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从文的《看虹录》是一篇诗化的思想性小说。解读《看虹录》的关键一个是“虹”,一个是“看”。从中可以发现抗战时期的沈从文在孤独中对自己的生命形式进行了反思。可以说是抗战时期一位现代知识分子坚持自己的信仰的一份精神备忘录。  相似文献   

2.
文本细读是孙绍振教授大力倡导的,教师需要教导学生关注看似平淡的文字,指导学生关注容易忽略的内容,引导学生攻坚克难、抽丝剥茧,深挖疑难,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3.
张电春 《现代语文》2008,24(5):42-43
说明 《出师表》作为千古名篇,自有其不可言说的魅力。教师的想法是从文字本身入手,通过对段落中关键字词的领起收束作用以及相关句子的起承转合来分析经典,感悟经典。这是一种艰辛而有益的尝试。具体做法是在通译熟读课文之后,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某一段落,抓住字词句,结合自己合理的想象、独到的领悟写出一段赏析文字。教师以自己的分析为例,抛砖引玉,供同学们学习、模仿、超越。结果同学们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相似文献   

4.
"包身工"这个称呼对于我们许多人来说确实是十分陌生的。每次指导同学们学习完《包身工》这篇课文,我都思绪万千,有许多的感受一股脑地涌入了我的心田。里面所写的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是我们今天的同学们所难以置信的。诚然,这是一篇饱含血泪、令人叹息的文章。  相似文献   

5.
吕李永 《学语文》2012,(1):22-22
文本需要细读,朱熹一再告诫后学:“字字与某着意看,字字思索过莫要只作等闲看过了。”(《朱子语类》)王尚文在《走近语文教学之门)中则说,细读“应当把感官的触觉、心灵的触觉伸向文本的所有组成部分,任何一个角落。哪怕是一个标点也不放过……要从微观中看到宏观,从部分中看到整体。”《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经典名篇,笔者咀嚼了一些不为人触的细微点,收获一些独特的感悟,请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6.
文本细读是理解文本、赏鉴文本的重要途径,细读语言精练、意蕴深厚的古诗词,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说,有助于提升师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细读《孔雀东南飞》,将人物还原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立足于婆媳、婚姻、母子、爱情这四重矛盾,读者将发现焦仲卿、刘兰芝二人的抉择已暗含悲剧意味,死亡必然是二人的最终结局,二人的爱情悲剧也势必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7.
伊沙的长诗《乌托邦》体量庞大,作为口语诗,该诗继承了其诗歌主题空心化、语言表达口语化、题材对象生活化的特点。通过对该诗这三个方面的文本细读分析,能够探析到伊沙写作风格在诗中的体现。同时也能看到伊沙口语诗写作的不足和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8.
<正>我们听过太多关于爱情的美好誓言,如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蒲草韧如丝,磐石无转移。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但最让人感动的不是誓言,而是用行动一生的坚守,无论贫贱富贵,无论年轻美  相似文献   

9.
我们听过太多关于爱情的美好誓言,如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蒲草韧如丝,磐石无转移。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但最让人感动的不是誓言,而是用行动一生的坚守,无论贫贱富贵,无论年轻美貌年老色衰,无论她感到抱怨或幸福,他都能用行动默默地为对方做一切,毫无怨言。  相似文献   

10.
解读《秋声赋》我们不妨从“秋声”入手。按词语的原生语义.秋声.应是在秋天出现的各种声音。既有风吹树叶的萧瑟声,也有果实落地的喜悦声。陆游有诗《秋声》,那是打猎练武,驰骋疆场的慷慨昂扬之声。那么,在《秋声赋》中,它又是哪一种声音?是实的,还是虚的?为何同一种秋声。同样的场景却唤醒了童子和欧阳子不同的审美体验?这是解读文本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1.
《峨日朵雪峰之侧》是现代诗人昌耀创作的一首诗,被选人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按照单元导读的提示,这个单元所选的几首诗歌"都是对青春的吟唱".然而从诗歌描写的广袤、粗犷的自然景象,开篇高扬"征服"的赞歌,中间抒写心灵的孤独,结尾赞颂弱小生命、转向追求"默享"的自然观和生命观来看,整首诗存在前后意脉和结构的矛盾和...  相似文献   

12.
所谓文本细读,是指读者通过对作品文本的详细阅读,进行细致、精确的语义分析,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准确、透辟的解读。细读,是对语文文本沉睡的唤醒。语文文本是寓意深刻的故事,是饱含深情的述说,有时它会是一种情绪,有时它又是一种感性。王崧舟老师就曾经说过:“文本是你美丽的倒影。”教师能自觉地正确地解读语文教材文本,是确立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3.
《故乡》     
杨忠 《贵州教育》2012,(15):50-F0004
  相似文献   

14.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由一个乐字统率全篇,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作者要表达的政治理想,隐含在乐的深处,文章中的乐的程度从无到有,由浅入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是一部需要细读也经得起细读常读常新的文学经典。在这部以贵族家庭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小说里,爱情描写在书中所占比例并不很大,涉及人物爱情心理的文字也不算多,但在作家细腻精准的叙述描画之下,人物之间,尤其宝黛钗三人间的感情纠缠、微妙情愫,及其轻嗔薄怒、嫌隙口角,乃至赌咒起誓、撒娇作痴,总如林间阳光一般细碎而闪亮。对比小说第22回和第30回的两次冲突,尤见精彩,尤见性情。  相似文献   

16.
初中语文教材中关于认识生命、感悟生命的文章有多篇。冰心先生的散文《谈生命》是一篇比较独特的文章,但因其被安排在九年级下册,教学中常受中考复习进度的影响而被忽略。  相似文献   

17.
忽略朦胧诗传统政治眼光的解读,笔者觉得,<星星变奏曲>是一首渗透着我们每个人渴望诗意情怀的诗.这首诗通过变奏的审美眼光,对我们的理想与现实进行了真实的叩问,对诗意人生的可望而不可即进行了深入的传达.  相似文献   

18.
民间立场的观照,为解读《边城》这个悲剧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虽然沈从文是在都市中为现代人想象乡土描绘图景,但是每每潜心于自己笔下的民间世界时,那种“自愿作乡下人”的意愿总会自动发生效力。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出生于湖南风凰县,地处湘、川、鄂、黔四省交界,又是苗、侗、土家等少数民族聚居之所。1923年,他带着湘西明秀山水铸就的自然灵性和少数民族血统中积淀的沉痛隐忧的独特气质,只身来到北京。手上没有文凭,囊中空空如洗,生活的困窘以及都市人自以为是的优越感,无不让沈从文体会到一种深刻的心理压力和被排斥感。这一心理压力和被排斥感一方面促使他对都市人的性情、趣味进行猛烈抨击,另一方面又是一种反作用,越是被排斥,越是想进入,他非常羡慕、渴望进入现代社会和文坛主流。城市对他的轻慢更激起他向别处寻找精神支柱的冲动,而正是在湘西的民间天地中,他发现了迥然有异而又足以与都市价值标准相抗衡的精神支柱。“我实在是个乡下人。说乡下人我毫无骄傲,也不在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  相似文献   

20.
贾全侠 《学语文》2020,(2):42-43
据说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是他悲摧晚年的绝笔。千百年来,李煜通过经典的意象所传达的痛苦之情依然深深地打动着后世读者。运用文本细读理论对词作进行解读,有益于文本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