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莎菲是丁玲笔下的一位悲剧女性。造成她悲剧的原因比较复杂。本文试图就莎菲的理想与所处的时代环境、莎菲与陌生群体、莎菲与莎菲之间的种种矛盾进行深入的分析,说明她的理想终究幻灭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张雨波 《新高考》2013,(1):35-38
[导读]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是19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他的诸多小说都为中国读者所熟知,如《雾都孤儿》(Oliver Twist),《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远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等.《远大前程》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展现了主人公匹普(Pip)的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3.
对于莎士比亚笔下的奥瑟罗,历来评论家对其褒贬不一。奥瑟罗为什么会前后判若两人,酿成悲剧的原因是什么,这是问题的核心。究其本质,笔者以为这是人生理想幻灭的悲剧。奥瑟罗对真善美的人生美好理想的执着、信任和追求遭到了摧毁性的打击,理想之高造成了幻灭之深,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相似文献   

4.
在色彩纷呈的女性小说创作中,台湾女作家於梨华的《雪地上的星星》、大陆女作家方方的《树树皆秋色》以及徐坤的《厨房》,从海峡两岸各自的女性书写视野出发,却共同触及了知识女性从爱情理想构建到希望破灭所承受的情感之悲和摧毁之痛.以女性情感经验的多角度阐释,来探寻知识女性情感追求之出路,两岸女作家的作品引发出对两性相处模式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5.
毛姆的《红毛》这部作品通过对一个爱情悲剧故事的叙述,不但表迭了作对美好爱情生活终归幻灭的悲凉心绪,而且折射出作心理深层对理想世界的遥远追幕以及这种理想被现实生活中的人性冷漠和时间消磨所淹没的无奈和困惑。  相似文献   

6.
《带灯》是现实批判的力作,小说用一个个细小的事件展示了当下社会面临的问题,深刻批判了官场的黑暗与国民的劣根性。但批判中又饱含着作者奋斗的激情,混杂着贾平凹对社会、文学的理想与期望。本文通过分析《带灯》对现实问题的揭露、隐喻手法的运用以及带灯的形象分析等讨论《带灯》中的现实批判以及批判下的理想书写。  相似文献   

7.
司汤达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奠基人之一。 “享利·贝尔,米兰人。活过。爱过,写过。”——这是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为自己写的墓碑铭,也是他一生的写照。司汤达出生在一个律师家庭,一生经历坎坷。早在青年时代,他就深受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影响。他曾因崇拜拿破仑而随拿破仑大军南征北战。  相似文献   

8.
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20、30年代美国文坛"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他纵情参与了"爵士时代"的酒食征逐,也完全融化在自己的作品之中.但在沉湎于其中的同时,又能冷眼旁观,体味灯火阑珊,用凄婉的笔调抒写了"美国梦"幻灭的悲哀.其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就是"爵士时代"的一曲挽歌.菲茨杰拉德同其著作中的人物一样,既是"参与者"又是"局外人".  相似文献   

9.
汤氏剧作以“四梦”为最,后人除为其艺术成就称好之外,其所蕴含的至情主题及哲学内涵更为大家所吸引,这四梦中一以贯之的情生、情至、情灭主题也正是这位剧作大家坎坷一生、矛盾复杂思想的艺术体现。  相似文献   

10.
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不仅源于她出众的才华和良好的文学修养,更在于她内心有着超越时代的人生追求和难以圆梦的现实陷落。通过对李清照诗词作品的解读以及对她人生轨迹的探寻,我们可以发现在其跌宕起伏的一生中,她一直在追求着爱情的纯真美好、人格的高洁独立以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她的这种追求不仅超越了那个时代的寻常女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超越了她同时代的男性。李清照的人生追求却又不可避免地充满了曲折和坎坷。她的现实遭遇,虽然是那个时代的必然,但她的理想追求则成为了人们生命追求的永恒。正因为如此,李清照的诗词才能够穿越千年时空,不断叩击着后人那因现实遭遇而落寞和困顿的心灵。  相似文献   

11.
<正> 《战地春梦》(直译作《永别了,武器》)是美国著名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厄纳斯特·海明威1929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关于这部小说的主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认为它是“一部宗教性的书”,寻求宗教意义是这部小说的主题思想;有的认为它反映了恋爱与战争两个主题;更为集中的观点是:这部书的主题是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人们各有自己的思想轨道,从各自的立场、角度去观察、分析,便得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结论。  相似文献   

12.
13.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抒写“真我”的抒情散文,带有明显的“自叙传”的色彩,贴有“朱自清”标签,是特定时期朱自清灵魂世界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4.
夏文先 《现代语文》2006,(12):31-33
苏轼的思想“宏博通达”,复杂多变,儒、释、道三家都曾以不同的方式对他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进则孔门之道,退则老庄佛禅,三时有交织,难以明辨,且不同程度地呈现在他的社会生活及创作实践中。比较明显的是,苏轼谪居黄州期间三游赤壁所作的三篇诗,较明晰地反映了他思想流变的这一过程,即由主“儒”思想向主“道”思想的转化。  相似文献   

15.
<金色的耶路撒冷>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德尔拉布的主要作品之一,通过描述女主人公克拉拉的成长经历,寻找女性的生存价值、探索女性发展的道路,反映女性意识觉醒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英国知识女性挑战社会传统、寻求精神突围的勇敢和执着.本文从题目的寓意入手,通过德纳姆与克克拉的家庭、克拉拉所追求的理想女性(克莱莉亚)及其所追求的理想爱人(加里布埃尔)这三方面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分析矛盾冲突的集合体--克拉拉的女性意识觉醒到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屈原的精神世界具有人格和神格的双重性,屈原现象是中国神本文化向人本文化转折时期独特的文化现象。神格和人格双重追求的幻灭是屈原悲剧性作品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7.
理想城邦是亚里士多德继承柏拉图的思想,注重对理念的描述,而城邦理想是亚里士多德摆脱柏拉图的思想后形成的独特的概念,侧重于具体的实践。对亚里士多德的城邦理想与理想城邦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分析城邦理想与理想城邦的建构基础,以及二者背后的逻辑。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全盛期,为青年人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和力量的舞台,然而他们无法适应处在转型期的社会的价值准则,甚至导致了精神上的幻灭和肉体的毁灭.这种当时普遍流行的绝望感,一方面根源于作者本身对人生产生的绝望情绪,体现小资产阶级作家挺进主流价值核心的强烈的不适应感;另一方面,也是对占据统治地位的宗教神学、理性主义的抗拒.而这种对资产阶级病态的深刻否定和批判,正是新的追求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9.
“在我们前面.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每一次读到这个地方,我总是一声叹息。哲尔赛岛是“穷人们的最理想的游玩的地方”,是“我们的心事”和“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我们的哲尔赛之行是“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但是,“远处”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幸福,从海里“钻”出来的哲尔赛岛只是一片紫色的“阴影”——我们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就这样变成了阴影。我们的“快活而骄傲”竟然如此短命。  相似文献   

20.
生活在二十世纪初的劳伦斯深深地感受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对人性和人的价值的摧残以及现实、自然和理想之间又是如何地充满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本文通过对《钢琴》一诗的解析 ,揭示了诗人理想的“自我”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中完全受到“现实异性”的压制。面对理想与悲哀的现实的冲突 ,诗人只能发出深深地哀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