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与地坛》(节选一)中有三处景物描写,准确理解这三处景物描写是读懂本章节的关键,这三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呢?我们依次做一扼要分析。第一处。原文如下:“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分析:这是作者关于地坛景象的描述,他究竟突出了地坛怎样的特点呢?我们只要抓住“浮夸”、“炫耀”、“高墙”、“玉砌雕栏”等词语做一下分析,就不难看出作者的用意。地坛曾经是那么富丽堂皇,曾经有那么多炫耀…  相似文献   

2.
<正>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史铁生地坛,对于史铁生而言就等同于他的第二次生命。史铁生把他与地坛的关系看成宿命,“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经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相似文献   

3.
一、文思导引本文第一部分 ,写地坛与我的缘分。它等待我的出生 ,又等待我在它的园子里纵情浏览思索。第二部分 ,是全文的重心。写地坛是“我”内心的放纵 ,而母亲则是我情感的归宿。细腻地刻画出一个知识涵养极深又挚爱儿子的母亲形象。第三部分 ,以工笔画和蒙太奇的手法 ,细致地描摹地坛公园的环境和景物。第四部分 ,写地坛永伴作者 ,永存作者心中。同时 ,作者借地坛的永恒 ,来讴歌人类的永恒。二、粹语品析史铁生的文章不是出自他的手 ,而是出自他的心。《我与地坛》是他苦难的心理历程的再现 ,地坛则是他从地狱之门走向生命天堂的通道 ,…  相似文献   

4.
在教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时,我在大家都认真阅读了全文后,请大家说说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学生们分小组交流,然后小组选出有代表性的观点与大家交流。生1:我先朗诵一遍我的兴趣点:“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等待了四百多年。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我感觉到作者一开始就将自己置身于一个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具有浓厚文化象征意味的地坛之中,它的褪尽浮华的朴实、厚重,它的荒芜与沧桑,它的冷静…  相似文献   

5.
课文《我与地坛》比较多地流露出了作者史铁生的宿命意识。 有的地方说得很直接,比如在谈到“我”与地坛的不解之缘时,作者写道:“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宿命的味道”、“上帝的苦心安排”,说得直截了当。  相似文献   

6.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曾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也就是说,我们在阅读节选的文章时应遵循以下两点:一要顾及全篇。入选课本的文章有些经过了删改,如《故乡》,编者选取了“寓有诗意”的后半部分,而删去了“我”在北平看戏的两次经历。原文中鲁迅将过去与现在对比,更突出自己对美好童年的无限依恋。所以,鲁迅先生说:“选本所显示的往往并非作者的特色,倒是选者的眼光。”《我与地坛》全篇七节中,所写的人除母亲外,还描写了一群常来地坛的人,如一对无论春夏秋冬、风霜雪雨都相依来…  相似文献   

8.
同学们学习写作文时会经常为这样一个问题所苦恼,那就是:什么是可以写的。那么,让我们来看一看《去看海口火车站》这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知道海口火车站根本就没有建好,甚至还没有开始施工,那一天,“我”和妈妈说是去看火车站,还不如说是去郊外的海边玩了玩。那么作者为什么不把它当作一般的郊游来写,而一定要写“去看火车站”呢?那是因为作者的心中确实割舍不下这个火车站。于是,这篇文章就多了一点欣喜与好奇,多了一份企盼与等待;至于读者,可能还多了一点遗憾与失落。很显然,这跟一篇单纯写郊游的文章是大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9.
<正>在《我与地坛(节选)》中,作者多次提到母亲从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而当母亲去世后,“我才想到”自己曾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由“我”没有“想到”的母亲到“我”“想到”的母亲,再想到未来自己的难题,构成了理解《我与地坛(节选)》的一条新的线索。在这个“难题”中隐伏的普遍爱和个体爱以及“道路唯一性”等难题是我们解读《我与地坛(节选)》时容易忽视的一个面向。对史铁生而言,如何去面对这些难题,将是我们再次阅读《我与地坛(节选)》时需要重新关注的问题。因此,从这一角度出发,  相似文献   

10.
阅读教学的“路”是什么?如何去走这条路?这是我们实现阅读教学终极目标的关键一举,在此,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见。叶老说:“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论集》P144)我体会到,叶老说的“思路”,是读懂读通一篇文章的关键,只有弄清楚了思路,才可能使文章“条分缕析”,才可能“综观大意”,  相似文献   

11.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第一、二部分被选编进了高中语文新教材。就语言文字的表述看,第一部分是写“我与地坛”,反映的是人与景的关系,叙述的是作者在地坛中的发现,由景而思索;第二部分是写“我与母亲”,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叙述的是作者在母亲身上的发现,由事而体悟。粗看起来,这两部分的景物人事似乎缺少有机的联系,但实际上,在《我与地坛》一文中,地坛是作者解读生命的语言,母亲更是作者解读生命的语言。换而言之,母亲更是一座地坛。  相似文献   

12.
一、教材分析《我与地坛》(节选)是一篇份量很重的文章,不是因为篇幅长,而是它那沉甸甸的思考、沉甸甸的感情及沉甸甸的语言,它带给人的是心灵的震荡、思想的启迪,它给学生的应是思想的冲击、情感的洗礼、哲理的升华。刘锡庆先生在《中国当代散文欣赏》中谈到,“从‘情感——性灵——心灵——生命体验’这不同的层面,散文已超越了‘实’生活而进入了写‘虚’的精神的‘内宇宙’”。“散文中的这种独特的生命体验,也就和作者生命中的‘独特性’息息相关。它可遇而不可求。”“这个层面作者做的是生命运动。”“《我与地坛》即是一篇很优秀的…  相似文献   

13.
《秋天的怀念》教学片段:(教师蜻蜓点水式的朗读感悟过后)师:母亲去世后,作者写下许多感人肺腑的文章,他不止一次地提到了自己的母亲,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和爱。文章比较长,老师节选了其中的几个片段,想看看吗?课件出示几段史铁生怀念母亲的文章片段——《合欢树》片段——《有关庙的回忆》片段——《我与地坛》片段师:同学们,当你读到这些苍凉的文字,你能够理解作者内心的痛楚吗?能够体会作者深深的思念之情吗?你能够感受到在那苍凉的夜色中汩汩滚落的热泪吗?再来深情地读读这一段文字吧,我相信一定也会有一股热流从你的心头滚落……(生朗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也许没有看到教学的全过程,我们会认为教师这样拓展真是太好了,岂不知,文本中重要的句子教者并没有很好地让学生朗读感悟,就急着补充课外的知识,试问,这样学生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心灵吗?能真正充满激情与深情吗?能真正认识到母亲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并成为作者自己一生的力量和源泉吗?我以为,我们要让学生自己从文本中去体会,才会扎扎实实。诚然,恰当的补白与拓展有时候能帮助理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一定程度上为文本锦上添花,但这有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看文本本身还要在文本的规定中找...  相似文献   

14.
史铁生笔下的地坛那么安静,那么冷落,那么沉默,它于冥冥中到底给了"我"怎样的生命启悟呢?我们不妨借课文第一部分的三处景物描写一窥究竟. 景物描写一: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相似文献   

15.
妙哉——“我与地坛”! 就全题看,该题目如同标签,点明了文章的内容——写“我”与“地坛”的关系。“我与地坛”,是用的拟人手法,给地坛赋以灵魂,注以情感。突现我与它的关系非同一般。未见其人,先示其情,扣人心弦,耐人品读。再就“地坛”这个对象而言,寓意深刻,给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调,乃文章情愫之渊薮。  相似文献   

16.
丹枫:我们又在“读者俱乐部”见面了!相信大部分同学都读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吧,当时你们的感觉怎样?哦,我已经听见有同学说了——好震撼!是啊,好文章的文字都是有震撼力的,《我与地坛》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的震撼,是史铁生的人生经历。生活中你是否想过:如果有一天,我们的生活和灾难相遇,我们该怎样坚强地面对生活?我们该怎样地直面不幸?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收有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一文,其中的几个句子值得商榷。(1)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开展”的一般是“运动”“活动”之类,“开展旅游业”很拗口,不如将“开展”换成“兴起”。(2)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  相似文献   

18.
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深受文艺界好评。专家们认为,它厚实的内容、大手笔的结构、深沉的情感,都值得称道。我还认为,文章的语言很有个性,值得赏鉴。一、表现力强的动词解析“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第一节第五自然段)。”语句中一个“耗”字用得好,即使用“呆”或“泡”字都无法替代。“耗”字除了和“呆”、“泡”一样能突出耗费时光外,它还含有身残后的作者整天坐着轮椅极不情愿地呆在园子里的百无聊赖的心情,这是其它的词无法替代的。“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同在第五自然段)。”句中一个“切”…  相似文献   

19.
残疾作家史铁生是一位优秀的青年小说家。《我与地坛》是他“客串”的一篇享有盛誉的散文。全文一万三千多字,共七节,其中一、二节被选进了高中语文第一册教材。我想课文编者之所以将这两节选作教材,大抵是看中了它的美学价值及教育价值。诚然,他的确堪称情感、生命等教育的最好教材。但我在这里要谈的却不是这些,我想谈的是《我与地坛》对我们作文教学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20.
让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课堂教学案例: 一天,当我和学生一起分析《愚公移山》最后一段的时候,突然,一个学生举手提问. 学生:“老师,《愚公移山》的结尾,这样安排,可信吗?” 老师:“为什么提出这样的问题?” 学生:“因为根据地理学的理论,我认为愚公要想移走这两座山,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为什么作者最后却用这样一个神话般的结尾来收缩全文呢?” 师:“很好!这个问题大家思考过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