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文品读】 《故都的秋》写景抒情之句群分析 在《故都的秋》阅读教学之中,不少教学设计的着眼点主要是“五幅图”,这与初中的《春》的教学形态差不多。其实,《故都的秋》与《春》在描写景物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它进入写景的“速度”是比较慢的,离开“写景”之后又有大段的议论,所以写景抒情的文字并不多,且很难都从“画面”的角度去概括。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故都的秋》的“意象”出发,分析意象选择的古典美、意象强化的悲凉美和意象外延的生命美,以此透视作者心灵深处的“悲凉之味、生命之思”。  相似文献   

3.
《故都的秋》深得古诗神韵,其在意象、意境上与古诗文中“秋”之意象、意境一脉相衣而其语法结构、意象组合结构和复沓的画面结构一定程度上与中国古典诗歌的结构形式亦多有类似.故其可谓诗之散文,或散文之诗.  相似文献   

4.
对《故都的秋》一文的解读,应在尊重多元视角的基础上,紧扣题目中的“故”与“秋”来进行。郁达夫写“秋”有自己独特的思路,他写的“秋”深深植根在“北国”这片土地上。故都之“故”是作者心境演绎的根基,所演绎出来的“秋”则代表着作者内心丰富的情感。作者将自己置入故都情境,让自己在“故”的回忆当中,感知并体验孤独与悲凉,并在其中看到孤独的自己,从而让自己及读者真正走进故都的秋境中。  相似文献   

5.
余秋雨说过,文学作品大多是“半透明的双层结构”。一层是显性的文本信息,一层是隐性的文本内蕴。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描写了故都北平清秋的风物景致,“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落寞和悲凉感”。这也许是文本层面上的理解。欣赏文学作品,需要“知人论世”,去解读文本信息背后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6.
《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的名篇,抓住故都的秋的三个特点“清”、“净”、“悲凉”.通过对故都之秋的洗练优美的描写.赞美了故都的秋色特有的美。郁达夫先生用细腻的笔触勾勒了故都的景色又带有悲凉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眷恋、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从中也流露了作者伤感、落寞的情怀。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  相似文献   

7.
刘丽萍 《教师》2012,(20):114-115
《故都的秋》全文1600多字,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在斗争的痕迹。本文通过评论《故都的秋》的美,来探讨分析郁达夫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高中教材选取的郁达夫先生的散文《故都的秋》为研究文本,进行文本思考,思考《故都的秋》一文所具有的的美感。秋,在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里,是个悲情的范畴;虽然也有黄金时节收获的寓意,但悲情依然是那些文人墨客们惯常表现的主流。但郁达夫先生对秋意的艺术美的热爱,丝毫没有悲情、愁闷的颓废气息。同时在教学中也提醒教师应把郁达夫先生积极追求、寻取美的乐观精神传达给学生。  相似文献   

9.
师: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妖娆,冬有冬的庄重,而秋,更是风情万种,千姿百态。从古至今,无数的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自己的情去诠释心中的秋。今天,我们携手步入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来品味他笔下那独有的“故都秋味”。   (板书课题:故都的秋 郁达夫 )  〔点评:以简洁的导语,引导学生“入境”。〕   师:请同学们根据“自读提示”和注释 (1)简要地介绍一下作者及写作背景。   生 (1):郁达夫是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郁文,他的小说代表作有《沉沦》《薄奠》等;他的散文以游记著称…  相似文献   

10.
余秋雨说过,文学作品大多是“半透明的双层结构”。一层是显性的文本信息,一层是隐性的文本内蕴。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描写了故都北平清秋的风物景致,“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落寞和悲凉感”。这也许是文本层面上的理解。欣赏文学作品,需要“知人论世”,去解读文本信息背后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写到,“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裴多芬有“若为自由故”,生命、爱情皆可抛的境界。而郁达夫可谓“若为秋之故”,二者皆可抛了。应…  相似文献   

11.
“故都”——“孤独”。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借故都之秋景表达了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本文从演绎生命的孤独、追寻艺术的孤独、叩问政治的孤独来一窥郁达夫之“孤独”的秋。  相似文献   

12.
《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史上的一座丰碑,郁达夫在传统的秋文化中融入了个人独特的审美感受。笔者试着从情感、语言、文化三个角度解读《故都的秋》,分析文章所蕴含的真实情感,隽永语言,以及独特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13.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可谓是一篇独具特色的美文,美就美在其“色彩浓,回味永”的画面和“清、静、悲凉”的意境,关在作者随处流露出的情趣,美在它令人“百读不厌”的浓郁书卷气和风俗味。它值得我们潜心细致地去“翻阅”,去追寻和体味。  相似文献   

14.
<正>“味道”很难言说,郁达夫却在《故都的秋》中呈现了他“饱尝”的故都秋味——“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的清,来的静,来的悲凉”。开篇伊始,一股浓浓的悲秋情绪扑面而来,作者不仅通过文字诉说秋味,还“以画入文”,取象、造境,借助绘画的要素,营构画境画韵,展现故都“秋味”。笔者借鉴吴企明的“诗画融通”相关理论,发现本文创作和“诗画融通”有诸多相通之处,因此,有必要换一种眼光解读《故都的秋》,以期获得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15.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用饱蘸情愫的柔毫,描画出一幅神韵清绝、典雅质朴、极具个性的北国秋色图。一切景语皆情语。郁达夫笔下故都之秋的独特色彩、音响、风姿……无一不是作者丰富细腻、富有个人特质的情感世界的折射。具体表现在以下列四个方面:一、独特的故都情结开篇,作者就述说“不远千里”上北平,只是“想饱尝一尝”“故都的秋味”。“饱尝”而不是浅尝辄止,可见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有独钟。为了表现这种深沉的向往、眷恋和赞美,作者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首先是对比烘托。“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  相似文献   

16.
《故都的秋》是高中语文教材中一篇重要的抒情散文。教学中应该交什么,怎么交,这是很值得探讨的。本文梳理了22个课例,拟就《故都的秋》在课堂教学中“实际教了哪些内容”做一个相对全面的综述,并对此进行评议。  相似文献   

17.
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中,“清”“静”“悲凉”与作者的情感形成映照,蕴含着他独特的审美情趣,体现出物哀美学的思想。本文以物哀美学的视角来对《故都的秋》中蕴藏的内涵进行深入的剖析,从秋之悲凉、词之细腻、情之真切三个层面来感受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爱国情怀,对故都、故国的怀念与热爱。  相似文献   

18.
郁达夫《故都的秋》中那幽雅的意境 ,忧思落寞的情怀 ,形成一种美丽的忧伤 ,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 ,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因此许多文选都选用了它 ,它也是高中教材中唯一的一篇郁达夫作品。这的确与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密不可分。许多教师在教学时 ,往往都抓住故都的秋“清”、“静”、“悲凉”这一文眼去赏析文章所描绘的景物 ,所寄托的情怀 ;赏析真切、细腻的笔触 ,映衬对比的手法 ,如诗的画面 ,隽永的意境 ,这无疑是本文的要点 ,也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可是 ,往往被教学所忽视的 ,却又是本文大有别于其它散文作品的描写中的议论 :一边描绘其秋的…  相似文献   

19.
先进科学灵巧实用——从《故都的秋》的教学实践看点拨教学□安徽师大附中肖家芸肖家芸老师是安徽师大附中教研组长、安徽省首届“教坛新星”。《故都的秋》是他于1997年8月在秦皇岛举行的全国青语会第二届年会上执教的公开课,被评为一等奖。他曾在安徽省内和外地多...  相似文献   

20.
郁达夫《故都的秋》(1934年8月)表达了何种情感?对此有着不同的说法。一是认为此文表达了赞颂秋天的情感。郁达夫本人在《北平的四季》中就说:"前两年,因去北戴河回来,我曾在北平过过一个秋,在那时候,已经写过一篇《故都的秋》,对这北平的秋季颂赞过了一道了……"而在《故都的秋》一文中的结尾也鲜明地表达了这种情怀:"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二是认为该文表现出一种忧郁、孤寂和落寞的心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