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上世纪30年代初期,湘鄂西苏区开展了大规模的“肃反”运动,给党和红军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失,也使苏区遭到了严重的打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受到共产国际的间接影响,又是“左”倾中央的错误决策所致,而政策具体执行者的主观缺陷则直接导致了“肃反”扩大化的出现。  相似文献   

2.
苏区的国家政治保卫局模仿了苏联国家政治保卫局的机构设置 ,其组织原则和职权划分也基本一致 ,实行局长单一集权制和单线垂直领导原则 ,缺乏监督和制约 ,成为三十年代苏区肃反扩大化的体制因素  相似文献   

3.
欲使肇始于赣南、历时20余年的苏区精神研究进一步拓展与深入,需正确估量“左”倾错误与苏区精神的关系;正视苏区精神的产生,是苏区军民挑战自我、继承弘扬民族优良传统的一种结果;克服苏区精神研究方法上的偏狭,并加强资料建设。  相似文献   

4.
何叔衡、徐特立、谢觉哉、林伯渠、董必武五人,被尊称为中央苏区“五老”。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部队北上抗日时,徐特立等四老参加了长征,克服种种艰难险阻,顺利到达陕北;何叔衡留在苏区坚持斗争,在突围时负伤后壮烈牺牲。  相似文献   

5.
戴季英是鄂豫皖苏区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一生历经国民革命、苏区革命、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属于资历深的开国功臣,但建国后即淡出政治舞台,命运极为多舛。综合考量,与其革命阶段的疯狂肃反及建国初的邀功要官有直接关联。在这过程中,也说了不少突出个人、反对领导之语,最终招致开除党籍、公职,并被"永不启用"。  相似文献   

6.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川陕苏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全国第二大苏区。文章以川陕苏区女红军为考察对象,采用群体研究方法,考察该区域女红军群体特征及工作职能的状况。川陕苏区女红军包括鄂豫皖入川女红军和川陕苏区当地女红军两部分,该群体年龄小人数多;家庭出身普通;文化程度较低。与其群体特征形成反差的是,她们在川陕苏区建设中的作用则更为引人注目。其工作职能涵盖战斗、游击、宣传、医务、内务等方面,工作种类多,分配科学,能够发挥自身优势,为红色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和智慧。  相似文献   

7.
土地革命时期的少年先锋队是一个革命青年的半武装组织。在中国共产党、共青团和苏维埃政府的关心下,少年先锋队领导苏区青年为争取自身阶级利益,保卫苏维埃政权,努力学习知识,并积极投身于革命运动中。他们参与阶级斗争,帮助政府实现各项政治经济政策;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帮助工农群众进行生产建设;训练和培养了大批红军后备力量,帮助红军、赤卫军、游击队保卫苏区政府和人民的安全,并为前线输送了大量优秀战士。在近代中国青年运动史上,少年先锋队组织有着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苏区时期中共不仅提出了“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的科学论断,而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工作,明确要求“党要将红色报刊拿在手里”。新时期开展苏区思想政治教育传媒载体研究,探索苏区思想政治教育传媒载体的特点和成效,并在新媒体视阁下提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载体优化”、“载体外延”的观点。这对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优化配置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鄂豫皖苏区的文化教育建设是苏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苏区人民革命斗争的产物。苏区的文化教育建设,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苏区政治、经济、军事斗争的实际,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和红军指战员的力量,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逐步建立和发展。它作为革命斗争的重要阵地,对传播革命思想,支援革命战争起到了重要作用,对后来中共领导的各个时期的文化建设都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古田会议”召开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红四军党的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党的组织建设方面的问题。针对当时党内的民主集中制、党的干部队伍建设以及党员队伍建设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古田会议”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这一方案对当时整个苏区的党建工作也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鄂豫皖苏区土地革命实践和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中,中共制定并实施了红军公田。其主要内容包括红军公田的分配原则、分配数量、耕种管理及收获产品的分配。它的实施,推动了鄂豫皖苏区的快速发展,实现了中共制定土地制度、实施土地革命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2.
闽西北苏区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从文化资源管理视角,加强闽西北苏区文化资源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闽西北苏区文化资源管理存在物化倾向、意识淡薄、整合力度不够、相关人才与现代文化产业理念缺乏的问题.在国家大力加强文化建设的背景下,管理者要树立文化资源管理意识;创新文化大发展的体制机制;“内强建设,外重促销”,发展红色旅游产业;以期通过文化软实力的科学管理为切入点来探寻闽西北苏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苏区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学术界对苏区精神的内涵和特点、苏区精神与井冈山精神的关系、苏区精神与“左”倾错误的关系、弘扬苏区精神的现实意义等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苏区精神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4.
《初中生》2011,(7):14-14
本文精华“民以食为天。”“军无粮则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华苏维埃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着力改善军民生活。广大红军官兵为了让普天下的劳苦大众吃饱饭,硬是在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忍饥挨饿,浴血奋战,从而确保了红色灶火不息、革命炊烟不灭……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在闽西苏区建立了地方干部训练班、红军学校、看护学校、新泉工农妇女夜校和列宁师范学校等各类职业教育学校,形成了以教育的思想性、培养的针对性、教师的专业性和办学的群众性为主要特点的职业教育。闽西苏区在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对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有着重要的学习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35年陕北发生了肃反,红二十六军的主要领导及与之相关人员被捕,有些人惨遭杀害,致使陕北革命根据地陷入了严重的危机。当时党中央来到陕北对此事的处理结果是只对肃反领导人戴季英、聂洪均做严肃警告,肃反处理在事实上是不彻底的。这个隐性的不易被察觉的现象主要与肃反本身复杂、牵涉范围广;中央红军立足未稳,面临的外部环境恶劣;肃反抓捕对象的特殊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1932年下半年到1934年间,中央苏区及其邻近苏区发动了大规模的“扩大百万铁红军”的运动。这场运动是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一个重要表现。这场运动之所以能够得以发动,是因为当时的中共领导人对革命形势作了错误的估计,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错误指导,再加上红军伤亡过大,部队减员过多。把少年队、赤卫军和地方武装整营整师改编为主力红军的猛烈持久的“扩红”运动,违背了人民战争这一战略战术的总原则,同时也超过了中央苏区人力、物力所能承担的限度,造成了根据地人财物的困难。“扩红”运动对于中国革命的消极作用远大于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苏区时期,党领导根据地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对内建设根据地,对外反抗“围剿”,形成了苏区精神。本文以《红色中华》为例,从提倡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深入实际调查、坚持践行群众路线、坚决揭露腐败行为和弘扬无私奉献精神等五个方面着手,阐释了革命媒体为苏区精神的形成提供了舆论阵地,鼓舞了苏区的革命群众,推动了苏区精神的传播。  相似文献   

19.
鄂豫皖苏区初创时期党风建设曾面临严峻考验,影响苏区的建设与发展。为此,鄂豫皖苏区大力加强思想作风建设,践行密切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之风,倡导艰苦奋斗之风。这些措施提升了鄂豫皖苏区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巩固了党组织在鄂豫皖苏区的领导地位,造就培养了大批优秀党员干部。鄂豫皖苏区党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新时代党风建设要将持续加强党员思想教育作为“重要一法”,将始终坚持密切联系群众作为“核心一环”,将继续推进反腐败斗争作为“关键一步”。  相似文献   

20.
《青年实话》大量文论涉及苏区共青团的扩红,展现出苏区共青团扩红的一些基本特点,即:开展团员征收运动和扩大少年先锋队,培养红军后备军的主干力量;建立地方青年和红军的联系制度,加强地方青年及红军的心理建设;树立和宣传扩红的典范,推介各地扩红的方法和经验,批评扩红中存在的错误;宣传鼓励从各方面支援红军及其家属,切实推动扩红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