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在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改善能源要素错配对中国推进供给侧改革以及早日实现“双碳”目标有重要作用。【方法】基于2011—2019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首先采用加入能源因子的扩展C-D函数计算了能源要素错配程度,其次运用熵权—TOPSIS二元法计算了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接着通过基准模型、门槛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与能源要素错配之间线性与非线性的相关关系。【结果】结果表明:(1)全国层面上,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对当地能源要素错配程度有显著负向影响,分地区异质性检验结果与基准回归结果保持高度一致,其中中部地区发展数字经济最能够改善区域能源要素错配程度,其次是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2)在门槛约束条件下,城市蔓延和外商投资呈现显著的单一门槛特征,即在城市蔓延和外商投资越高的地区,数字经济发展越能改善当地能源要素错配。(3)空间效应方面,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和能源要素错配程度在空间上均为显著正相关。由于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数字经济发展在改善当地能源要素错配的同时,对周围地区能源要素错配同样起到了抑制作用。【结论】在未来发展数字经济时不但要因地制宜,还...  相似文献   

2.
制造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中具有战略性作用,但制造业资源错配却已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掣肘。本文分析了互联网发展纠正制造业资源错配的理论机制,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互联网发展对制造业资源错配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互联网发展明显纠正了本地区和周边地区制造业资源错配,并且该结论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区域异质性的结果表明,互联网发展对东部地区的制造业资源错配存在明显的纠正作用,而对中西部地区制造业资源错配的影响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但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互联网发展对周边地区的制造业资源错配仍存在显著的纠正作用;中介效应的结果表明,互联网发展可以通过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升级来纠正制造业的资源错配程度,但互联网发展却不利于出口扩张,并且出口扩张在一定程度上还加剧了制造业资源错配程度。研究结论进一步佐证了“互联网+”发展战略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尤其为利用互联网来纠正制造业资源错配提供了可行思路和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3.
基于2013—2020年省份的面板数据,分别构建了数字经济和区域创新能力的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显著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对区域创新实力、创新效率和创新潜力均有显著积极作用。同时,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不仅提升本地区的创新能力,而且能够带动邻近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分析发现,金融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是数字经济赋能区域创新能力的两条重要路径。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西部地区创新能力的改善效果显著。研究结论为新时代促进区域创新空间优化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劳动力市场需求和供给的角度,构建数字金融通过劳动力池效应和人力资本效应影响劳动力错配的理论分析框架。进一步将北京大学编制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2011-2016年中国279个地级市数据相匹配,采用加入工具变量的面板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金融对劳动力错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能够显著改善劳动力错配,并且覆盖广度、使用深度以及数字化程度这三个子指标也都显著改善劳动力错配。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对劳动力错配的改善效果在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城市和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更强、在中西部地区改善效果更为显著,这也证实了数字金融的普惠功能。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2002-2012年中国分省面板数据,借助于随机前沿模型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对各省域研发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地理距离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研发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且溢出效应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加强,而随着地理阈值增加不断衰弱;东部地区研发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从全国范围来看,无论是智力资本投入还是物质资本投入均能显著提升研发全要素生产率;从分区域来看,物质资本对东部地区研发全要素生产率的驱动空间接近消失,而中、西部地区存在智力资本存量不足和层次偏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9-2018年中国30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社宾模型研究地区创新要素集聚(创新人员集聚和创新资本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探讨金融发展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 表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东、中、西部地区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创新人员集聚和创新资本集聚对本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正向直接效应,但对邻近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抑制作用;金融发展能够正向调节创新人员集聚、创新资本集聚与本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对创新要素集聚和邻近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无明显调节作用;劳动力供给、城镇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均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政府干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7.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创新能力溢出效应的地区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0-2005年省际层面的相关数据,对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存在明显的差异,对东部地区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比较显著,对中部地区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不显著,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未跨越促使外商直接投资产生显著正面溢出效应的发展门槛.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技术,从地理邻近、地理距离和经济距离3个方面构建了空间权重矩阵,考察了2004—2015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显示:从全国层面看,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对本地和周边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从分区域的角度看,技术进步对东部和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中部地区不显著;技术效率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东部和中部地区不显著.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剖析研发要素流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收集2007—2020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研发要素流动、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研发要素流动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其异质性大小。发现:(1)研发要素流动显著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成果转化)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研发要素流动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2)研发要素流动通过直接效应、间接效应、总效应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研发人员流动的三种效应均大于研发资本流动。(3)研发要素流动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异质性影响:研发人员流动对东部地区的总效应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研发资本流动对西部地区的总效应最大、东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小。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新经济地理学角度,利用2003~2013年我国277个城市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通过距离衰减、经济距离和逆距离平方三种空间权重矩阵,检验了服务业及细分服务业集聚对于本地和临近城市技术进步的影响。三种空间权重矩阵一致表明:(1)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业集聚显著促进了本地区城市技术进步,而消费性服务业集聚抑制了技术进步;从地区层面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业集聚对东部、中部、西部技术进步的集聚效应呈U型结构。(2)在空间溢出效应上,西部地区生产性和公共服务业集聚对临近城市技术进步显示了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但全国层面、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在正向溢出和集聚阴影的共同作用下,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新型产业转移要求转移双方相辅相成,若两者无法有效协作便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错配,从而损失产业转移中的经济效率。文中选取2005—2015年东部10省和中部6省三次产业的数据,测算出两个区域三次产业中资本和劳动力的错配程度,从而将由此导致的经济效率损失进行量化。结果表明与最优配置相比,资本在东部地区三次产业中均表现出过剩,劳动力过剩在中部地区第二产业中凸显,且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的产出缺口最为明显。结合实证结果,试图分析要素资源错配在产业转移中的影响作用,并对上述两区域间的产业转移,提出找准第三产业为突破口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9—2014年我国省域创新空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研发资源配置、溢出效应对我国区域创新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省域创新产出的地理集中程度在缓慢下降,但空间依赖程度却不断增强.研发经费投入显著影响我国创新产出空间格局的演进,而研发人员的影响并不显著;大学研发经费集聚对省域创新的影响显著为正,而企业研发经费集聚的影响显著为负;产学合作对区域创新的影响不显著,而产研合作呈现显著的负影响.研发经费投入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正,而研发人员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产研合作和产学合作均呈现显著为负的空间溢出效应.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应该实施差异化的区域创新支持政策,合理评估各类研发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研发资源部门配置结构,促进地区之间的研发合作和资源共享,从而避免政策偏差、机制扭曲和研发资源错配.  相似文献   

13.
数字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市场要素供给结构,为资源配置提供了新机制,基于2011-2018年中国城市层面和技术企业个体层面的数据,使用“VHSD-EM”模型从多维指标体系评价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基于资源配置理论,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技术企业的资源配置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的发展显著提高了技术企业的创新资源配置,在替换变量和引入工具变量后,其配置效应具有稳健性。数字经济的资源配置效应在不同城市、不同区域、不同企业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使用门槛模型发现数字经济对技术企业的资源配置具有“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使用空间模型发现数字经济对技术企业资源配置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表明数字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形成企业间协同创新的发展格局。研究意义:从企业微观层面加深了对数字经济红利效应的理解,对提高资源配置和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9-2017年农业科研机构省级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从技术创新水平的中介角度分析农业科技资源错配与农业科技生产率之间的作用途径.研究发现,农业科技资源错配可以直接影响农业科技生产率,也可通过技术创新间接影响农业科技生产率;分区域来看,东部、中部地区技术创新水平表现为部分中介效应,西部地区技术创新水平中介效应不显著.因此,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的政策措施需要从"直接"向"间接"转变,注重提升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更加注重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利用湖南、黑龙江和甘肃3省15个乡镇649户微观数据,通过构建空间交互多层次模型(HLM),分析了农户收入的要素空间交互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教育、劳动力、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等要素组内溢出效应对农户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劳动力、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等要素在乡镇层面的变异显著;"相邻"乡镇的农户收入对其他乡镇农户收入影响具有显著负向效应;乡镇环境要素强化了劳动力、弱化了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等要素组内溢出效应的正向影响;乡镇经济要素弱化了劳动力、强化了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等要素组内溢出效应的正向影响;劳动力、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等要素组内溢出效应与农户收入的关系在乡镇间的变异分别有11.15%、50.06%和88.11%被乡镇环境和经济要素溢出效应变量所解释。  相似文献   

16.
钟祖昌 《科研管理》2013,34(5):64-72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验证了研发投入及其溢出效应对省域经济增长的贡献。首先,通过一个对数生产函数模型,从理论上证明研发投入正外部性的存在。接着,利用中国1991-2009年29个省份的数据,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对这一正的外部性进行测量。研究结果表明:①研发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省域间研发投入存在较为显著的溢出效应;②1991-2009年间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中有16.7%是由于科技投入的外部溢出效应所贡献的;③东部地区研发投入溢出效应最高,西部最低,东-西部之间的溢出效应低于东-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17.
R&D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溢出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泽  李东 《科研管理》2010,31(2):18-25
依据1995~2007年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相关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计量经济分析表明:不同类型的RD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均有正向促进作用,但RD活动的溢出效果不同。区域之外的RD累积投入(技术引进费用)带来的TFP增长效应最大;企业RD累积投入对TFP增长作用的效果居其次;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RD累积投入TFP增长效应最小。区域自主创新对东部地区TFP的作用大于中、西部;技术引进对西部地区TFP的作用大于中部,对中部地区的作用大于东部。同时不同类型的RD活动彼此影响的程度和方向不同,这给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修正资源错配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产业协同集聚是改善资源错配的重要驱动力。文章从外部性视角构建了中心-外围理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采用2003—2020年中国地级市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使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和PSM-DID模型,理论与实证分析了产业协同集聚对地区资源错配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产业协同集聚借助数字技术功能对资源错配的修正效应产生倒“U”型“本地-邻地”空间作用。另外,随着数字技术的迭代升级,产业协同集聚通过数字技术外部性对资源错配的修正作用越来越强。本文还发现:区域一体化战略通过提高区域间数字技术扩散强度会进一步提升产业协同集聚对资源错配的修正效应。本文基于产业协同集聚在数字技术的调节作用以及在区域一体化的推动作用下能够修正资源错配这一重要结论,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2008-2017年间的西部11个省域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对新型工业化质量进行测度与评价,探究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质量发展的空间依赖性及影响因素的时空作用机制。结果显示:①在只考虑地理距离的空间关系下,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质量的空间分布呈现着高—高集聚与高—低极化的趋势,形成演化空间差异相对明显的空间格局。②影响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质量发展的因素存在着空间溢出效应。资源、开放度、技术因素对西部区域新型工业化质量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资本、劳动力、政府规模阻碍了西部工业化质量的提高。西部地区应因地制宜实施生态评估机制与产业政策布局,合理进行人力资本、信息技术与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建设,利用空间溢出效应实施生态导向的目标责任制。提高生态系统的承载力,放慢经济增长的速度,提升工业化的质量型绩效水平,实现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20.
中国通过供给侧改革从生产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需要更多高级生产要素的支撑,离不开知识的积淀。知识溢出效应是知识的扩散和再造,与增长关系密切。知识溢出效应与制造业升级具有内在联系,不同制造业升级类型下的知识溢出来源不同。制造业的知识溢出效应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且制造业增长具有空间正自相关性,故在修正后对数形式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础上,考虑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差异和制度供给因素,构建动态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4年:政府制度供给及传统生产要素中的劳动力和资本对制造业增长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东部知识溢出效应不显著;中部显著为正的Poter外溢性的作用小于MAR外溢性,中部知识溢出专业化的影响力大于竞争性;在三种知识溢出指标中,Jacobs外溢性的系数最小,显著性最弱,故制造业生产的专业化比环境的多样化更有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