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正>《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归有光的散文长于叙事抒情,以简洁的语言叙述家常生活琐事,寄托真挚的情感,被称为“明文第一”。它入选多个版本教材,深受师生欣赏。关于《项脊轩志》的研究综述,有两篇论文:李梦月《〈项脊轩志〉研究回顾与教学建议》主要从主题、写作特点、教学设计三个角度进行梳理和回顾,并提出教学建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此篇文章是2017年所写,之后的研究还未系统梳理;另有一篇朱婷《〈项脊轩志〉研究综述》,  相似文献   

2.
归有光的散文被称为"明文第一",而《项脊轩志》是他的一篇名作。读者在解读这篇散文时,往往被归有光词短意长的真挚情感所打动,同时也感慨于这篇作品所表达的人生志向。笔者搜集了众多学者和语文教师研究《项脊轩志》的成果,拟从主题、写作特点和教学设计三个角度,对学界的研究成果加以梳理,同时给出语文教师在设计《项脊轩志》时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9期上发表的《情到深处语简淡》一文中,郭天彪老师对《项脊轩志》的深层次悲情作出了自己的解读,其中重要的论述有——祖母,是归有光忆及的第二位亲人,"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确是悲痛至极。其中除了睹物思人、物是人亡的深切之痛以外,更多的悲伤恐怕来自于内心愧疚与对命运的无可奈何。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知道,项脊轩是归有光读书做学问的地方,虽然读书学习  相似文献   

4.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借项脊轩的兴废来表达三世变迁、物在人亡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切怀念的散文。若能理清《项脊轩志》的情感层次,也就走进了归有光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5.
黄钧 《语文知识》2003,(6):30-31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散文中的名篇,也是许多古文选本及大中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因此,大中学生对它大多耳熟能详,甚至是背诵如流。对于这样一篇无人不知的名作,按理说人人都能读懂,在解释方面不会有什么问题的了。然而,令人吃惊的是,事实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6.
关于教材处理。1990年版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五册第一单元议论文,新增了《文学评论两篇》。这篇课文与茅盾的《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编在一起。茅盾评论的是长篇小说《水浒》的人物和结构,《文学评论两篇》评论的是归有光散文《项脊轩志》的内容和形式。第五册第七单元编有《项脊轩志》。《项脊轩志》为课外自读课文,《文学评论两篇》为课内自读课文。《文学评论两篇》既可作为《项脊轩志》课外自  相似文献   

7.
一、写作时间《项脊轩志》作于哪一年呢?一般人对这个问题是不注意也不重视的。在我所接触到的各种古文选本与各种文学史著作中,对此一问题,都不曾涉及。当然,也曾有人谈及此一问题。王勉、曹明纲在所作的《归有光》评传中说:《项脊轩志》作于归有光三十岁的时候(见山东教育出版社《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四卷267页)。可惜,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8.
归有光为明代“唐宋派”散文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项脊轩志》真情为文、不事雕琢。《项脊轩志》叙的是平淡琐事、但事细而情深;笔墨简洁、言近却意深;情绪悲愁,情深而意长。从《项脊轩志》看归有光其人其文可谓:情到深处归平淡平淡之中见至情。  相似文献   

9.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以项脊轩为支点,结构清晰地描写了三重空间,修葺前后项脊轩的现实空间,“诸父异爨”的家族伦理空间,追忆母亲、大母、妻子的情感空间。解读文本架构的三重空间,阐释《项脊轩志》的三重空间诗学意蕴,极富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拜读了陈根生同志的大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习札记》(一九八○年《语文教学通讯》第十一期。下称《札记》),对于作者敢于标新立异,大胆探  相似文献   

11.
为了帮助读者准确地把握作品的确切内涵,澄清问题,明辨是非,现对《项脊轩志》中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略加考辨,作为引玉之砖。 1 “项脊轩”的名称从何而来?地点到底在哪里? “项脊轩”的名称是因项脊泾而来,项脊泾是归有光先辈的旧址。归有光在《从叔父府君坟前石表辞》中说:“宋咸淳间,湖州判官罕仁,居昆山之太仓项脊泾。洪武初,徙今附城须浦上,六世之坟  相似文献   

12.
清代桐城派古文大师姚鼐编选《古文辞类纂》,继唐宋八大家的文章之后,于明代三百年间的作家只选了归有光一人的作品,而《项脊轩志》又是公认的"太仆最胜之文"。归有光对"志"和"记"是有严格区分的,他的文集中《双鹤轩记》《沧浪亭记》等,都用以记"事",而如《兰圹志》《寒花葬志》等,则以"志"为篇名,以记录人物事迹为主。因此,《项脊轩志》这篇文章记事或物是辅,记人是主。抓住人物——文中的三个  相似文献   

13.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被选入高中教材,无论是从德育教化还是文章的写法,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篇课文。但是,迄今为止,对其解读依然存在着种种问题。从《项脊轩志》教学的现状透视文本的解读,我们会发现文本解读的误区——浅表化,浅表化解读大大减轻了文字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1期刊登了杨明鲜先生题为《“借书满架”辨正》的文章,认为归有光《项脊轩志》“文中‘借书满架’一句,长期以来,虽有多种解释,但都不尽如人意。”文章列举了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师教学用书》、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河南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备课资料》,诸家对“借”字的解释,逐一进行辨误排除,然后进行辨正分析,提出自己的主张,“认为‘借书满架’的‘借’应解释为‘凭借、借助’”,“才合乎情理,才符合作者的原意。”笔者认为,杨先生的以上做法和观点,值得商榷的地方颇多。具体考辨于下。一、关于《中国…  相似文献   

15.
归有光的真性情散文《项脊轩志》,感人肺腑,赚了多少人的眼泪.而作者本人人生多波折,幼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令人欷歔不已.古往今来,其身上折射了太多的纤细和脆弱,贴满了“柔情”的标签,本文试从《项脊轩志》一文中挖掘还原真实的归有光,有“柔”亦不缺“刚”,才不失男儿本色  相似文献   

16.
苏教版《语文》第五册选录了归有光的散文《项脊轩志》,文中有一处非常美妙的写景文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但对“珊珊”一词,课本没有给出明确解释,这给不少学生甚至教师带来了理解上的困难。笔者以为在这里“珊珊”当视为象声词,可以解释为“风吹树叶发出的簌簌声”。其理由有三:  相似文献   

17.
<正>归有光19岁时写《项脊轩志》。项脊轩,是小阁子,"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的破败的"百年老屋",也是"余稍为修葺"而成的书屋。它见证了"我"的读书之"可喜",也见证了家破人亡之"可悲":伯叔分家,母爱不再,祖母遗愿不遂。归有光32岁时补写《项脊轩志》,项脊轩又见证了"我"的婚姻的幸福与不幸。归有光写读书短暂的喜,不过是为了衬托人  相似文献   

18.
《项脊轩志》是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的一篇课文,是明代作家归有光的一篇被誉为"明文第一"的经典散文。作者以一个几经兴废的百年老屋"项脊轩"为线索,回忆了与它有关的人和事,真实细致地记录了归有光18岁时和33岁前的两段人生历程,表达出难以言状的伤痛。平淡时文,平凡之语,却如天籁一般让人震撼。教学本文,重点应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作者至真至纯的感情。但每次教完《项脊轩志》后,总是心有不甘。觉得如此经典的文  相似文献   

19.
王猛  魏艳丽 《文教资料》2011,(10):14-15
中年丧妻,是归有光人生中最为悲切的一件事。归有光对刻骨铭心的爱情的表达技巧就十分丰富。《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名篇。借项脊轩的兴废,归有光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  相似文献   

20.
<正>明代著名散文家,人称"震川先生"的归有光有"明文第一人"的美誉。归有光散文源出司马迁之《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极为朴实,感情十分真切,被誉为"明文第一"的确是名至实归。归有光散文,常以日常生活细节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乃至主仆之间的深情。这一类散文,言近旨远,感情真挚,语言朴素,细节生动,画面优美。《项脊轩志》、《寒花葬志》等篇最能体现归有光散文的特点,其中尤其以《项脊轩志》最为感人至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