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紫色》主人公西丽的成长经历了以父权、夫权和女权为中心的家庭空间的转变。小说借这三次家庭空间的变易,向读者展示了西丽成长与认识社会现实的经历,以及主人公自我身份确定的过程,且将家庭空间与美国黑人女性的命运密切关联起来。告诉人们拥有"一间自己的房子",不仅是黑人女性自由的标尺,也是美国黑人生存的基本的空间诉求。  相似文献   

2.
美籍华裔女作家邝丽莎的小说《雪花与秘密的扇子》取材于中国湖南的女书,曾轰动一时,销量超过100万册,并被翻译为包括中文在内的35种语言。《雪花与秘密的扇子》成功源于作者首次用文学的笔法向世界揭开了江永女书神秘的面纱,深入探究了中国古代女性悲苦命运的根源,并成功塑造了奇特的“女同”形象。  相似文献   

3.
凯特.肖邦在小说《苏醒》中描写了女主人公艾德娜的个性成长经历。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该小说的研究著述颇丰,其中也有不少学者从女性的视角对其进行研究。但是,国内以具体的女权主义理论为指导对该小说进行研究的论述还相对较少。因此文章将以精神分析女权主义理论为指导来研究讨论女主人公艾德娜在父权权力结构和文化统治下从女性自我意识的丧失到最终觉醒及其"实现"的心理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4.
《雪花与秘密的扇子》是美国华裔女作家邝丽莎的一部代表性作品。小说通过性别涵义的差异深刻地刻画了众多女性形象。本文以女性主义视角为切入点,采取文本分析的方法,从小说构建的女性世界、女性社会关系的构建和女书文化对女性形象构建的影响这三个方面分析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美国传统成长小说的主人公大都是男性,艾丽斯·沃克在其代表作《紫色》中则成功塑造了一位黑人女性成长主人公——西丽。由于深受种族主义和父权主义的双重压迫,西丽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和追求幸福的自由,但是在黑人女性同胞的指引下,西丽以其顽强的毅力克服了种种困难,成功地实现了从无知到成熟的转变。西丽艰辛的成长过程正是黑人女性寻求解放的过程,西丽用自己成功的成长经历,为黑人女性树立了榜样,为黑人妇女的解放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他们眼望上苍》是左拉.尼尔.赫斯顿的一部经典作品。赫斯顿凭借着独特的女性视角和自身的女性经历,在作品中塑造了女主人公珍妮这一黑人女性形象。本文从成长小说的特点为切入点,通过分析珍妮从幼年到经历三次婚姻,解读处于弱势地位的黑人女性在种族主义和男权主义的压迫下不断自我发现、自我成长的历程,充分展现了作品中黑人女性成长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简·奥斯汀擅长从女性心灵深处探寻女性成长的规律。在她的名作《爱玛》中,奥斯汀从多个层面呈现女主人公爱玛的成长。与此同时,简·奥斯汀进一步将教育的重要性引入爱玛成长过程,实现自我的救赎,从而确立了其小说中主人公特有的成长模式。从这个角度来说,《爱玛》是奥斯汀一部独特的女性成长小说。  相似文献   

8.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以西语裔移民后代的身份创作了《芒果街上的小屋》这部典型的少数族裔女性成长小说。作品糅合了女性成长小说的基本元素及女性原型,展现了成长于美国移民社区的女主人公埃斯佩朗莎的人生经历。在这个过程中,女主人公的成长充满了许多美好的梦想和追求,表明她渴望独立和自由,并为追寻少数族裔女性的独特身份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9.
佐拉.尼尔.赫斯顿的代表作《她们眼望上苍》和艾丽丝.沃克的代表作《紫色》都向读者展示了黑人女性在父权社会的各种逆境中不断寻求个性解放、探索人生价值的艰苦历程。两部小说中女主人公的沉默较为典型,所以探究女性沉默现象可进一步分析沉默现象和女性成长主题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各种小说都有自己的模式,女性成长小说也不例外。以《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和《水与火的缠绵》为例,女性成长小说中的女性成长。作为成长对象的女性虽然各异但也有一定的共性。女性成长过程基本上都分为三个阶段:婚前的青春阶段,婚姻阶段,婚姻破裂及以后阶段。女性成长的方式主要为女主人公在与男性的关系、婚姻的关系和事业的关系中成长。成长的结果多是女主人公事业有成,心理独立,情感明晰。  相似文献   

11.
赛珍珠发表于1946年的小说<群芳亭>堪称一部女性成长小说.小说以主人公吴太太的女性意识转变过程为主线,描述了吴太太从萌生出懵懂的女性意识萌芽到成熟的女性意识的确立过程,探讨了女性在父权社会中如何打破菲勒斯中心主义、构建自我意识体系、实现自我存在和自我价值的问题,提出了人人都有获得幸福和实现自我权利的两性和谐平等观,体现了鲜明的女性意识,对当今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2.
《芒果街上的小屋》是美国一部成长小说。小说生动描绘了芝加哥移民社区里西语裔移民群落中一个羞涩而敏感的少女的成长经历,并通过女主人公埃斯佩朗莎特有的族裔、阶级及女性视角,展示了一种丰富而具有普遍性的成长体验。成长中感受的耻辱时刻是女主人公成长转折点;成长特有的渴望和梦想是成长的动力;自我身份的审视和认同是脱离童真、融入社会的标准。  相似文献   

13.
《莉莲的故事》中女性身份的颠覆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莉莲的故事》(Lilian s Story)是澳大利亚当代女作家凯特.格雷维尔(Kate Grenville)在1984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曾经获得"澳大利亚沃格尔文学奖",并奠定了格雷维尔澳大利亚当代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的地位;该作品刻画了一位与父权社会不断抗争,追求自由与独立人格的勇敢女性——莉莲.辛格(LilianSinger);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小说女主人公莉莲颠覆传统女性形象,与父权制度不断抗争,最终重构独立女性身份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小说中女主人公弗兰淇的成长经历和成长过程的剖析,论述女性成长主题在《婚礼成员》中的主要表现。首先,在弗兰淇的成长过程中,她缺乏正面和理想的引路人。其次,性别反抗的失败使她深刻地意识到女性作为"他者"的束缚和无奈。第三,追求性与爱过程中的负面体验使她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女性成长的艰辛。  相似文献   

15.
夏洛特·波金斯·吉尔曼的《黄色壁纸》一直被认为是女权主义意识觉醒的一部代表作,本文试图从马克思女权主义的角度对这篇小说进行解读,从女权与男权社会、父权思想入手分析女主人公女性"我"的主体意识觉醒。  相似文献   

16.
凯特.肖班的《觉醒》描绘了女主人公埃德娜女性主体孕育、苏醒和成长的过程,探讨了身处父权社会压制下的女性生存的基本问题。由于身受婚姻、母性的重重束缚,她无法彻底斩断与父权社会的联系而绝望地放弃对自由的追求。埃德娜觉醒的不彻底性是造成其悲剧结局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女勇士》是汤婷婷的重要作品。小说描写了一个华裔女孩在美国的成长经历,揭示了华人在美国社会面临的性别、种族和文化矛盾。本文探讨了《女勇士》中主人公从天真的报复幻想到寻求相互理解的心路历程,表达了作者试图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找到女性自身位置的勇气和信心。  相似文献   

18.
《接骨师之女》是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讲述华裔移民的母女关系。本文从成长小说的角度,试图探究主人公露丝的成长历程,露丝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下,如何在经历了最初成长的困惑到启蒙再到顿悟后,由天真走向成熟的成长历程。表明露丝的成长是一个由困惑到启蒙再到顿悟的过程,是在充满着冲突、困难和困惑下发现世界和认识自我的一次探险。  相似文献   

19.
卡勒德·胡赛尼的《灿烂千阳》讲述了两个普通阿富汗女性面对残酷的命运从失去自我到重拾生活希望的感人故事。借助文本细读的方式,通过对小说主人公之一从迷惘到顿悟的思想历程的叙事结构、成长仪式和成长引路人等方面进行分析,证明《灿烂千阳》主人公的年龄跨度虽超出了成长小说的一般年龄界限,仍是一部优秀的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成长小说,并指出主人公玛丽雅姆成为阿富汗千万妇女追求自我与渴望幸福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20.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长篇小说《紫色》和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的短篇小说《潜鸟》都是以描写少数族群中女性生活为主题的.她们的生活都要面对三座大山,即种族歧视,父权主义和生活的贫困.然而由于环境和自身性格的不同,两部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最后的结局截然不同.《紫色》的女主人公西莉最终获得了经济上,精神上,和情感上的独立,然而《潜鸟》的女主人公最后却葬身火海.笔者试图通过分析二者的相似与不同之处,指出少数族群女性如何才能走向独立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