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卢新华是一个前后创作风格变化较大的新移民作家,从早期的"伤痕文学"开山之作<伤痕>始,经历了一个写实到写意的过程.本文想结合卢新华影响较大的<伤痕>、<细节>和<紫荆女>,对他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演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
1978年秋,我初问学于子云乡人石臞先生,先师亲自开列阅读书目70余种.<训诂学>开课伊始,首先命读其中<国故论衡>、<文始>及<黄侃论学杂著>等数种,并以油印本<明解故>亲自授课.初读诸书,往往不得要领,颇觉有玄妙不可思议者.先师似有所觉察,笑曰:"训诂之道,要在贯通而求本,读书自知.  相似文献   

3.
齐竟陵王萧子良开西邸集文学之事,始见于萧子显<南齐书·武十七王·萧子良传>,但萧子显不言人数及具体人名.梁元帝萧绎<金楼子·说蕃>篇在萧子显的基础上率先提出十一人的竟陵文士集团,并以"士林"号之.<梁书·武帝纪>有竟陵"八友"之说;<梁书·沈约传>言竟陵文士则仅列举六人.三种说法,人数不同,名号有异.如此差异恐与<梁书>编撰过程有关.<金楼子·说蕃>篇所列十一人的竟陵"士林",较之<梁书·武帝纪>的竟陵"八友"之说和<梁书·沈约传>的"六人"说,似更能反映竟陵文士集团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4.
韩蓁 《今日中学生》2007,(19):81-83
上世纪90年代初,我有篇少年小说<卤蛋之冠>发表在<人民文学>上.  相似文献   

5.
关于宋玉<高唐><神女>二赋的主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通过文本内容的分析、祭高唐神女之礼俗分析和<高唐><神女>以事为谏之思想分析,得出了新的结论.我们认为:<高唐><神女>二赋以楚襄王祭高禖为创作素材,借襄王欲幸巫山神女之事为说,劝谏襄王不要把复兴楚国的希望完全寄托在敬天事神的"天命"政治之上,而要面对现实,重视人事,推行"民本"政治,以求楚之王室与国家"延年益寿千万岁".否则即便是巫山神女也不会福佑楚王和楚国.作品反映了宋玉轻天命而重人事的进步思想.  相似文献   

6.
对<离骚>"求女"隐喻内涵的解释,不管是"求贤君"说,是"求贤臣"说,还是其他种种学说,均有明显的不足.正确的解释应该是,"求女"的"女"指的是理想,"求女"也就是追求理想.当然,这里的理想有其特殊所指,必须结合<离骚>所求的几位女子来具体分析.在深层意义上,<离骚>"求女"展现了屈原追求理想时的二难处境与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7.
刘孝标<辨命论>作于"天监初至七年以前"与"天监八年或稍后"两说,分别因漏"初"与误解"经年"所致,是论作于天监十五年或略后;<广绝交论>作于"天监七年"说,缘误解"坟未宿草"与忽略"诸孤"必服阕后方能远出之背景,是论当作于天监九年冬或天监十年冬;<重答刘秣陵沼书>作于天监十六至十八年之间.徐悱<古意酬到长史溉登琅邪城诗>当作于天监十八年或其后的普通一、二年,甚至更晚,且以入普通以后作的可能性为大.  相似文献   

8.
李颖娟 《文教资料》2009,(25):20-21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觉醒>和中国"十七年"红色文学女作家杨沫的<青春之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女性追求自我解放和自由的思想.本文旨在以两位来自不同国度的女主人公艾得娜和林道静为切入点,从文本中女主人公的他者化和相同的生态意象两方面对两部作品进行女性主义解读.从而找出中美两国女性解放道路上的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9.
也说"东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孔雀东南飞>中"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廓",课本注解说:"东家,泛指邻近人家."其实不然."东家"一词,原出自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相似文献   

10.
"毛女"最早见于<列仙传>,与此前的"毛人"、"羽人"有一定渊源关系,其产生背景则是汉代"羽化升仙"的神仙观念.自<抱朴子>始,"毛女"传说因承载宗教理念而进一步演变.唐代道教信仰的世俗化,使得<传奇>之"陶尹二君"回归<列仙传>"毛女"原型模式的同时,又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1.
<嘹歌>是中国最长的民间抒情长歌,是壮族的民间文化瑰宝.文章探索了<嘹歌>的采录翻译史和研究史,评介了诸家的论点.与彝族、傈僳族、侗族的民间抒情长诗,壮族的<达稳之歌>、<特华之歌>等抒情长诗相比较,论证<嘹歌>的抒情长诗特点,批评了"叙事长诗说"、"史诗说"、"文人之作流入民间说".论证<嘹歌>之抢救与田野考察民间传唱<嘹歌>的民俗环境和民俗文化特点.探索壮语民歌汉译的"信、达、雅"和"达意传神"、"保持原民歌的诗意"等主张.  相似文献   

12.
对道宣"照录"刘孝孙说"刘孝绰撰<诗苑>"之序作综合考察,便知据此无法证"刘孝绰主编<诗苑>".以由"太子独使孝绰集而序之"说证其不能撰<文选>,犹科学家走出实验室而忘记了科学常识."<诗苑>就是<诗苑英华>",而以此作刘孝绰为<文选>实际编纂者的"关键核心"无任何实质性意义,根本动摇不了著统撰<文选>说.从总集编撰的实质性层面上考察,昭明太子完全可凭一己之力完成<文选>.  相似文献   

13.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是辛亥百年.作为辛亥革命的研究者,我自然感慨万千. 首先想到的,就是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说的那段话:"18世纪之末,19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  相似文献   

14.
从秦初洞庭一带民间所祀湘神,乃是与舜之传说相联系的"二妃",证明了屈原<九歌>二<湘>所祀神灵,也当与"舜,妃"有关.并从湘水之神的"原型"及其变迁上,论述了屈原时代所祀湘神,已不再是远古时代"万物有灵论"观念下产生的无主名水神,而已为有主名"舜、妃"之神所取代.在此基础上辩明王逸所注"湘夫人"为二妃,"湘君"则为二妃"所留"之舜;韩愈以娥皇为湘君、女英为湘夫人之说,乃是既不合情理也不合礼制的附会.由此得出游国恩、马茂元等的二<湘>"恋爱"说,并不符合舜与二妃的神话传说背景,而有的研究者试图用"殆已失考"的原始湘神传说,来为二<湘>"恋爱"说圆场,也无补于事.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的教育传统中有很多关于"惩罚"教育思想的论述,现简要述之.作为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的起点的<周易>蕴涵着丰富复杂的内容,其中的教育思想有着很高的价值,其中从严施教的师道观对后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蒙·初元>:"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相似文献   

16.
歌剧<伤逝>是施光南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而改编的同名歌剧,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用西洋歌剧创作手法创作的中国民族歌剧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一部具有探索意义的实验性作品.歌剧<伤逝>与小说<伤逝>在结构上均可用奏鸣曲式的音乐结构来诠释,其音乐的陈述与小说的叙事方式相吻合,在爱情主题的描绘中,抓住了小说中的"紫藤花"这一物象特征,进行了音乐主题创作.文章旨在将歌剧<伤逝>与小说<伤逝>进行对比,发掘二者的共性,从而达到细致而完整地演绎歌剧女主人公子君的形象;同时能更好地理解整部作品,把握其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7.
<村夜>诗:"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据<礼记·月令>上说:"季秋之月……霜始降……草木黄落……蜇虫成伏."意思是说农历九月份的时候,邻近地面的水汽开始凝结成霜,草木的叶子变黄纷纷落下,冬眠的虫子开始钻入地下洞穴中冬眠.据此分析,我认为其存在的问题有二,并从现代科学知识的角度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8.
<文选序>"以时代相次"云云,是就<文选>之实际情况说的.因之,考察其所指如何,必须回归<文选>本身.<文选>"类分"后以人为纲,故"以时代相次"说的只能是作家而非其作品.据<文选>所录作品之作年如何以探讨其成书时间,无任何实质性意义.高步瀛以"每类之中,文之先后,以时代为次"释"类分之中,各以时代相次",近是而有所未照.  相似文献   

19.
与以往数学课改相比,本次课程改革变化之大、影响之广、反响之多前所未有.在经历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实施之初的"众星捧月""一片大好"以及后来的"问题凸现""意见四起"之后,国家对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成立了<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着手对它进行修订.  相似文献   

20.
简介:马芯兰,女,1966年毕业于北京第二师范学校.历任北京幸福村小学教师,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著有<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尝试>、<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能力的培养>和<改进知识结构,加强能力培养>等论著. 说马芯兰是北京市小学教改"第一人",实在是因为其影响之大,在北京市小学教改中难以找出第二人.马芯兰的教改试验可以说是北京市小学系统内进行的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效果最为显著的一项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