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荷塘月色》的文眼,因为正是由于心里“不宁静”,朱自清先生才想起在月夜里去看看日日走过的荷塘,才能看到静谧恬美的荷塘月色。而在分析这个文眼时,以前的老《教学参考书》一般是从两方面解释的,大意是说,朱先生那几天心里之所以“颇不宁静”,一是因为  相似文献   

2.
<正>朱自清的心里为什么“颇不宁静”以情景交融著称的《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中的名篇。文章起笔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在这满月的光里,他漫步去荷塘,正是为了排遣这种不宁静的心情。那么,究竟什么使朱自清的心里这样地不宁静?  相似文献   

3.
关于《荷塘月色》一文的文眼,一般的观点认为是“这儿天心里颇不宁静”。对此,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文眼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那句话,也是最能反映怍者情感的那句话。《荷塘月色》一文中流露出的情感,是“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而“心里颇不宁静”是不是反映这种情感的,说里面也含有哀愁尚可;说它有喜悦,则显然讲不通。 那么,将哪句话作为文眼更好呢?我以为应当是“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相似文献   

4.
有的同学问我:“怎样才能读懂一篇现代文?”我的想法是: 一、从全篇着眼从全篇着眼,就要在阅读的过程中,注意抓住文章的“文眼”,联系全文来领会,就定然易于读懂了。这里所谓“文眼”,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文章里体现文旨的词句,抓住它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全文。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开头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心里颇不宁静”,不就是作品的“文眼”么?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原因是作者不满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幻想超脱现实,又不可能,因而思想上矛盾重重。而整个作品所表达的,也正是这样的思想感情。所以抓住这一句,对理解全文起着关键的作用。“文眼”是我们阅读文章时必须紧  相似文献   

5.
《荷塘月色》一文的首句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可见朱先生的心情是被搅乱了,沉重了。可以由此推定,朱先生是有“许多愁”了,否则,先生有什么拿不起放不下的,还非得凭借这“日日走过的荷塘”,希望“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来寻求解脱呢?从文中看,朱先生从走出家门直至归去,人始终是清醒的。他明明知道,这一片荷塘月色,绝不可能是自己的,便出于急着要摆脱现实生活中无法摆脱的“许多愁”的需要,所以就在精神上幻想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然而虽说“好像”,但终究不是。毋庸讳言,朱…  相似文献   

6.
最近讲授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不禁连连吃惊。一切都似乎是偶然的,当我对文章的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抛出第一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颇不宁静呢”时,我原先的预想是,学生经过预习,也查阅了若干课外参考资料,会异口同声的回答我说“由于政治的原因”,我也准备就顺水推舟地将这个简单的问答一下了结(老实讲,还想介绍  相似文献   

7.
一、片言居要 《荷塘月色》开篇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怎么样不宁静的呢?作者继续写道:“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一个“忽然”,活灵活现地写出了作者“颇不宁静”的心理状态。“忽然想起”什么、而又“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的叙写,正好是“心里颇不宁静”的使然,也正好是“心理颇不宁静”的注脚。  相似文献   

8.
现行《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认为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抒写的则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笔者不同意这种看法。如果我们从文章的两个“忽然”入手分析,就可以发现,《荷塘月色》反映的恰恰是作者浓浓的哀愁。 第一个“忽然”在文章的开头: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  相似文献   

9.
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开篇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到底是因何而引起的 ,历来论者颇多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大语境论者认为“像他这样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 1 92 7年国内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的形势下 ,就不能不隐于进退失据的困境之中———《一封信》与《那里走》所表露的正是这选择的困惑” (钱理群《重读名著》)。很明显 ,大语境论者认为朱先生的“不宁静”是由他生存的时代使他“困惑”“彷徨”所引发的 ;另一种则是庸俗论者 ,他们认为“不宁静”可能是由与老婆吵架引起的。笔者认为后者固然可置之不理 ,就是前者…  相似文献   

10.
又见炊烟     
王黎冰 《高中生》2010,(12):54-54
读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得知他是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月夜踱步来到荷塘,看到月色映照下那满塘婀娜的荷叶,才写了这篇美文。我不敢与这位散文大师并论,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情愫倒有几分相同。  相似文献   

11.
对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一文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的归于政治因素,有的归于日常家庭生活的因素,这都是源于读者对《荷塘月色》写作背景的看法不同所致。如果客观地分析其写作背景,那么“颇不宁静”的原因应该归于作者面对的复杂社会现实和特殊的家庭现状。  相似文献   

12.
朱自清先生的优美散文《荷塘月色》以它独有的清冷、幽静的景色描写,深沉含蓄的情感表白,引起读者的深深思考。“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文章定下的情感基调,一个“颇”字道出了心中无尽烦闷,满腔的惶惑不安。不安使他想起了“旧日走过的荷塘”,并推测“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这是他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第一册《散文二篇)——《荷塘月色》和《绿》,同样出自朱自清之手,都是写景抒情的游记佳作,风格却大不相同。前者蕴藉、含蓄,后者则明快、热烈,给人以不同的美的享受。《荷塘月色》是一篇典型的含蓄之作,文章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了的时期。作者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又幻想超脱社会现实,内心世界矛盾复杂。这篇文章始终贯穿着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思想感情,而这种思想感情不是通过空泛议论和自我表白直接道出,而是渗透在周围环境和独自漫步的描写之中,是意在其中、不言而喻的。文章开篇即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全文的文眼所在。为了含蓄地透出“颇不宁静”  相似文献   

14.
杨惠莲 《语文知识》2003,(11):39-40
《荷塘月色》开篇之言“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也是众多学者争论的焦点。《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中采用钱理群的文章指出:“……将朱自清的‘不平静’仅仅归于‘蒋介石叛变革命’的‘黑暗’现实,却是不全面的。近年学术界在考察这一时期朱自清的心路历程时,于《一封信》之外,又  相似文献   

15.
【教学重点】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2.分析月下荷塘和塘中月色的特点,并由此折射出的作者心态。第一课时基础知识和结构分析、名段赏析(略)第二课时课堂互动——深切的追问生:文章开篇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不宁静?下文又为什么出现一种静谧而略带感伤的意境?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不宁静?有以下几种说法:1.南方革命风潮波及,作者向往火热的革命运动。不安于书斋生活的宁静。2.与妻子关系不睦,夫妻吵架。(查日记可知)3.与养父关系不睦,父子失和。(查家世可知)生:我觉得都蛮有道理。但似乎又不够稳妥。师:稳妥?是…  相似文献   

16.
揣摩语言的实质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对语言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辨析、品味。在阅读中只有注意揣摩语言,领会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的真正内涵和表达作用理解作者语言的技巧,才能不断增强自己的语感。一、揣摩语言离不开语境人们称“现实的语言环境”为“内部环境”称“广义的语言环境”为“外部环境”。要彻底理解语名含义,必须把语句放到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反复揣摩思考。例如:《荷塘月色》开篇第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种“颇不宁静”的心情是怎么产生的呢?是家庭原因?不是,文章的片尾都否定了这一点。是同事或工作的原…  相似文献   

17.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192 7年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写的一篇写景抒情的优美散文 ,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写作技巧著称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荷塘月色》属于抒情散文 ,读抒情散文必须善于把握作品的抒情基调和抒情线索。《荷塘月色》一文的抒情基调 ,教参一般释为“淡淡的喜悦夹杂淡淡的哀愁。”重读几回之后 ,我发现 ,《荷塘月色》一文里 ,根本看不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来 ,只见作者的“哀愁” ,而且是“浓浓的哀愁”。何以见得呢 ?作品开始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是作品抒情线索的缘起。由于心里颇不宁静 ,…  相似文献   

18.
关于来自清先生《荷塘月色》开篇提及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历来说法较多。有的认为“当年(即1927年)中国时局动荡,黑暗笼罩着全中国”,“心里有除不去的阴影”,幻想超脱“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而不得超  相似文献   

19.
张之阳 《四川教育》2001,(11):30-31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独处” 时的“独语”——与其说在观赏景物,不如说在逼视自己的灵魂深处;与其说写下的是他看到、感觉到的一切,不如说他在构造一个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的“另一个世界”——一个与现实对立的陌生的艺术世界。 现实中,人被命定扮演某个角色,做“一定要”做的事,说“一定要” 说的话;而在这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不做;这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因此,在《荷塘月色》里,显然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自我心灵升华的超越世界…  相似文献   

20.
钟亮 《语文天地》2012,(8):12-13
《荷塘月色》的讲授通常以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起始,然后以4、5两个小节的“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为抓手,从景色的描写中分析出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最后联系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总结出其“不宁静”的原因。但是这样讲《荷塘月色》,似乎太“浪费资源”了。整篇文章被掐头去尾,只品味中间的两段,这样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