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可见,感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多向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呢?一、在“空白”点感悟这里所说的“空白”就是指文本提供的想象和感悟空间,是语言文字的画外之音、弦外之音。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可以拓展和延伸,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的深处,和文本进行对话,和文本中人物的情感产生共鸣。如《狼牙山五壮山》中有这么一句“: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靠近了,才命令狠…  相似文献   

2.
《工之侨献琴》是一则寓言故事。读了以后,引起我关于包装的联想。一张桐木制成的琴,质良音正,堪称佳品。尽管献琴者心诚意切,不取分文,但该琴是以纯真自然、未经任何雕饰的朴实面貌出现的,结果为“国工”所不齿,为“太常”所不纳。然而,还是这么一张琴,质地未变,音色未变,所不同的只是工之侨谋之于漆工和篆工,在琴身的表面上做了一些加工,并在收藏的方式上想了点办法。于是乎,它顿时身价百倍,平步青云,不仅为贵人以重金购去,还被献于朝廷,成为“稀世珍宝”。是什么改变了琴的命运呢?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是包装改变了琴的价值,符合了当时朝廷…  相似文献   

3.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教学改革必然涉及多种关系.本文结合自己教学实际谈谈对在课堂教学中处理以下几种关系的思考与理解.1“人本”与“文本”“人本”与“文本”的关系,即师生与教材的关系.按照新的课程理念,就要从学  相似文献   

4.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现代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要贯彻这样的现代阅读理念,必须构建一种与之相适应的阅读教学模式-批判-对话式教学模式。所谓“批判”是指“反向思维”或“反抗式思考”,目的在于避免思考本身陷入单向思考模式,它包括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对文本本身的批判、  相似文献   

5.
《工之侨献琴》以工之侨献琴力线索,通过同一张琴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遭遇,对盲目崇古而不重实际的不良社会风气,进行了尖锐的讽刺。文章开篇写工之侨制作了一件稀世之乐器,并自认为是天下最好的琴。工之侨将琴献到主管礼乐的官府,却被号称“国工”的音乐大师,以“弗古”为由弃还。在我国历史上献宝不被赏识的事例并不罕见,《韩非子》中所记的卞和献璞于楚王就是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初中三年级的学生要“能顺畅的朗读文言课文,理解基本内容。”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第一.以老带新,循序渐进。每学一篇新课文,我都注意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出现的问题。例如教《工之侨献琴》中“诸”这个词时,我先引导学生重温初二《愚公移山》《黄生借书说》两篇课文,复习“投诸渤海之尾”、“归而形诸梦”两句,知道这两句中的“诸”都当“之于”讲,从而使学生知道《工之侨献琴》中的“谋诸漆工”、“匣而埋诸土”的“诸”也当“之于”讲。“之”为代词,“于”为介词,根据语言环境不同,解释也有相异之处:“谋诸漆工”的“诸”译  相似文献   

7.
《工之侨献琴》这则寓言不长,但塑造了一位琴技精湛、洞察秋毫的人物形象。故事以工之侨两次献琴结局迥异为脉络,引发了人物心态在献琴阶段中错综复杂的变化。我们细加品析这些变化,愈觉文意深刻,有种不可言喻的警世作用。一、斫桐为琴,自信而乐观工之侨经过细心加工,制成了一张天下难得的美琴。琴的“天下之美”,具有两个特色:其一,得良桐斫而为之,材料属上等;其二,“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妙不可言,琴效极佳。面对绝妙佳品,我们可以揣测:此时,工之侨自信、乐观,在试琴之时,定然陶醉在喜悦的氛围之中。高兴之余,他做出了割爱的决定:珍贵的…  相似文献   

8.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课文的翻译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因此,字斟名酌的翻译是文言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笔者在组织学生讨论《工之侨献琴》一文中“使国工视之”和“乐官传视”的”视”的翻译时,从这个字的翻译上发现这则寓言有几个问题值得商讨。  相似文献   

9.
课文题目《工之侨献琴》课文出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文概述这篇寓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叙述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工之侨制良琴,第一次献而被贬抑;第二次琴经过伪装并由贵人献上,竟得到“稀世之珍”的极高评价。工之侨慨叹道:同一个琴,两次进献,结果却截然不同。实在是反映了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啊!拓展方向1.有美好的内在品质,才能得到世人的认可。为琴如斯,做人如斯。工之侨用良好的桐木为材料,经过精雕细刻,作成金声而玉应的天下最好的琴,这是工之侨一次、两次坚持献琴的根本原因。正所谓艺高才胆大。与其叹他人不识,不如叹己才不彰。“…  相似文献   

10.
工之侨为琴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勿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之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英不然矣……”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学生学习的策划者和组织者这一角色,要在“导”字上下功夫,即导学、导思、导法、导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注意“两个应该”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一、应该准确解读“文本”在语文教学中,只停留在对文本表层含义的理解上,如文章分几个部分,几个层次,文章的中心思想如何概括?遇到不懂的知识点就参照教参,敷衍了事。这样的依赖思想导致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弊端,不能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所以准确解读文本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2.
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但是,目前不少语文教师忽略了对文本的深度阅读和直接感知,文本解读能力不够过硬,一定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只有高屋建瓴,从“发散”入手,才能引爆多向思维,形成立体化的阅读视角,让语文阅读充满思维的张力,才能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自然走进语文世界,积极主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一、知人论世,感悟文本作者的写作动机  相似文献   

13.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一、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多角度解读文本发散思维是一种多向开展的思维,它不墨守成规,不拘于一种想法,从多方面进行思考,从不同方向进行探索,对问题作出多种解答,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在课堂教学中,  相似文献   

14.
古典诗歌的学习,应该注重“读”,而古典诗歌的教学更要讲究“读”。讲究读诗的艺术,才可能更有效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技巧,领会古人的思想感情,进而感悟诗人对人生、对世界的思考。那么,应该如何组织学生读诗呢?这就要靠我们老师的智慧了。  相似文献   

15.
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就要实现对教材文本价值的多元化挖掘和个性化使用.注重教材文本价值多元化开掘,追求教材文本价值最大化,并从“我”和“我的学生”的角度,实现对教材文本价值的个性化使用.  相似文献   

16.
正确地指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充分发挥其求异思维的潜能,对提高他们议论文的写作水平是大有帮助的。   求异思维按照其思维方式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多向思维和逆向思维。   多向思维就是要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议论文写作时,一定要充分启发、诱导学生摆脱习惯思维的束缚,对事物作深入的、全面的、多角度的思考,要刻意求新、求活。   逆向思维是一种否定思维,即看到某种现象或观点便想到它的反面,进行反向思维。如“有志者,事竟成”是人们所公认的名言,但如果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去思考,则发现…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思维培养的成功与否是关系到学习好坏的关键. 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多善于思考,思考,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这是他一生成功之路的总结.他精辟地告诉我们:要成才就要善于思维.诸多实践证明:一个人的思维能力不是先天就具备的,而是要靠后天经过多方面的努方才能逐步培养起来.我在语文教学中,从导语教学、提问教学、背诵教学、“文眼”教学等方面,就此作了些尝试,以寻求语文学科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小学生思维是否多向,是思维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可是,过去在教学中往往只注意了正向思维的训练,致使正向思维的习惯抑制逆向思维的发展,因此小学生逆向思维能力较差,所以我们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养成学生多向思维的习惯。一、新知识教学,要注意提出逆向问题,让学生多向思考新知识一般是从正面引入的。因此在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后,注意从逆向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不仅能对新知识加深理  相似文献   

19.
《新作文》2006,(3)
明人刘基在其《郁离子》中讲过一则寓言:工之侨用一棵非常优质的桐树之木制成了一张琴,声音美妙,天下无双。他将此琴献给主管朝廷礼乐的太常寺,太常寺长官让乐师进行检验。这些乐师们只说了一句“不古”,就退还给工之侨。工之侨将琴带回家后,就让漆工在琴上涂漆,让刻工刻上古奥  相似文献   

20.
字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汉语言教学注重感悟、理解、欣赏和评价.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是语文字词教学的法宝.散落在教材文本中的字词教学资源如何开发?其训练的有效策略是什么?笔者认为,一要强调选择性,“提领一顿,百毛皆顺”,构成一篇文本的字词不可能个个抓,要关注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强化类别意识,循环往复,逐步提高运用能力;二是强调系统性,一篇文本中的字词要有机联系起来,形成“语言画面”,同时篇与篇也应该通过“主题”“语言”等思维触角联系起来,把阅读和表达联系起来.具体到教学操作层面,笔者仅从截取的几个教学片断对字词训练作一些典型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