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建锋 《湖南教育》2003,(11):49-49
师:孩子们,请自由交流你们的阅读感受,老师愿意聆听你们的声音!生1:“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这个比喻有颜色、有形状、有动作,令人耳目一新。生2:“每一片叶子形态各异———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读了这句话,我很受启发,同一棵树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同一个班级找不到两个相同的学生。师:请把这句话写在黑板上,然后在下面划个破折号,再写上你的姓名。同学们一起读一遍,这就是李明同学的格言。生3:“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叶变黄;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读了这句话,我想到了人的一生也…  相似文献   

2.
教材: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课时一、话“美”导入1.揭题。(1)教师板书“美”。齐读“美”,你见过哪些美的事物?让学生在“美”字后面添加词语——美的××,然后补充课题“美的叶子”、“做一片美的叶子”。同学们,在大家的心中都有一份无比纯洁的美。那么  相似文献   

3.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只有从物质的符号层面深入到文化的、心灵的、精神的层面,学生才能如沐春风、如润春雨,文中的真、善、美才能激荡起学生的情感诉求。本课设计紧紧抓住美的文字,以读为主线,展开联想和想象,通过对话、练说练写,实实在在地把叶子的“美”渗透到学生内心世界中去,使学生在欣赏美、感受美的同时,产生成为“美”的渴望。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9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通过学习,欣赏叶子的外形之美,感悟叶子的内在之美,学习做立足本职、无私奉献的人。课前准备1.要求每个学…  相似文献   

4.
现代社会对阅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严苛的效率观要求人们不仅能读.而且会读:读得快.读得精.读得高效.读得有创意.这样一种阅读能力显然不是“生而有之”的.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师有益地引导和训练.在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前提下.采用如下“五读”将有助于这种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3.《火烧云》片断实录师有感情地范读第四自然段,生鼓掌。师:谢谢大家的掌声!谁能说说你为什么给老师鼓掌呀?生甲:因为老师读得很有感情。读到“天空出现了一匹马”时很惊讶,读到“尾巴可不见了”时却很失望。生乙:因为老师读得有快有慢,尤其是读马发生变化的句子,变化是f刚央的,老师读得也f良决。生丙:老师的朗读让我觉得火烧云很美!师:你们能像老师一样读吗?生自由练读后报名读,组织讨论。师: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先说说读得好的地方,再说说不足之处。生丁:他读出了感情变化,但是还不够快。师:请你读一遍,好吗?生读…  相似文献   

6.
师:这篇文章是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金波先生的作品。文章非常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像孙老师一样把书拿起来。你看那个同学的眼睛多亮,这是读书的时候最好的神情之一。[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的《教学理论》一书指出:教师课堂呈示行为依照使用手段不同,主要有语言呈示、文字呈示、声像呈示和动作呈示四类.呈示行为的基本特点是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的单向性.呈示行为是以教师为核心的、基本的教学行为.其中,语言呈示是指口头语言呈示;文字呈示包括通过板书和印刷媒体(如讲授提纲、课本或辅助用书)等书面文字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行为.我们知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妙恰当的呈示行为会让课堂教学彰显魅力.曾学习过特级教师孙建锋执教的《做一片美的叶子》,感受颇深.孙老师执教这一课时,课堂精当的呈示行为让我们喝彩,他用教师的描述性语言呈示,用师生有效生成的文字呈示,用教师恰如其分的动作呈示,更用师生间充满魔力的心灵对话打造出了精彩绝伦的诗意课堂.笔者撷取孙老师课中“几片美的叶子”,化作永恒的字符,让诗意流芳!  相似文献   

8.
老师请几位同学把一段文章有感情地读一遍(三位学生读,教师依次评价).“读得还可以.”读得不错.”读得太好了.”这样“置学生于文本之外,评价简单而笼统”的朗读教学,是无效的.我觉得,真正有效的朗读指导应当是巧妙地融合在理解课文中,是润物细无声的,能给课文以生命的朗读指导.  相似文献   

9.
记得泰戈尔曾经说过:"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就让我在默默献身的阴影里做叶的事业吧!"——而我也很荣幸地做了一片叶子,并力争要做一片美的叶子!寒来暑往,时光飞逝,今年已是我踏上教育工作岗位的第十个年头。我在学校这块沃土上成长了十年,  相似文献   

10.
[课文]做一片美的叶子金波远远望去,那棵大树很美。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我向大树走去。走近树的时候,我发现,枝头的每一片叶子都很美。  相似文献   

11.
前几天,听一位老师的语文课。学生初读课文后,老师指名逐段检查读书情况,叮嘱其他学生注意听,听后对这位同学的读书情况作出评价或提出建议。开始几名学生读得不错,正确、流利、有感情。学生的评价也很得体。后来,有一个学生读得磕磕巴巴,丢字、添字现象严重。学生的评价多是提出读得不好的地方,评价用了近三分钟时间。老师听完后,说:“同学们的建议你接受吗?下去好好读读。”  相似文献   

12.
因此,阅读课就应该成为学生的读书课,它由初读(读得对,即不读错字,不读破句)而美读(读得好,把自己的感情读进去,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起码是学生自己读得有滋有味)而烂读(读得熟,"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课文的言语、内蕴就在不知不觉中渗入学生的文化心理结构而积淀为语文素质、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3.
散文的诗意美是作家艺术创造的结果,是散文产生艺术魅力的源泉.我们在散文教学中,应该充分注重散文诗意美的教学。 怎样进行散文诗意美的教学呢? 一、当诗一样读.散文诗意美的教学,首先就应该把散文当诗一样读,像读诗那样反复朗读、诵读,默读。读是领会课文的必要手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叶圣陶先生提倡“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所读的若是文言,就用各地读文言的传统读法,务期尽力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  相似文献   

14.
假如我是一片美的叶子,我将在树上找到合适的位置,将阳光雨露输送给大树,让大树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15.
导人新课 上课开始老师就说:同学们都很喜欢看老师表演“节目”,现在我就表演给大家看。(教师打开幻灯机)你们看银幕上有什么?(什么也没有)大家再仔细看看,(老师往幻灯机上放一片披针形叶。学生回答:是一片树叶。)这片叶子是什么形状?(长条形)对!老师这里还有一片叶子,(又出示一片披针形叶)看它是什么形状的?(也是长条形)现在老师把这两片叶子组合起来,看看它像什么?(学生高兴地叫起来——像大帆船!)说得对,它真像大帆船。这是老师用叶子做的面。叫做“叶画”,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六课:叶画(板书课题)。  相似文献   

16.
在于永正老师的课上,没有你来我往的频繁问答,没有逐字逐句的烦琐分析,没有对课文内容的机械支解,有的是书声朗朗,静思默写。这样抓住语文课的本位,有利于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于老师上的《圆明园的毁灭》两节课可分四大板块。第一,充分地读书,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于老师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读书,在课堂上,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读得津津有味。于老师自己也说:“我最大的本事就是引导学生读书,让学生有兴趣地读,读出思想。”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一次比一次有深刻的体验,在读书中学会读书。第二,动情地写话,提高学生动笔写的能力。于老师用…  相似文献   

17.
远远望去,那棵大树很美。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我向大树走去。走近树的时候,我发现,枝头的每一片叶子都很美。每一片叶子形态各异——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无数片不同的叶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绿叶为大树而生。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叶变黄;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大树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一个整体。无数的叶子在树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我们每一个人都像叶子,为生活的大树输送着营养,让它茁壮、葱翠。大树站在太阳和土地之间。每一棵大树都很美,每一片叶子都很美。…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透过优美的语言把握美的内涵,感受叶子的奉献美,从中受到感动和熏陶。2.让学生由“叶”及“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审美观。3.感悟语言文字,感受作者语言的魅力,内化积累文本语句。教学过程一、谈谈自己眼中的树叶在阅读课文之前,师生间以聊天的方式,谈谈各自眼中的树叶,了解学生的原有认识,估计学生对树叶的认识一般停留在外在的形态这一层面。教师在和学生谈话的过程中,要把握两个意图:其一通过点拨,让形态各异的叶子再次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其二通过学生的描述,激发学生对叶子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情绪。二、出…  相似文献   

19.
摇篮     
一、示范朗读,寓理于悟师:今天我们刚认识,梁老师想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欢迎吗?如果我读得很棒,你们就热烈鼓掌;如果觉得老师读得不够好,就请举手,给我提意见,好吗?(师朗诵诗歌《轻轻地》。)师:我读得怎么样?生:老师读得很快。生:我们听不懂。师:能不能再给我一次机会?(师再次朗读。)生:你读得很轻,我都听不见了。生:你读得很慢。生:你读得很小气,不大方。师:在小朋友的帮助下,我最后再读一遍,好吗?(师朗诵诗歌《轻轻地》。)生:老师读得有感情了。生:你的表情很好,动作也加出来了。生:老师,你读得很温柔。师:刚才,老师第一遍没读好,就读第二…  相似文献   

20.
<正>一、知文意:以点带面,读中识文意师:同学们都已经读过了《伯牙鼓琴》了吧?生:读过。师:现在老师考考你们。你们先自己再读读课文,对照注释,想一下课文的大概意思。读得差不多懂了,就和同桌相互说一说。(学生自己结合注释,读通课文,交流课文大意。约七八分钟时间。)师:谁能把课文读一遍?(出示课文)(一生读,稍显急促。)师: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生:读得还可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