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当怎样理解《雷雨》中的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一个有争论的话题。语文教学参考书上是这样分析的“:年轻时,他对待侍萍始乱终弃。年老了,他似乎在深情地“怀念”已死的侍萍……他感到寂寞孤独,因此怀念侍萍,借以弥补他灵魂的空虚,使精神得到自我解脱。其实,他的“怀念”是十分“廉价”的,也是十分自私的。”这样的分析,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失之深刻,失之全面。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真实与否,我们先来分析文本:爱情的见证物。绣有一朵“梅花”和一个“萍”字的“两件绸衬衣”。侍萍用一针一线绣成的“梅花”和“萍”字,无不包含着对周朴园…  相似文献   

2.
青年是由少儿向成人过渡的重要时期。回眸《雷雨》第二幕,从周、鲁邂逅交谈流露出来的片言只语中,我们能捕捉到青年周朴园的身影,看到这个“暴君”向善的昨天一页。30年前,青年周朴园留学德国回来,爱上了家中年轻漂亮、贤惠规矩的婢女侍萍,并与之生下了两个儿子。剧中提到的两件旧绸衬衣就是周朴园和侍萍相亲相爱的见证。30年后,侍萍提起它,一下子撩动了周朴园的心际。因为侍萍用一针一线绣成的“梅花”和“萍”字,无不包含着她对青年周朴园的一片痴情,同时也可想见周朴园当年对侍萍的感情。如果用有钱少爷玩弄下层婢女的套式来演绎,这两件…  相似文献   

3.
《雷雨》第二幕中,当周朴国第二次追问之后.侍萍再次说姓鲁,周朴园如释重负,“喘了一口气”。但接着传萍又说“这个人还活着”,并且说那个孩子“也活着”简朴园的疑虑又加深了,表现出极度惶恐和不安,忽然立起,逼着对方讲实话,责问“你是谁?”侍萍把话岔开道:“我是这儿四凤的妈。老爷。”像这样为适应特殊情境的需要,有意把话岔到别处去说,这在修辞上叫岔说。岔说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打断对方的话题,紧咬住对方被打断前最末一个字,重新组合新的语言单位。3t0年前,周朴园的一件丝绸衬衣右袖襟上烧了一个窟窿,侍萍用丝线…  相似文献   

4.
曹禺在其力作《雷雨》中,成功地塑造了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学生在分析周朴园的情感时,产生了巨大的分歧。有人痛恨他,有人同情他,有的人甚至崇拜他 !这就印证了西方评论中“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体现了审美的多样性。为了正确地引导学生,我在教学中采用对比的手法,通过两次对比,让学生看清周朴园的情感世界。  一者,周朴园对侍萍的态度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雷雨》中多次写周朴园不忘旧情,如:保留旧家具、旧习惯 (关着窗子 )、穿旧雨衣、旧衬衫等,还记着侍萍的生日,这一切都显得周朴园多么怀念侍萍,对…  相似文献   

5.
仇真同学问:曹禺话剧《雷雨》中的周朴园是那么冷酷自私,但他对30年前侍萍的怀念也都是没有真情可言的“演戏做假”吗? 这是把握周朴园人物思想性格的关键问题。首先我们应该承认,周朴园对30年前侍萍的怀念是真诚的,不是虚假的。根据课文注释中的剧情介绍可知,30年前周朴园确曾对温柔美丽的侍萍动过真情,与侍萍成为事实上的夫妻。之所以后来侍萍于除夕带着刚生下三天的第二个儿子被赶出周家,主要是因为封建的门第观念,周朴园作为地主大少爷,婚姻必须门当户对,妻子不允许是“下人”,要换成“有钱有门第的阔小姐”。所以周朴园对侍萍“始爱终弃”,这起始的“爱”不能说是虚假的。另外,周朴园与侍萍分手后的两次婚姻都不如意。他所娶的“阔小姐”抑郁而死,现在的妻子蘩漪是“受过一点新的教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关于周朴园性格的研究颇有进展,但对侍萍性格的认识则“徘徊不前”,即,这是一个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她善良、正直、备受欺辱和压迫,但又始终保持了自己的刚毅、顽强;她一直挣扎在社会的最底层,历尽人间辛酸,对残酷的现实有清醒的认识;她从周朴园前后态度的变化中,终于看清周朴园的本性,最后以撕毁五千块钱支票的举动,表现了她的骨气和尊严。当前,对侍萍这一重要人物的研究仍停留于“阶级分析”说的基础上。下面,笔者试结合有关剧情来探讨侍萍性格的复杂性。周朴园和侍萍的见面是偶然的。侍萍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并没有认出侍萍。…  相似文献   

7.
躺在三十年前的柜子里——读曹禺《雷雨》 一朵小小的梅花, 盛开在纺绸衬衣的襟袖间, 跳跃着,跳跃了三十年, 是侍萍缝制时的心跳忽现。 还是周朴园怀念纯真的那份情感? 是真情藏在里面。 还是叶公好龙仅为留恋? 为何步步紧逼、惊愕再三?  相似文献   

8.
冒键 《江苏高教》2006,(6):154-155
高尔基说过:“文学是人学。”如何在教学中最大限度恋,其怀念应是真心的;三是认为周朴园唯利是图,对侍萍的态度据其是否有利而变化。这三种意见都有一定道理,但分析还缺乏辩证性,于是进一步引导大家以辩证思维认识周朴园这一人物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周朴园为什么怀念侍萍?他的确爱过侍萍,因为侍萍年轻时聪慧美丽,温顺、善良。而他自和侍萍分别后,先后与两个女人结过婚,但两次婚姻都是失败的,只是与侍萍相处的日子,给他留下了一些美好记忆,这也使他对侍萍会有内疚之感。但他灵魂深处毕竟还是冷酷、自私的劣根性占了主要地位。因此,当他30年后…  相似文献   

9.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再次保留了曹禺的经典篇目《雷雨》,并把它编入“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这个专题。当探究讨论“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之隋到底是真是假”这个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时,很多人的看法会集中到周朴园身上的“阶级性”,认为周朴园坏得没有“人性”。“周朴园身上是‘人性’多一点,还是‘阶级性’多一点”成了—个新的争论点。  相似文献   

10.
《雷雨》中,当周朴园知道眼前的老妈子就是侍萍的时候,态度陡然改变,由情意绵绵变得凶相毕露,前后判若两人。对于周朴园的“变脸”,教材认为:周朴园年轻时做过伤天害理的事,年纪大了自有愧疚之情,对侍萍的种种怀念,可求得心理上的平衡;而侍萍的突然出现,会危及到他的家庭、声誉和地位,会伤害他这个大资本家的体面和尊严。于是陡然间从有情变得冷酷无情,进而使出种种手段,直到把侍萍赶走为止。  相似文献   

11.
一、梅侍萍就是这朵梅花 也许在周朴园的心里,从一开始,梅侍萍就是一朵梅花.这朵梅花,来自乡野,清新雅洁,纯情不俗,有着梅的傲雪的坚韧,有着不屈的性格.难怪30年后重逢之时仍能让周朴园感到"你的性情没有大变",也许正是这份性情,让侍萍生存下来.  相似文献   

12.
《雷雨》第二幕中,侍萍与周朴园“意外重逢”这场戏因其紧张、激烈、人物内涵丰富而被选入了高中语文第四册课本。这场戏中有一个师生争论不休的、也是《雷雨》研究中历来有争议的话题——周朴园真的爱侍萍吗?他对侍萍的怀念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许多读者都认为像周朴园这样一个放水淹死了2200个小工、血腥屠杀罢工工人的资本家早已丧尽天良,泯灭人性,在他的身上怎么可能还存有真情呢?假若他真的爱侍萍,那他怎么可能在大年三十的夜里赶走刚生了孩子才三天的侍萍,三十年后,当他与侍萍“意外重逢”时,又怎么会讲出那样无情无义的话呢?  相似文献   

13.
《雷雨》第二幕中的两个场景,集中地描写了侍萍、鲁大海和周朴园之间的矛盾冲突。作为侍萍、鲁大海对立面的周朴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有的分析文章往往把他简单化、脸谱化,或把他说成一个单一的资产阶级分子,这都是不符合作品的实际和作者的创作思想的。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周朴园是一个有魄力,有手腕,非常残忍、虚伪的家伙。他有着雄厚的资本和巨大的企业,有着经营现代  相似文献   

14.
<正>师:周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萍?生:周朴园爱鲁侍萍,因为家具都是以前的摆放,并且他还记得侍萍的生日,因为生周萍,侍萍生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他都保留着。过了三十年仍然念念不忘这个人,肯定是爱她。生:周朴园一再追问鲁待萍的下落。问她的墓在哪里,并提出要去修墓,当知道鲁侍萍没死而是被人救走后,一再追问人现在在哪里,语气迫切,还有些惊喜,这都表明周朴园仍然爱着侍萍。可以想象,如果不爱的  相似文献   

15.
人们常用“×年如一日”,“××年如一月”来形容某人对某一事物(人物)的痴迷与执着。而这种痴迷与执着往往源于对该对象的深深的挚情与厚爱。话剧《雷雨》中的周朴园就是这样“痴迷与执着”的一个人:30年来,他一直惦记着侍萍的生日;在侍萍曾经居住过的卧室里,一直存放着她的照片;室内的一切陈设都依然如故……他对侍萍是如此地“怀念”,甚至于在别人面前把侍萍升格为“前妻”。所有的这一切,使人们难以从私生活领域认清周朴园的丑恶灵魂。 30多年前,生活在封建大家庭中的周家少爷周朴园,如同众多纨绔弟子一样,凌辱了年轻…  相似文献   

16.
《雷雨》第二幕中,鲁侍萍与周朴园“意外重逢”,这场戏因其紧张、激烈、人物内涵丰富而被选入了高中语文课本。这场戏中有一个师生争论不休的、也是《雷雨》研究中历来有争议的话题——周朴园真的爱侍萍吗?他对侍萍的怀念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许多读者都认为像周朴园这样一个放水淹死了二千多个小工、血腥屠杀罢工工人的资本家早已丧尽天良、泯灭人性,在他的身上怎么可能还存有真情呢?假若他真的爱侍萍,那他怎么可能在大年三十的夜里赶走刚生了孩子才三天的侍萍,三十年后,当他与侍萍“意外重逢”时,又怎么会讲出那样无情无义的话呢?确实,…  相似文献   

17.
《雷雨》第二幕第一场有处称呼的变化 ,是周朴园心理活动的细微表现 ,值得咀嚼。一A 鲁侍萍 姓梅的 ?周朴园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 ,很贤慧 ,也很规矩 ,有一天夜里 ,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 ,后来 ,———你知道么 ?一B 周朴园 (喘出一口气 ,沉思地 )侍萍 ,侍萍 ,对了。这个女孩子的尸首 ,说是有一个穷人见着埋了。你可以打听到她的坟在哪儿么 ?请注意 ,前文的“我”“年轻小姐”在后文相应的变成了“我们”“这个女孩” ,称呼上发生了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我认为这是周朴园心理变化的表现。具体分析如下。综观《雷雨》全剧 ,不难发现…  相似文献   

18.
1 周朴园对侍萍的爱情态度,曾引起不少争议,至今仍然众说纷纭。因关系到周朴园形象的意义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今特为之一辩。一种意见认为,周朴园对侍萍不可能有真正的爱情,这是由他剥削阶级的本质决定的。他三十年前与侍萍同居只是为了玩弄以满足自己,三十年以来的怀念是假装的,并非出于真情,目的是维护自己的声誉和家庭的体面。三十年后对侍萍的绝情就是最好的证明。而最后一幕的“追认”,是在真实面目已经暴露、万不得已的逆境中采取的“变通手段”。很明显,这种意见受了“阶级本质决定论”的影响,认为每个阶级  相似文献   

19.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代表作。剧本通过周、鲁两家的血缘关系和爱情纠葛,写出了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而这悲剧和罪恶的制造者,正是那些像周朴园一样威严体面、道貌岸然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剧本中周朴园对侍萍怀念的问题,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第117页)中说:“应该说周朴园的表白是真实的,他对侍萍的怀念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怀念。”笔者却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真实而非真诚。  相似文献   

20.
《雷雨》:命运与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雨》是命运,“太像戏”的结构天是命运悲剧所必需。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诚的,并非“伪善”。周蘩漪为满足情俗不异乱伦并不“可爱”。侍萍承担了的全部重量,并敢于和命运抗争,最能引发对人命运的畏惧和对她的悲悯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