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4月23日,一纸讣告送到我的手中,定睛一看,先是一惊,而后呆坐在办公桌前,茫然不知所措,任凭泪水顺着面颊流淌……。原来,我大学和研究生时期的恩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原院长、中国广播电视学会顾问温济泽老人,走完了他坦荡而坎坷的85岁人生,4月16日与世长辞了。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噩耗,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事实。因为就在元月上旬,温老(多年来他的学生们都这样尊称他)还给我打来电话,说收到了我寄给他的新春贺卡,很高兴,因忙,就不回寄了(温老的习惯是,对逢年过节寄给他贺卡的人他都要回寄一张),并说:“我想…  相似文献   

2.
轻轻翻开还散发着墨香的《第一个平反的“右派”:温济泽自述》.作为温老写作这本回忆录的助手,我早已熟悉书中的内容,但今天再次翻阅它,仍然被温老高尚的人格魅力深深打动.温济泽的一生坎坷不平.他1914年出生于江苏淮阴,1929年参加革命,到今年整整70年。这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发展、壮大的70年,也是艰难曲折的70年。温济泽亲身经历中共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他以一个共产党人的忠实和坦诚,沿着几十年的人生轨迹,深刻反思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风风雨雨,毫不留情地剖析了跟随中共几十年的“左”的幽灵、“左”给党造…  相似文献   

3.
接到编辑部的采访任务,星期三我打电话与温济泽同志约采访时间,没想到,温老的日程安排得很紧:星期四《当代新闻学》编委的同志们到温老家中谈话;星期六温老要准备去山东参加全国科普创作协会理事会;星期五能见我,但只能是上午,下午还要接待中国报刊报记者的采访。真够忙的。温济泽同志从1943年在延安《解放日报》副刊部工作开始,至今已经历了43年的新闻生涯。43年,他涉足报纸、通讯社、电台、新闻教育领域,是新闻界少有的全能手。他曾是新  相似文献   

4.
全国新闻改革与新闻教育改革研讨会不久前在郑州举行。当我听说新闻界前辈、全国高校新闻教育学会会长温济泽同志莅临郑州参加会议时,便决定拜访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但有关人员挡驾说,温老很忙,且年事已高,不便会见记者。后来在一次报告会散会的归途中,我趁机向温老提出采访他的请求.承蒙他应允,并说“时间很紧,随便聊聊吧。”  相似文献   

5.
童兵老师     
童兵,46岁.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1988年5月,他顺利地通过了题为《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奠基人》的论文答辩,成为新中国成立四十年来自己培养的第一位新闻学博士。当时.我冒昧地给他写了一封信,但信寄出后我马上就后悔了:童兵老师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社会活动,能有时间给一位普通的中学生回信吗?出乎意料,半个多月后,童兵老师给我寄来了热  相似文献   

6.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我正在昆明。后来在《华商报》负责的刘思慕、萨空了、高天诸位老师,当时也都在昆明。他们都是我先认识,后来在香港中国新闻学院当老师的。我认识刘思慕老师是在桂林沦陷前夕。当时我随前华商报总编辑胡仲持逃亡到昭平,住在广西日报社。在我们路经平乐时,就同刘思慕老师住在一起。虽然是在逃亡途中,刘思慕老师和广西日报总编辑莫迺群仍编印号外,把战争情况及时地报道给读者。他们这种忠于新闻事业职责的行动,使我很感动。桂林失陷后,仲持老师隐居到八步乡下。我辗转流浪到昆明,见到了刘思慕老师,有他照顾,住在高天老师给我的一席之地,才免了露宿  相似文献   

7.
我与苏秋萍老师结识时间不能算是长久,但很有幸能够成为他近二、三年内结交的仅有的几位新朋友之一。苏秋萍老师于我,他既是前辈更像家人。他对我不仅在专业上倾囊相授,诸多鼓励,生活中也真诚相待,颇多照顾。每次他新加坡的亲戚来到上海,他们的家庭聚会也都会请我参加。有段时间,我的喉咙不适,时常咳嗽。他回新加坡特意给我带了止咳的特效药。如果把时间推前到2009年,我还没跟苏秋萍老师结识之前,一切都是不可能发生的。在此之前,虽然有时也会在某些行业的Party上遇  相似文献   

8.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我正在昆明。后来在《华商报》负责的刘思慕、萨空了、高天诸位老师,当时也都在昆明。他们都是我先认识,后来在香港中国新闻学院当老师的。我认识刘思慕老师是在桂林沦陷前夕。当时我随前华商报总编辑胡仲持逃亡到昭平,住在广西日报社。在我们路经平乐时,就同刘思慕老师住在一起。虽然是在逃亡途中,刘思慕老师和广西日报总编辑莫迺群仍编印号外,把战争情况及时地报道给读者。他  相似文献   

9.
温老出生于苏北淮阴城。在这漂母济韩信的故地,民间有一个好传统,就是对当地的一切爱国爱民的仁人志士几乎都有口皆碑。时入近现代,即便在蒋介石的白色恐怖和日本强盗的铁蹄蹂躏下,这里的许多父老兄弟对早年投身于共产主义运动的革命者,也暗中悄没声地传颂着。所以,1945年日寇被迫宣布投降,当我随着全歼拒降守敌的黄克诚同志领导的新四军第三师部队进入这座古城时,就得闻温济泽同志的大名了。他年长我14岁,参  相似文献   

10.
去年春天,我和牛林老师来到大林街头,发现一个小伙子拿着书本在向人们讲解什么?凑过去一瞧,原来是乡供销社售货员江宏给农民传递致富信息。牛老师笑着对我说:“新闻就在你眼皮下,你不觉得溜掉了可惜?”说话间,一位熟人叫肖海章和我们聊起来。原来他从江宏那里得到致富信息,成了大林乡科技专业户。经进一步调查了解,掌握了江宏热心传递信息事  相似文献   

11.
诞生于1916年的甘惜分老师今年迎来了他的百岁之年,作为他的学生,我在衷心祝福他健康长寿的同时,自然会回顾起与他的交往和友谊,感念他所给予的关爱和帮助。我从1964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成为甘老师的学生,迄今已整整50年了。特别是后来我又在1978年成为他首批招收的两个研究生之一(另一个是童兵),2003年我又作为引进人才回母校任教从而成了他的同事,可以说在他教过的学生中,我是同  相似文献   

12.
2002年6月18日,我正在河南省漯河市参观几个繁荣经济,共同富裕的村庄,晚上有事和北京通电话,不料却得到一个噩耗,全国广播电视界和新闻界所尊敬的吴冷西同志不幸病故了。在中国的新闻史上.在通讯社、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播媒介都做出过巨大贡献的.除了冷西同志,没有第二人了。静夜无语.在深切的悼念之中,他那严肃认真、沉着稳重,奋斗不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优良作风的鲜活形象,又一次浮现在我的眼前。  相似文献   

13.
归来吧     
李强 《视听界》2008,(2):119-119
第四年到浦口给南大广播电视系的学生开“广播业务”课。教学生比做节目让我觉得high。现在的孩子多聪明机灵,课堂沉闷上三分钟他们就坚持不住了,逼迫你耍尽百宝调动起他们的情绪,这对老师的智力和体力是个大挑战。做节目也有听众反馈,可总是延后的,听众张和听众李是抽象的,面目模糊的,怎么着都有点像对着空气做戏。  相似文献   

14.
我和于浮生相识好多年了,从打第一次见面就留下深刻印象,后来成为知心朋友,浮生小我几岁,但我平时称他为兄,有些场合我叫他老师,凭着我多年的了解,又依据朋友们提供给我的相关资料和浮生经常寄给我的他主持节目的影碟.今天我要好好说说他……  相似文献   

15.
我只记得     
临近除夕,我暂把八十有三的父母放在一边:准确点,放在冰冷的洞庭湖的北边小镇,让我乘梦来看母校的老师—铁夫斯基!这是一个成熟男人的想法!我对张铁夫老师的爱绝对不是初恋!我只记得,我是父母生产养育的附属产品,我是老师培育出的少有精品!铁夫老师至少让我初识了两个国家.一个祖国、一个俄国,并教会我如何去比较!人与动物、男人和女人。我读完了他家所有的诗集,我听完了他给我班上的每一堂课,我并且听懂了别人没有听懂的东西;他完成了一个老师应该完成的全部任务。  相似文献   

16.
有幸在李庄同志领导下工作了十几年,他是我的领导、长辈、老师,也是我的同志和朋友.按说我应当称他"李总"或"李老师",但是报社早已约定成俗,众口同音,连工厂的工人都叫他李庄.  相似文献   

17.
4月11日上午,我刚到报社上班,便接到罗泾卫生院一位医生的来电,说潘桥村何家宅有一村民清早突然“自燃”身亡。我曾在罗泾中学任教8年,学校与卫生院近在咫尺,这位医生和我很熟悉。因此,他的来电按理不致虚假。他很详细地讲述了事情发生的经过后,又说:“罗泾中学的徐老师就住在这个宅上,他刚来医院看病,也知道这件事。”我立即挂电话给徐老师,他的回答也十分肯定。  相似文献   

18.
李文丽 《现代传播》2001,(5):127-129
新华社2001年4月9日播发了这样一则消息:河北省国安市某学校一个班里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在一次课堂提问时,举起了左手要求回答老师的问题,可是当老师叫他回答问题时,他却答不上来.感到奇怪的老师后来问他为什么不会也举手时,这个学生哭着说:“老师,如果我不举手,别人会笑话我。”老师由此感到学生有一颗强烈的自尊心。他对学生说:下次提问时,如果会答就举左手,不会就举右手。此后,每看到学生举左手时,老师就给他机会让他答,举右手时则从不让他站起来。一段时间后,这个学生变得开朗起来,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于…  相似文献   

19.
我在复旦求学、任教的33年里,对我影响最大、教诲最深的恩师,莫过于丁淦林教授.即使离开复旦后,他仍然一直关心着我,指导着我. 回首往事,感慨万千.概括地说,丁老师是一位少有的宽厚长者、睿智学人、谦和宗师.他给后人留下了丰硕而宝贵的精神财富,限于篇幅,我谨撰此小文,献上心香一瓣,略表缅怀之情.  相似文献   

20.
薛宝海 《视听界》2009,(2):118-118
一月初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期末考试,考试之后,教务处的一位监堂老师告诉我:“您这堂课,期末没有打小抄的!”是啊,我出的都是主观考试题,每个人的观点、好恶都不一样,没有标准答案,没地方可抄啊!看来我在教学与考试方面的一些“新方式”,也顺便给杜绝考试抄袭起了积极作用,这可是无心插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