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学语文》1999年第3期上。曹家标先生《〈藤野先生〉》的中心意思是爱国主义思想吗?《认为:“《藤野先生》一文中,统摄全篇的中心思想应该是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深厚的怀念之情。”此种说法,颇值得探讨。一、从作品背量及创作动机看1926年,北京发生了“三·一八”惨案,北洋军阀反动政府血腥镇压了学生的爱国民主运动。当时在北京女子师大任教的鲁迅先生由于坚持正义,写了几篇揭  相似文献   

2.
我的《读<藤野先生>》(发表于《语文教学参考》一九七八年第一期)一文,浙江师院陈祖楠、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刘善良等同志谈了一些意见(同刊初中版一九七八年第四期),现把这些意见归纳几条,也谈点意见。一、关于《藤野先生》的主题。这是历来有争议的问题,总起来说,一种意见认为主要是写藤野先生的,另一种则认为主要是抒发爱国主义感情的。我的意见是前者,因为事实上作者的主要笔墨是用来写藤野这个人物的,文章的题目也表达了这一点。如果把我这个意见打个比喻,便是:《藤野先生》是一株树,藤野这个人物就好比树的主干,其它的——如陈祖楠所列举的许多,这里不赘述——都是树枝和树叶。我有一个笨拙的设想,如果我们对小学生讲述一下文章的内容,然后问他们:这篇文章说的是什么呀?  相似文献   

3.
《中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2期刊登了笔者的一篇短文——《关于〈藤野先生〉中的"讲义"》。该文谈了对人教版《藤野先生》一文中"这讲义也遗失在内"注释的修改意见,建议把原注释改为:"鲁迅迁居北平时曾在绍兴乡友家中寄存三箱书,1951年那本《解剖学笔记》从这三箱书中找到,现藏于北京鲁迅博物馆。"遗憾的是,由于成文时笔者对鲁迅的医学笔记的问题了解不够透彻,加之篇幅所限表述不充分,这个修改建议仍有瑕疵。在此,笔者加以补正。人教版将"这讲义"注释为"那本《解剖学笔记》"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4.
是智者的和解,不是懦夫的屈服倪修山先生在《中学语文》2005年第10期上发表了一篇《是懦夫的屈服,不是智者的和解——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读后,我觉得有对倪先生的“懦夫”“、智者”说进行商榷之必要。在此,我想借用他的标题中的几个中心词,让有判断关系的主客体发生逆  相似文献   

5.
《藤野先生》本篇写于1926年10月12日,发表于同年12月《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23期。文章通过对自己在日本留学的一段经历的回忆,热情地歌颂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表达了自己从藤野先生身上吸取着极其宝贵的精神力量,因而深情地怀念他的思想感情。作者选择了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留学期间所经历的几件事情为主要记叙材料,但这几件事情一经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所贯穿,便生辉、生色、动人。同时,从字里行间还看得出来,作者的怀念之情,又是出之于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深的爱。作者希望从藤野先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8期刊登了杨先武的《可敬而又可悲的父亲——〈台阶〉意蕴新探》,同年第10期又刊登了王君《〈台阶〉的结尾是败笔吗?——〈台阶〉意蕴再探》。拜读上面两篇文章,我不由想起了自己2004年与作者李森祥的通信。他在给我的复信中说:  相似文献   

7.
《藤野先生》多年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一些有影响的同志的文章认为它的主题是,表现作者对藤野的深切怀念和热情的赞扬,同时也表现了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这种观点在中学语文教师中颇有影响。我觉得这种意见很值得商榷。首先,上述意见实际不是一个主题,而是就两个人物的两方面品质所归纳的两个主题。前者,是表现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没有民族偏见,对科学严肃认真的优秀品质;后者,是表现鲁迅先生高度爱国  相似文献   

8.
本刊2000年第3期刊登了张德勤老师的《藤野先生:凝重的爱国主题》一文,阅后,谈点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看法,请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9.
近读1999年第3期《语文世界》登载的马奎春同志写的《〈藤野先生〉中的两处语病》(以下简称《语病》),把鲁迅先生散文名篇中的两个佳句误作病句,不禁联想起“有眼应识荆山玉”这句流传久远的俗语。《语病》作者之所以把《藤野先生》的两处佳句误作病句,一处是因为他把双宾句子误作兼语句子,另一处是因为他把修辞现象误作语法现象。先看第一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语病》作者认为:“车里的客人”与“大家”语义重复,给人以口罗嗦之感。他提供了修改办法,其中有:a.叫车里的客…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刊物(包括《中学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这一北一南两家权威)和参考书都说藤野先生是《藤野先生》的中心人物,同时又说“全篇洋溢着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不但自相矛盾,而且不符合文章实际,不符合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既然《藤野先生》“全篇洋溢着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中心人物怎么会是藤野先生? 是鲁迅从属于藤野,还是藤野从属于鲁迅?答案是后者。更明白地说,对藤野先生的态度是表现作者爱国主义思想的一个方面。鲁迅之所以特别敬重、特别怀念,并且以他来激励自己,就因为他“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在”;军国主义的日本,在歧视中国的氛围里,唯独他没有民族偏见,希望中国强盛起来。尽管鲁迅如此敬重藤野先生,但还是不到毕业,就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他,为的是要从事文学救国。时事电影的放映是鲁迅作出如此重大抉择的直接原因。在这一点上,藤野先生的作用远远不及电影里  相似文献   

11.
1956年夏季,赵荫棠先生在西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工作期间,写成了《舆人之歌——魏风·伐檀》一文和《兰州教育学院学报》1987年第二期所发表过的《〈秦风·蒹葭〉和〈黄鸟〉的对比》及其它两篇,合称《憩之四篇》.因种种原因,本文当时未得发表,也未在教学中使用.但该文对研究《伐檀》很有参考价值,所以便被一些学生抄录.时隔28年,原稿和许多手抄稿都散失了,只有王思茂先生所抄一份尚存.现在节选其第五部分(约五千字),采用原文小题为题目,交《兰州教育学院学报》予以发表,以供研究或教学《伐檀》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最近看到两篇内容相似的短文:《中学语文教学》一九八一年第十一期《〈天方夜谭〉小释》和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青年报》的《〈天方夜谭〉避讳》,都说“谭”是避唐武宗李炎的讳,后者还认为“后  相似文献   

13.
《藤野先生》的主题,长期以来,众说纷纭。一种说法,认为“本文并非主要写藤野先生,是歌颂藤野为主;也不是表现中日人民友谊为主;而是以表现作者寻找救国救民的爱国道路的爱国主义思想为主的。”这种说法有其片面性。首先,不应把鲁迅写作藤野先生》的思想基础当作文章的主题。作品中体现的爱国主义思想只是反映了问题的共性——作者写作《藤野先生》及其他许多作品的共同思想基础,不能看成《藤野先生》这一作品的个性。其次,从选材看,《藤野先  相似文献   

14.
《藤野先生》传到日本以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鲁迅先生曾写过一篇有名的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文中着重回忆了他在日本学医的一段生活经历。事隔20多年,在鲁迅的心目中,那一段生活,最值得回忆的是他的恩师藤野先生。作者以凝重的笔触记述了自己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歌颂了藤野先生伟大的人格、感人的师德,字里行间蕴含着他对这位日本老师的崇敬、感激与深沉的怀念。该文发表在1926年12月10日出版的《莽原》半月刊第23期上。人以文传,这篇被中学教科书选用了数十年的传统篇目,使得藤野严九郎这个普普通通的日本人,因这篇名文而走进了亿万中国读者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5.
魏连科先生编的《汉书人名索引》(中华书局1979年版)给《汉书》和西汉史的研究带来很多方便,但也有些疏失,张如元先生有《〈汉书人名索引〉疏误考辨》(载《中华文史论丛》1985年第1辑)、《〈汉书人名索引〉错误举例》(载《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3期,二文有重叠之处),马斗全先生有《〈汉书人名索引〉订误十四则)(载《文献》1992年第1期),订正了《索引》的许多疏失。我在使用《索引》时,也发现一些问题;读马先生的文章时,又发现有两则恐怕是马先生之误,在此分别提出来讨论。  相似文献   

16.
鲁迅著名的回忆录《藤野先生》一直作为传统篇目编入中学语文课本,它滋灌了一代又一代中学生。他们永远忘不了满怀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的鲁迅,在日本仙台医专遇到了一位令其最崇敬、最感激的藤野先生,忘不了藤野先生对来自弱国的青年的热诚关心、严格要求,以及他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  相似文献   

17.
对莫泊桑小说《项链》主题的讨论,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长期以来,教科书所执的是一条几乎成为定论的说法:《项链》的主旨是对虚荣心的讽刺和否定。但随着时代发展,许多人对此产生了怀疑,进行了各种分析探讨。例如《中学语文园地》2002年第3期就刊登了姚志忠先生的一篇文章《〈项链〉主题再探》,文中经过论述,认为《项链》主题是“怀疑以至控诉命运,以否定现行的秩序与制度。”拜读之后,笔者深受启发,但同时也觉得这种提法有待商榷。笔者想通过假设性推理的方法再来探讨一下这篇著名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1981年7月在哈尔滨举行了“全国语法和语法教学讨论会”,会上产生了《〈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修订说明和修订要点》(全文发表在《中国语文》1981年第六期)。同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根据《修订说明和修订要点》起草了《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征求意见稿)》,后又经过六次广泛地征求意见,六次修改才定稿。《提要》全文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及《语文学习》本年第二期。《提要》在《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中学教学语法的新体系。有了新的体系,随之就会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2期刊登了厉佳旭先生的文章《维纳斯真的必须失去双臂吗?》,在这篇文章里他对清冈卓行的观点进行了批判,认为残缺只会给人带来痛苦,并不能带来美感。2007年第8期上发表了唐子江先生的文章《可贵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不愧是“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革命家”。在《藤野先生》一文里,以其高超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方式表达了与反动派战斗到底的决心和信念。写于1926年的《藤野先生》与其他几篇散文作品原来的总题称《旧事重提》。1927年5月在广州编成集子时,改称《朝花夕拾》。关于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