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些人,承认语学科的“工具性”,而又反对在语教学活动中进行“训练”;承认语教学的重要目的是要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各种语能力,而又反对在语教学活动中进行“训练”……违背常理,不合逻辑。为什么?其妙莫名。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再“语文”一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教育(综合版)》2004,(22)
语文教学之“身”布满着神经。这神经就是文化。“说它是文化,第一,它负载着文化;第二,它传承着文化;第三,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当然,说它是文化,还因为它创造和发展着文化,提炼和提升着文化。语文教学改革,就是要充分体现语文的文化属性,完善语文教学目标,丰富语文语教学的文化内涵,使学生浸润在文化之中,使文化这根神经活跃起来。神经的活跃,定会使语文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文化不是虚空的,它整合和弥散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之中,从本质上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是语文文化。提携文化这根神经,语文教学改革如何突破与平衡呢?其一,…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再“语文”一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明远 《山西教育(综合版)》2004,(22):10-10
教育现代化可以用九个指标来衡量。第一是教育的民主性和平等性。20世纪以来,教育的民主性是大家所追求的。当前,绝对的民主和平等是不可能的,但是相对的均衡发展是应当追求的目标。第二是教育的个性性。教育的个性首先表现在培养学生的个性,这对中国教育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个性最重要的内核就是创造性,要培养学生有创造的精神。第三是教育的终身性。终身教育有几个层次:一个是个人的层次,每个人都要终身学习;一个是各种组织的层次,每个组织都要成为终身学习的组织,每个社区都应该成为终身学习的社区。第四是教育的多样性。多样是指既… 相似文献
4.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大哲学家、雄辩家。当时,人们祟尚口才,学术辩论与政治辩论盛行。一次,苏格拉底遇上了同是雄辩家的欧西德,两人进行了如下一场辩沦:欧西德:我所做的事,没有不正当的。苏格拉底:那么,你能举例说明什么是“正当”,什么是“不正当”吗?欧西德:能。苏格拉底:虚伪是“正当”还是“不正当”?欧西德:不正当。苏格拉底:偷盗呢?欧西德:不正当。苏格拉底:侮辱他人呢?欧西德:不正当。苏格拉底:克敌而侮辱敌人,是“正当”还是“不正当”?欧西德:正当。苏格拉底:诱敌而窃取敌物,是“正当”还是“不正当”?殴西德:正当。苏格拉底:你方才说… 相似文献
5.
方祝发 《教学月刊(小学版)》2011,(12)
现在读的地位被老师们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请美美地读、细细地读请说说读后的感觉请把这种感觉用心地读出来等等,这样的朗读要求经常能够听到,然而细观之,效果却没想象的那么美好。一、引导之辩——带着问题读课文还是带着感 相似文献
6.
教学论与教学理论是分别从德文与英文翻译过来的两个不同的教育概念。尽管其各自的研究都共同指向课堂教学,但由于源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它们在思维方式和研究范式、研究对象、范围和方法以及对教师地位和角色的规定方面都存在诸多差异。教学论与教学理论是两种难以通约的研究范式,前者根植于德国深厚的新人文主义的教化(Bildung)传统,属于欧洲唯理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的教育学范式;后者则与课程论以及不同取向的教育心理学相联系,属于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教育科学范式。清理20世纪我国从西方不同文化传统引进的教育学科的概念,弄清不同概念的含义及其在我国语境中的变化,是新世纪重建教育学科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7.
8.
9.
10.
<正>主持人:《三亚落日》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散文。作者运用清新活泼的语言,准确生动地描绘了三亚落日美丽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美丽风光的赞美。今天,围绕阅读教学中的"语文知识"教学的话题,凌星华和李竞老师用他们精彩而富有个性的课堂诠释了自己的理解。今天我们仅以凌星华老师的《三亚落日》 相似文献
11.
吴永军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10,(3):16-18,63
当下,不少教师都在谈语文的回归,谈本色语文、本味语文、语文味。那么,到底什么才是“语文味”呢?又如何体现“语文味”呢?在作者看来,许多教师似乎就把“言语训练”当成语文味的突出表现,甚至是主要的、唯一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13.
申宣成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7,(5)
“三昧”本是佛家修行的重要方法,拿来作为题目有两个原因:一是作为语文教师,我业务的“修行”走的是读书、研究和交流的路数,这在数量上恰恰是三个;二是我的家乡河南民权县是文哲大师庄子的故里,庄周思想和佛教契合,以此为题可以彰显地方文化特色。读书1988年师范毕业后,我自愿到乡里最偏僻的初中教语文。那个学校“,天高皇帝远”,领导极少检查,偶尔光顾一次给教师的感觉与其说是惶恐,倒不如说是惊喜——“有客自远方来”嘛!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度过了三年田园牧歌式的教书生活。教师们信守“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老庄哲学,彼此间极… 相似文献
14.
新课改形势下,语文朗读教学在逐步淡化和消解,朗教教学的重要性被忽略和消解,还存在一些对于朗读教学认识的误区,文章介绍了一些朗读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5.
16.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是《荀子·劝学》中的一句,其中的“参”字,中学语文课本释为“验,检查”,读为“cān”。笔者认为,课本这样注解是欠妥的。这里的“参”应释为“三”,读为‘Sān”。理由如次:首先,从句意看,释“参”为“检查”与下义“省”字相联,在意义上就复沓累赘了。因为《辞源》、《古汉语常用字典》在“省”字 Xǐng 音下也都释为“检查”。而我们又不能将“参省”作同义复词处理,因为古汉语中的同义复词,多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而现代汉语中并无‘参省”一词,且其他古代典籍及《荀子.》其他篇目中亦皆不见“参省”同义连用的。相反,如果我们释“参”为“三”,不仅可以避免以上这种意义上的重复,而且使文意更畅达。“三”在古汉语中多用为虚数词,表示次数多。这样,“日参省乎己”我们就可以译为‘每天多次地检查自己”,这比按中学课本的释法译为“每天检查自己”,在意 相似文献
17.
宋伟 《语文世界(高中版)》2011,(11):57-58
最近听了两位教师的公开课,一课为高三复习课(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宾语前置),一课为新授课(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可能是公开课的缘故,教师在课堂中的表现可圈可点,学生配合得有模有样。复习课中教师简单地将宾语前置的要点投影出来,演示了一番后,紧跟着就大量地投影题目让学生来练习。我发现在学生解题过程中,若没有教师的“提点”,很多题目学生是做不出来的。 相似文献
18.
19.
20.
班会背景我曾经接过这样一个高二班:超过一半的学生有游戏机,玩游戏成风,同学间以会玩游戏为荣,不会玩游戏为耻。我认为,靠简单命令禁止,治标不治本,高中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分辨力和自制力,游戏虽有诱惑力,如果让他们看清游戏的本质与弊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