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09年,胡适离开中国新公学,茫然不知所归.当时,他的家已不可救药地衰落下去.于是,他只得寄居在上海,与一帮酒肉朋友混在一起.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堕落下去. 中国新公学有个德国教员叫何德梅,他父亲是德国人,母亲是中国人.这位何君能说广东话、上海话、官话.此人是个中国通,中国人的玩意儿,他样样精通.当时的胡适就和他同居一室.何德梅常邀一帮朋友打麻将、喝酒.这样,不到两个月,从打牌到喝酒,从喝酒到叫局,从叫局到吃花酒,胡适全都学会了.  相似文献   

2.
兰子 《出版经济》2003,(12):42-43
在酒店顶层的酒廊里,叶小歌等着同僚多年的赵明明.他的四周空无一人.那些卖笑的看他这副深沉的派头,一定以为他是卧底.一个姑娘飘飘渺渺而过,绕了几个圈子,坐在他的桌子边,看了他一眼,没有说话,从书包里掏出一本英文小说.她看来看去,总没翻过那一页.  相似文献   

3.
他著书,他思考,他是一位长者,更是一位智者,他是连续四年担任全国政协会议大会新闻发言人的赵启正.有不少人曾被他回答记者提问时的机智、幽默所折服;有人说,“一口气读不完一个‘赵启正’.” 早春三月,在全国两会政协委员的驻地,赵启正接受了本刊记者独家专访.请教他,作为记者,应该怎样面对两会,应该怎样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出有意思、有价值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李翔 《传媒》2004,(2):40-41
在西方,人们相信,每一份报纸、杂志和我们每一个人一样,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特纳.特里奇在他的自传<我的一生与纽约时报>中描述:当卡特里奇知道他将在<纽约时报>获得一份工作的时候,他每天都会买一份<纽约时报>,模仿时报的行文风格写文章.那时候,他还在<芝加哥太阳报>作记者.此后,卡特里奇的职业生涯中,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同纽约时报那种长长的不加标点的句子为主的行文方式联系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5.
跟许多普通人一样,我没有见过哈维尔. 可这个事实,不妨碍我走近他、阅读他,甚至想象他、感受他.在我的心目中,他更像是自己家里住得很远的父辈,一位可敬而更可亲的远房表叔. 是共同的历史、共同的命运,把我们联系在了一起.对于这种限定或者恩赐,我们只有面对.或者,学鸵鸟是另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6.
几年前,我刚到江西吉安电视台工作时,一位即将退休的新闻前辈送给我一句话:"工作在新闻战线,要处处如履薄冰,事事如临深渊."当时,我并不理解他的意思. 这位前辈退休前的一天,我到他的办公室,正好碰到他在整理东西.他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厚厚的档案袋,小心翼翼地打开,从里面拿出一叠发黄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汪伟 《青年记者》2012,(15):29-31
1991年以来,每当全国人大会议闭幕,就循例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一场总理记者招待会.从那时起,媒体就将总理记者招待会视为观察中国总理个性和工作风格的绝好机会.2003年,现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第一次出现在这个场合时,第一个提问的记者要求他评价前任的工作,而第二个问题就直白地要求他评价自己的个性,并拿他和前任做了比较.2012年,他最后一次出现在这个场合时,记者再次要求他评价自己.  相似文献   

8.
雕刻灵魂     
记住,我们在养小孩,不是在养花! 大卫--我的隔壁邻居--有两个小孩,一个5岁,一个7岁.有一天他正在教他7岁的孩子凯利怎样使用瓦斯驱动割草机割草.当他正教他如何在尽头将割草机掉头时,他的妻子叫他去问事情.当大卫转身回答问题时,凯利把割草机推到草坪边的花圃上--所过之处,大约2尺宽的一条痕迹已被夷为平地!  相似文献   

9.
高大瘦削的身躯始终充满能量.熟悉他的人说他是“拼命三郎”,总爱劝他多休息注意身体;接触过他的人说他特别敬业,常常为了一条新闻报道熬到凌晨两三点. 他就是高思杰,安徽省阜阳广播电视台外宣科科长.18年来,他以一位新闻人的博大情怀,将对这片土地的情、对父老乡亲的爱,化作一组组精彩的镜头、一行行滚烫的文字,弘扬出社会的正气,传递着时代的声音.在不幸痛失爱女之时,他又以一位父亲的博大情怀,主动捐献女儿器官,用无声大爱点亮他人的生命之灯,谱写出一曲感天动地、情暖人间的生命赞歌.2015年12月,他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是安徽省也是全国新闻宣传战线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先进典型.  相似文献   

10.
诗人艾青是属于世界诗坛的.1981年8月,我曾有幸在首都北纬饭店受到他和爱人高瑛的亲切接见,那时他刚从北大荒返京.因史家胡同的旧宅正在修缮,故寄寓于饭店.在那里,我为他摄了二张照片,一张端坐沙发,一张是在写字台旁.房间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与他真人头像大的青铜雕塑,逼真精神.诗人说话风趣、语调铿锵.他说:"近年来,听觉不灵,但骂我的话都能听见,赞扬的话都听不见."他谈到他多次摔跤,住院动手术,"阎王爷忘了我.  相似文献   

11.
满都拉是我在新闻路上结识的好友.作为蒙古族人,他性情豪放,内心却十分细腻,特别是他有着一颗对所热爱的事业异常坚定执著的心.在和他交往中你不难发现,粗犷的外表下他有着丰富的美术专业知识和对事对人敏感独特的观察、思考和见解.由此,他做的每一件事或是拿出来的每一件作品,都能给人带来意想不到惊喜和打动,这次嘱我作序的《新闻人物素描》便是其中一件.  相似文献   

12.
发生在复旦的博士投毒案,让我想起了方方的一篇小说. 小说的名字叫"涂自强的个人悲伤".读罢,某种莫名的悲伤让我几乎无法忍受. 富贵可以遗传,很多时候,贫困也是遗传的.涂自强家里太穷了,他生长的那个穷困山村,太穷了,作为村里唯一考上大学的孩子,他背负了很多期许,但要命的是,在"关系社会"中,他更一穷二白.总有一只无形的手,将他拦在成功的边缘,将他拽回祖祖辈辈相同的宿命.  相似文献   

13.
上个世纪30年代,刘文典是一位很有名的教授、学者.1929年他任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并在北大兼课.解放以后,他被聘云南大学,三尺讲台上,躬耕到老.有一次,学生向他讨教:如何写好文章?他信口说:"只须注意'观世音菩萨'就行了."  相似文献   

14.
从主席诗词“答友人”中划掉自己的名字 乐天宇在华南热带植物研究所七八年,亚热带气候的影响,他得了严重的关节炎.组织上让他回北京,他成为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员.周恩来总理关心他,打听他的状况.不久,乐天宇接到通知,增补他为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组织上的关心,他想到了周恩来、毛泽东.回想起延安时期,毛泽东听完关于烂泥洼的汇报后把他留下来.他们谈及九嶷山,还给毛主席背了一首清代书法家何绍基写的诗:“生长月岩濂水间,老来才入九嶷山.消磨筋力知余几,踏破人间五岳还.”毛泽东一听哈哈大笑,“你这个九嶷山人夸他来激我.他的字写得好,诗一般.以后有机会我一定去九嶷山看看,那是舜帝巡游的地方啊.”以后毛泽东见到他都叫他九嶷山人.  相似文献   

15.
98岁的季老季羡林、93岁任老任继愈,在2009年7月11日同一天辞世. "人生不满百",一语成谶.季羡林先生尽管久居医院,但在高寿者中,他的身体算是较好的,精神状态更是不错.逝世的前一天他还在挥毫题字,用毛笔题写了"臧克家故居"等.他是因心脏病突发离开人世的.  相似文献   

16.
张志安,曾供职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14年开始,担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成为中国最年轻的传播学院院长之一. 在大家眼中,他的睿智与活力是与生俱来的.作为一位学者,他的身上,除了学识和见地,还有一种难得的精气神.本期专访张志安,一起看看他和他所在的新闻学院.  相似文献   

17.
在华北烈士陵园的翠柏中,有一位在此默默长眠了60多年的烈士,他叫雷烨.雷烨曾经是抗日战争时期一位著名的战地记者.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他曾用心爱的照相机记录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战争场景.1942年,26岁的他在一场战斗中牺牲在河北省平山县.由于受当时的条件限制,没有人知道他的籍贯、家庭,甚至真实的姓名,于是便有了"烈士长眠沙场,亲人追寻60年"的动人故事.  相似文献   

18.
湖北大学古籍所有这样一位学者,在古籍所人的心中,他就是一根坚实的支柱,一直用自己踏实的步履在前面领路.然而不认识他的人谁又能够想到,几十年来,他一直在微笑着从死神手中顽强地拉住生命的绳索.  相似文献   

19.
去年春天,山西省委抽调了一批领导干部,下放到县里作第一书记.这里面有一位毛联珏同志,他是山西日报的副总编辑,担任了刘胡兰故乡——文水县的县委第一书记.在省报负责人当中,他是下放得最早的了.三月间我去访问毛联珏的时候,他正主持一个工作会议.会议往往开到深夜,有时候,开到天亮.他说,这是很平常的事情.一年来就是在这么紧张  相似文献   

20.
一个人的生平有时只能用时间或其他概念来编织. 施嘉干,一个出生在19世纪末的中国人,在20世纪的二十年代去美国留学,归国后成为一名工程师.他一生经历了多个不同的年代.他在不同的年代学习、创业,筑路建桥,设计工程.后来,他又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成为一个七十高龄的"五七战士",直到1975年去世.他没有等到"四人帮"被打倒的一天,也没能看到改革开放,不然的话他会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近代中国百年沉浮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