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木豆叶的化学成分,为木豆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硅胶、AB.8大孔树脂和重结晶等方法对木豆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分析鉴定。结果: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是:硬脂酸(tearicacid,1),正二十二烷(n-docosane,2),B.谷甾醇(β-sitosterol,3),牡剩苷(Vitexin,4),异牡荆苷(isovitexin,5),芹菜素(apigenin,6),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acid,7),木犀草素(1uteolin8),β-胡萝卜苷(β-daucosterol,9)。结论:化合物1,2,7,9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半制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珍珠菜中木脂素类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珍珠菜(Lysimachia clethroide Duby)中的木脂素类化学成分,采用Sephadex LH-20和半制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联用分离化合物,从中分离并鉴定了两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技术鉴定其化合物的结构分别是:(+)-Isolariciresinol-9’-β—D—glucopyranoside(1).Urolignoside(2).化合物1和2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肉果秤锤树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肉果秤锤树(Sinojackia sarcocarpa L.Q)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理化及光谱分析鉴定结构.结果:从肉果秤锤树叶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熊果酸(Ⅰ)、胡萝卜苷(Ⅱ)、β一谷甾醇(Ⅲ)、齐墩果酸(Ⅳ)、3-β-乙酰基齐墩果酸(Ⅴ)和豆甾-4-烯-6β-醇-3-酮(Ⅵ)Ⅰ、正二十八烷醇(Ⅶ),其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浙江金华的佛手进行化学成分分析.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和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化学成分,并采用多种波谱法对其结构进行鉴定.结果:共分离鉴定4种化合物,分别为柠檬油素(Ⅰ)、6,7-二甲氧基香豆素(Ⅱ)、6-羟基-7-甲氧基香豆素(Ⅲ)、β-谷甾醇(Ⅳ).结论:化合物Ⅲ为首次从金佛手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思茅松松塔的化学成分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溶剂法提取思茅松松塔的化学成分,运用正相硅胶、反相RP-18、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中压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松脂醇(1),罗汉松树脂酚(2),(7S,8R)-3’,4,9,9’-四羟基-3-甲氧基-7,8-二氢苯并呋喃-1’-丙醇基新木脂素(3),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4),二氢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5),3,4-二羟基苯甲酸(6)。结论:6个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采用硅胶柱层析和重结晶方法对山桃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分析鉴定得11个化合物,分别是:棕榈酸(palmitic acid,1a)、硬脂酸(stearic acid,2b)、β-谷甾醇(β-sitosterol,3c)、山柰酚(kaempferol,4d)、槲皮素(quercetin,5e)、二氢槲皮素(dihydroquercetin,6f)、柚皮素(Naringenin,7g)、山柰酚7-O-β-D-葡萄糖苷(Kaempferol-7-O-β-D-glucoside,8h)、槲皮素-7-O-α-L-鼠李糖苷(Quercetin-7-O-α-L-rhamnopyranoside,9i)、槲皮素-3,7-二-O-α-L-鼠李糖苷(quercetin-3,7-O-α-L-dirhamnopyranoside,10j)、胡萝卜苷(daucosterol,11k)。化合物1,4,6,9,11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利用硅胶柱色谱及薄层色谱等进行了分离纯化,并通过^1H—NMR、^13C—NMR、ESI—MS等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对棉铃虫虫生真菌Paecilomyces heliothis(Charles)Brown et Smith的菌丝体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共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为时苯二甲酸二甲酯(1)、甘露醇(2)、十四碳酸(3)、麦角甾醇(4)、麦角甾-7,22-(E)二烯-3β.5α,6β-三醇(5)、过氧麦角甾醇(6)、尿嘧啶(7)、胸腺嘧啶(8)、丁二酸(9)、尿囊素(10).化合物1~10均为首次从该菌种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10为首次从拟青霉属真菌中分离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C18反相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和HPLC等方法分离瑞香狼毒的化学成分,采用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共分离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是:(2R,3S)-3-(3,4-二甲氧基苄基)-2-(3,4-亚甲二氧基苄基)丁内酯(1)、haplomyrfolin(2)、双氢芝麻素(3)、异新狼毒素A(4)和瑞香狼毒素B(5)。结论:化合物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采用硅胶柱层析和重结晶方法对山桃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分析鉴定得11个化合物,分别是:棕榈酸(palmitic acid,1a)、硬脂酸(stearic acid,2b)、β-谷甾醇(β-sitosterol,3c)、山柰酚(kaempferol,4d)、槲皮素(quercetin,5e)、二氢槲皮素(dihydroquercetin,6f)、柚皮素(Naringenin,7g)、山柰酚7-O-β-D-葡萄糖苷(Kaempferol-7-O-β-D-glucoside,8h)、槲皮素-7-O-α-L-鼠李糖苷(Quercetin-7-O-α-L-rhamnopyranoside,9i)、槲皮素-3,7-二-O-α-L-鼠李糖苷(quercetin-3,7- O-α-L-dirhamnopyranoside ,10j)、胡萝卜苷(daucosterol ,11k)。化合物1,4,6,9,11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对井栏边草(Pteris multifida Poir)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用硅胶色谱柱和化学方法等手段对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化学结构。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木犀草素(1)、芹菜素(2)、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3)、Pteroside P′(4)、芹菜素-7-O-β-葡萄糖苷(5)、木犀草素-7-O-β-葡萄糖苷(6)、扶桑甾醇(7)、β-谷甾醇(8)、Dihydroechioidinin(9)。其中化合物3,4,9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茴香(Foeniculum vulgare)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等分离方法对茴香根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并运用NMR、MS等波谱学技术对所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解析。结果:从茴香干燥根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5个化合物:莳萝脑(1)、邻苯二甲酸丁基异丁基二酯(2)、β-谷甾醇(3)、亚油酸(4)、亚油酸甘油三酯(5)。结论:该研究为了解茴香根的药用价值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凤仙花科凤仙花属植物凤仙花干燥茎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及大孔吸附树脂等色谱法分离凤仙透骨草的化学成分,用波谱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从凤仙透骨草中分离并鉴定了4种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quercetin,1),2-甲氧基-1,4-萘醌(2-methoxy-1,4-naphthoquinone,2),β-胡萝卜苷(daucosterol,3),槲皮素-3-O-葡萄糖苷(quercetin-3-O-β-D-glucoside,4)。  相似文献   

13.
综合利用多种色谱分离方法和材料对辐裂锈革菌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并运用波谱学技术( NMR、MS、UV、IR)对所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解析。从辐裂锈革菌甲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1)grifolic acid,(2)4-(2′,5′-dihydroxyphenyl)-(E)-3-buten-2-one,(3)反式-1-(4′-羟基苯基)-丁-1-烯-3-酮,(4)原儿茶醛,(5)对羟基苯甲醛,(6)亚油酸,(7)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8)过氧麦角甾醇。所有化合物均是首次从该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金莲花中荭草苷和牡荆苷对D-半乳糖(D-galactose,D-Gal)致衰老小鼠脑组织抗氧化酶活性的动态影响,探讨荭草苷和牡荆苷对脑组织抗氧化酶系活性作用的时效关系。方法:采用D-Gal腹腔注射(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ip)致亚急性衰老小鼠模型,8周造模成功后,分成正常组、模型组、荭草苷和牡荆苷各三个剂量组(40,20,10 mg·kg-1),维生素E(20 mg·kg-1)对照组。各治疗组从第9周开始每日上午分别灌胃(intragastric perfusion,ig)给药,每日一次。给药第2,4,6,8周时,分别断头处死小鼠,用预冷的生理盐水制成10%的脑组织匀浆,8000 rpm离心得上清液,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以及脑脂褐素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给药2,4周后,各治疗组抗氧化酶系虽有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给药6,8周后,各治疗组在提高抗氧化酶系活性以及降低脑脂褐素含量上差异有显著性。荭草苷组和牡荆苷组相比,给药2,4周后,各剂量组在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及降低脑脂褐素含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给药6周后,荭草苷40,20,10 mg·kg-1三个剂量组在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及降低脑脂褐素含量上优于同等剂量的牡荆苷,给药8周后,荭草苷20 mg·kg-1和10 mg·kg-1剂量组在提高抗氧化酶系的活性及降低脑脂褐素含量上高于同等剂量的牡荆苷,而40 mg·kg-1剂量组差异无显著性。与维生素E组相比,给药8周后,荭草苷和牡荆苷20,10 mg·kg-1两个剂量组在提高脑组织抗氧化酶系活性及降低脑脂褐素含量上低于维生素E组,40 mg·kg-1剂量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荭草苷和牡荆苷具有提高D-Gal致衰老小鼠脑组织抗氧化酶活性的作用,随给药时间和给药剂量的增加,其提高抗氧化酶活性的作用增强。40 mg·kg-1的荭草苷和牡荆苷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毕拨挥发油化学成分,在毕拨挥发油化学成分中,共分离出115个成分,鉴定出其中的81个成分,已鉴定成分占总挥发油成分峰面积的97.83%;主要为萜烯类及其含氧衍生物等化合物,含量较高的成分是α-律草烯(4.44%)、α-姜黄烯(4.94%)、大根香叶烯-d(5.67%)、十五烷(12.30%)、β-没药烯(6.20%)、十七(碳)-8-烯(6.66%)、8-十七(碳)烯(9.29%)、十七烷(9.07%)等化合物。  相似文献   

16.
杭菊中黄酮苷的提取与分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菊花按产地和加工方法不同有四种规格,经过试验发现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lute-olin-7-O-β-D-glucoside)是它们共有的有效化学成分。本试验从杭菊花序的95%乙醇提取物中,经萃取、硅胶柱层析和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分离得到一个单体化合物,经显色等化学反应鉴定为黄酮苷类化合物,经红外、紫外、核磁共振光谱分析鉴定其为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  相似文献   

17.
线纹香茶菜地下部分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线纹香茶菜地下块状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用70%丙酮冷浸提取,相关部位的主要成分通过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依据现代波谱技术及与标准品对照的方式进行结构鉴定。结果:由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3β-乙酰基齐墩果酸(2),3β-乙酰基乌苏酸(3),油酸(4),花柏酚(5),山楂酸(6)。结论:上述成分均为首次从该植物地下块状根茎中分离,其中2-6为首次由该植物中获得。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果脯佛手中甘草苷和甘草酸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LiChmspher RP—C18色谱柱,以乙腈-水(1.2%甲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54nm.结果:甘草苷在0.21-3.15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1053.9644X-0.0528(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9.7%,RSD为1.72%(n=9),重复性RSD为0.14%;甘草酸铵在0.25—6.25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1311.3875X-14.3144(r=0.9998),平均回收率为100.8%,RSD为1.31%(n=9),重复性RSD为0.40%.结论: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19.
为了综合开发利用云南省丰富的八角属植物资源,作为前期的基础研究,课题组对短柱八角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采用硅胶柱层析进行分离,用有机波谱学的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为:2α,3α-epoxy-himachal-7-ol(1)、2α,7-Dihydroxyhimachal-3-ene(2)、-胡萝卜苷(3)和β-谷甾醇(4),化合物1和化合物2为雪松烷倍半萜,所有化合物均是首次从该物种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利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等色谱方法从湖州铁线莲Clematis huchouensis Tamura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分别鉴定为正三十一烷醇(Ⅰ)、正二十五烷醇(Ⅱ)、正二十四烷酸(Ⅲ)、β-谷甾醇葡萄糖苷(Ⅳ)、β-豆甾醇葡萄糖苷(Ⅴ)、木犀草素(Ⅵ)、芹菜素(Ⅶ)、liriodendrin(Ⅷ)和芦丁(Ⅸ).首次报道了湖州铁线莲植物中化学成分的研究,其中化合物Ⅰ和Ⅱ首次从铁线莲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