民法保护的理论基础。比较论证了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应采取将其归入隐私权用侵权责任法保护的模式,并提出具体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互联网记忆为切入点,在对普通新闻人物进行比较界定的基础上,比照公众人物个人信息保护规则,考量普通新闻人物个人信息保护特殊需求,提出了普通新闻人物个人信息保护所应遵循的四个原则:与事件的新闻价值相适应原则,与人物的新闻地位、作用相适应原则,与人物的背景、身份相适应原则,法有特殊规定例外原则。最后结合互联网高度普及、个人信息保护日趋严格的当今时代背景,呼吁社会各界尤其新闻媒体切实保护信息社会中的个人信息安全,避免三五天新闻人物、一辈子互联网记忆“无法抹杀”的情况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