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青藏高原地区民族声乐文化,由于受其所在区域独特的地域文化、方言声韵、历史人文及地方审美意蕴等元素的影响,使其带有浓郁的地方民族声乐演唱色彩,并成为我国民族声乐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依据“高海拔气候因素”对演唱气息、腔体的制约与限制的教学观察,探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声乐教学与内地声乐教学的差异,通过创新民族声乐教学模式,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为提高本地区声乐教学水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作为表演艺术,童声合唱团一直是学生参与音乐实践的重要园地,是学校艺术教育成果的重要体现形式。合唱作品的案头工作是合唱排练前的全面准备工作,它是指挥家专业技能和个人智慧的集中体现,是实现指挥家心中完美音响的第一步。本文以合唱《可可西里》为例,论述如何做好童声合唱作品案头工作中的理论分析、实践处理,以期有效提升童声合唱团的艺术水准。 相似文献
3.
于华友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18(9):124-128
本在概括地介绍可持续发展与旅游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旅游与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区的概念之后。针对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普遍存在的问题,希望通过对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来阐明马边彝族自治县在未来的旅游开发中,在实现从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经济优势转化的过程中,如何减少由于大量的国内外游客的涌人对自然和社会化的压力,降低对环境的破坏,从而使旅游业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自然保护区管理与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广西木论自然保护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分区理论、社区群众参与式管理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通过对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区位特点、资源优势、主要功能、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关系以及存在问题的研究分析,说明资源环境保护对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针对保护区资源环境管理与社区经济开发的矛盾,作者提出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协调关系,合作双赢,共同发展的保护策略,并提出采用MAB(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的管理模式促进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生态旅游特征的分析、以及对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现状的评价,指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要以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为前提,并根据旅游与生态保护相统一的理念,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产品的设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88-92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效益实现,依赖于对从业人员的有效管理。以广西龙虎山为例,对其从业人员工作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进行实地调查,发现景区收入低、晋升空间小、工作强度大、工作内容枯燥、员工食宿差等几个方面制约景区从业人员工作和生活满意度的提高。研究认为,广西龙虎山自然保护区应从开展员工培训、改善员工待遇、提升员工晋升空间、合理进行员工工作设计、关心员工生活等几个方面努力,以提升其从业人员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根据2007年5月在桂林市所做的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客源市场调查问卷结果,分析了桂林市民对于城市近郊保护区生态旅游的认知度,对花坪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客源市场的开发,旅游产品和设施的设计提出依据。 相似文献
8.
9.
10.
11.
朱永全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3):1-5
高海拔和高寒区环境下,机械设备输出功率下降,使用性能降低。本文提出高原条件下大功率内燃机的功率保持技术,高原多年冻土区隧道钻爆法施工设备造型配套原则,以及设备安全和使用管理技术等,经受青藏铁路工程建设的检验,供类似工程应用与参考。 相似文献
12.
青藏铁路通车,使两省区交通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得到极大改善,旅游人力资源市场需求量大增,只有在政府的宏观统一指导下,加强公共服务,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断优化旅游人力资源结构,营造旅游诚信环境,才能全面提升旅游品牌,推动青藏两省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中国科学院新增选院士莫宣学教授从事地质专业学习、地质教育与地学科研工作50余年的经历做了较为完整的叙述,集中介绍了莫宣学教授在岩浆热力学基础研究、青藏高原地质研究和"三江"特提斯成矿域岩浆作用与成矿关系研究三大领域所取得的突出成绩,并通过挖掘莫宣学教授成长的经历,真实地反映出他对待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严谨作风,以及作为一名教师与科学家的优秀品格。 相似文献
14.
蒲生华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5):112-116
青藏地区是谚语的富矿区,这里的谚语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社会功能。青藏地区谚语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浓郁的民族性、鲜明的地域性、深邃的哲理性和语言描述上的形象性,其功能主要有警示教化功能、知识传播功能和文化载体功能。 相似文献
15.
青海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资源等所形成的特色化资源。青海化资源的多样性,决定了化资源开发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以旅游开发来带动丰富多彩的青海化产业的发展是西部开发和经济腾飞的契机。 相似文献
16.
要实现青藏高原教育的现代化,应先从化入手,把那里丰富的化资源按照教育学的要求整合起来,使之成为与青藏高原的独特性相一致的课程资源,这样既可以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又能充分展现民族地区化资源的内在魅力和价值。规范地开展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工作,需构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心,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督导。 相似文献
17.
河北茅荆坝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实地考察和标本的研究鉴定,茅荆坝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内共有13科20属38种(含种下等级).属的区系成分统计结果表明了蕨类植物区系显著的温带性质,温带成分属最多,其次为世界广布成分属和中国特有成分属,没有热带成分属分布.蕨类植物分布的海拔主要在500 m至1600 m,生态类型主要为石生与土生两类.保护区内这些蕨类植物资源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牛姆林自然保护区药用蕨类植物资源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福建永春牛姆林自然保护区内药用蕨类植物共计29科42属55种,主要科为水龙骨科、乌毛蕨科、风尾蕨科、金星蕨科、卷柏科和铁角蕨科;主要属为风尾蕨属、线蕨属、狗脊蕨属、卷柏属和铁角蕨属,其中以风尾蕨属和狗脊蕨属分布相对集中. 相似文献
19.
青藏地区传统古村镇、古遗址、古民居等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在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使许多藏在深闺中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但在西部大开发、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珍贵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正在不断地被蚕食和破坏,该地区采用的保护开发模式逐渐显露出种种弊端,由此引发出这样一个问题: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生态环境破坏和消失的庞大成本,由什么主体来承担?凭什么来拯救青藏地区正在有形无形消失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本文从青藏地区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及生态环境、优化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生态环境等方面,针对存在的弊端提出了一些疑问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50年代是我国青藏高原登山运动和科学考察的分水岭。本文试以中国地质大学60年来开展登山科考活动为背景,介绍其发展历程及其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